收藏 分享(赏)

唐诗五首 (人教版).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06296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五首 (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唐诗五首 (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唐诗五首 (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唐诗五首 (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唐诗五首 (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唐诗五首,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新课导入,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诗的魅力。,文体知识,律诗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师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来说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3)全诗通押一韵,限平韵。,野 望王 绩,作者名片,王绩(约589

2、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课文讲解,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齐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傍晚。,徘徊。,归依。,诗意:,傍晚时分站

3、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的余光。,诗意:,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诗意:,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视,互看,比喻隐居不仕。,诗意:,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长声吟唱采薇来怀念隐士伯夷和叔齐了。,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长声吟唱采薇来怀念隐

4、士伯夷和叔齐了。,译文:,诗歌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特写牧人与猎马、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静态画面。紧接首联的“望”字。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首尾呼应,抒发感情。诗人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的找到慰藉,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点名时间地点,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

5、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主体归纳,这首五言诗通过描写萧瑟怡静的山野秋景

6、,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崔 颢,知识链接,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作者简介,课

7、文讲解,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齐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着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了(空荡

8、荡的)黄鹤楼。(仙人驾的)黄鹤一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草木茂盛的样子,故乡。,诗意:,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长的极其茂盛。太阳即将落山,故乡在哪里呢?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使人发愁。,雾霭笼罩江面。,全诗意思:,(传说中的)仙人已乘着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仙人驾的)黄鹤一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长的极其茂盛。太阳即将落山,故乡在哪里呢?眼前只见雾霭笼罩

9、江面,使人发愁。,诗歌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

10、诗人浓浓的乡愁。,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叙事:用典引出黄

11、鹤楼虚景:白云千载 绘景 实景:汉阳树 鹦鹉洲 抒情:故乡何在 愁,黄鹤楼,结构梳理,思乡之情,图片欣赏,主题归纳,这首七言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游子的乡愁。,使至塞上王 维,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蜀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齐读诗歌,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12、作者名片,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背景链接,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欲:要。,问:慰问。,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课文解读,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途中路过居延

13、。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品析】“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黄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诗意:浩瀚的沙漠中孤然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在萧

14、关恰逢侦察的骑兵,(告诉我)前线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1.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

15、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使至塞上,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叙事出使边塞 抒情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紧张,结构梳理,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主旨归纳,渡荆门送别李 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

16、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作者名片,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背景链接,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齐读诗歌,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乘船。,【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17、课文解读,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地漫游。,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平原。,辽远无际的荒原。,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海市蜃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仍怜故乡水,万

18、里送行舟。,仍:仍然,依旧。,怜:喜爱。,诗意:(我)仍然喜欢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东行的小舟,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再读古诗,讨论思考:,2.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4.尾联

19、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绘景,抒情:怜水送行舟,近景山 平野 江流 远景江月 云生,结构梳理,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诗人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主旨归纳,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20、”“诗魔”。,作者简介,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背景链接,课文讲解,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齐读诗歌,再读

21、课文,理解诗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贾公亭。,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诗意:(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面(的山),(看到)湖水水面刚刚涨得同湖堤齐平,白云重叠,与湖水连成一片。,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初春时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衔取。,诗意: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来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色彩缤纷的花朵,将要,想要。,使人眼花缭乱。,诗意:色彩缤纷的春花慢慢地要使人眼花

22、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没过马蹄。,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遮没,淹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孤山为参照物,西湖东面,百游不厌,游玩不够。,同“荫”,指树荫。,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诗意: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游赏得还不够,(尤其是)绿树杨柳荫下的白沙堤。,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合作探究,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早春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湖水、垂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杨柳、白沙堤,初春,3

23、.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行”?,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这首诗的题意

24、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小 结,钱塘湖春行,首联:地点时令,颔联:绘春景,颈联:绘春景,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结构梳理,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乱花迷眼 浅草没蹄,寺北亭西 水平云低,春意盎然 由衷喜爱,诗人通过对游玩西湖的所见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主题归纳,拓展延伸,诗词中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

25、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诗词中的黄鹤楼,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诗词中的黄鹤楼,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首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这五首唐诗。 2.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