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词的基本知识,词是盛于宋代的一种合乐长短歌词 先按律制调,然后配以歌词 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 按词调的字数小令、中调或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长短句的句式 字声配合严密,宋词的流派,作者简介,辛弃疾,号稼轩,字幼安,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辛弃疾,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村之时。辛弃疾一直关心人民疾苦,常常因农民的丰收在望而喜悦,也为百姓疾苦而伤怀。,词题之解,这
2、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这首词有50字,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江西上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诗人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他又到那边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朗读这首词并划分节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3、蛙声一片。 . . . .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默读,自己解决诗句的意思。 一、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 二、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逐句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动喜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飞离树枝,惊动喜鹊,蝉在鸣叫,诉说着丰收之年,七八颗星星,天空上,两三点雨滴,山的前面,以前,茅房,土地庙附近的树林,忽然看见,明亮的月亮惊动了喜鹊飞
4、离树枝,在清风吹拂的深夜,传来声声蝉鸣。 以动写静,写出夏夜的宁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好像在诉说丰年年。侧面烘托,写丰收喜悦之情。,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小结:诗中情怀,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心境。,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夜晚的美景吧。,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5、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到了-( )( )( ) 诗人不禁高兴地吟道:( ) 闻到了( ) 听到了 ( )( ) 丰收在望,喜讯远传,诗人忍不住又一次呤道: (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吟道 ( ),明月高挂,绿树环绕,喜鹊翻飞,稻香扑鼻,蝉儿轻叫,蛙鸣齐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作业: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