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插本政治理论.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01910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插本政治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插本政治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插本政治】【毛特概论概要】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

2、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 30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3、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 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 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

4、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2探索。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

5、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

6、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7、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3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

8、小平贡献) 。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

9、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5.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

10、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

11、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4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

12、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

13、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四.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

14、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 。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15、三.过渡时期总路线。5“一化三改” 。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 “一化”是“主体” , “三改”是“两翼”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

16、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

17、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1)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2)突出生产力作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共同富裕。4)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即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生产方式的中国社会主义时代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8、,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6(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纠正了姓“资”姓“社”等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空想。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

19、家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途径。2)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要求和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繁荣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4)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四.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

20、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 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

21、这里。 五.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这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是站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把经济发展上升到政治高度上;这是一个战略性的命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把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集中到发展之中。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与特征。(一)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7(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经济方

22、面,不发达; 政治方面,不完善,不成熟; 思想文化方面,需要不断加 1 2 3强,有待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 东思想。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1)坚持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 2) 坚持以经

23、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4)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5)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 6)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

24、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五.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

25、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8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六.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七.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

26、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八.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三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

27、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 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

28、准。9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

29、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

30、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

31、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10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32、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

33、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九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

34、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

35、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11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1.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2.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十六

36、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4.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第 9 章:建设中国

37、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在国体问题上,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问题上,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民主法制问题上,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民族关系问题上,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紧迫性:1)人们的民主思想和民主行为习惯还比较薄弱2)社会主义民主还不充分,不完善3)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长期性: 经济底子薄,生产力落后 多数人生活在农村,科学文化素质低,民主

38、1 2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 封建专制影响依然存在,民主 3法制传统较少 民主制度需要长期过程 4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2四.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

39、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五.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

40、系的方面。六.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七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41、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 ,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八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4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九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3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3、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一个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

44、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两大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三个面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有公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五个因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努力培养“四有”公民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6)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5、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14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六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6、1)含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和在其现实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积淀的民族意识、民族信仰等方面的综合。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和最深刻的体现。 (2)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丰富着这种民族精神,并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这些精神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 (3)方法: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贵在坚持不懈。七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方向2)要明确并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例: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

47、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其基本任务是要坚持“三义、三德和三观”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48、,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49、。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15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