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1、总则1.1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 2001 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 2001 年版 A 格式)进行补充、修改。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 2003 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 2001 年版 A 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 2003 年版。1.3 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
2、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 A 文件和 J 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 2001 年版的“气表-1 封面、封底 V 文件”,作为 A 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 的全部内容。1.4 根据 2003 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 2001 年版 A 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1.5 根据 2003 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 2001 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
3、 A 文件的补充,简称 J 文件。1.6 2001 年版与 2003 年版 A、J 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 年版与 2003 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2、A 文件2.1 文件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 A 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 17 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2.2 文件结构A 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
4、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 1:A 文件基本结构。2.3 台站参数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 12 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2.3.1 区站号(IIiii),由 5 位数字组成,前 2 位为区号,后 3 位为站号。2.3.2 纬度(QQQQQ),由 4 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 4 位为纬度,其中
5、 12 位为度,34 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2.3.3 经度(LLLLLL),由 5 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 5 位为经度,其中 13 位为度,45 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 6 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为“0”,约测为“1”。后 5 位为拔海高度,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若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二位录入“-”号。2.3.5 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H2H2H2H2H2H2),规定同观测场拔海高度。2.3.6
6、 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H3H3H3),由 3 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2.3.7 观测平台距地高度(H4H4H4),由 3 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2.3.8 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Sx1x2),“S”为测站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x1x2 由 2 位数字组成,x1 表示观测方式,x2 表示测站类别。x1=0 时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x1=1 时,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x2=1 为基准站,x2=2 为基本站,x2=3 为一般站(4 次人工观测),x2=4 为一般站(3 次人工观测),x2=5 为无人自动观测站。2
7、.3.9 观测项目标识(y1y2y3y4y5y6y7y8y9y10y11y12y13y14y15y16y17y18y19y20)。由20 个字符 y1y20 组成,分别表示 A 文件 20 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例如,某月气压要素,y1=0 表示人工观测,y1=1 表示自动站观测(若由自动站观测和人工观测两段构成时,该月所有的数据统一视为自动站观测数据),y1=9 表示全月数据缺测。2.3.10 质量控制指示码(C)。C=0 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部分,C=1 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部分。2.3.11 年份(YYYY),由 4 位数字组成。2.3.12 月份(MM),由 2 位数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
8、0”。2.4 观测数据2.4.1 数据结构2.4.1.1 各要素排列观测数据由 20 个地面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20 个要素的名称(指示码)排列顺序如下:气压(P)、气温(T)、湿球温度(I)、水汽压(E)、相对湿度(U)、云量(N)、云高(H)、云状(C)、能见度(V)、降水量(R)、天气现象(W)、蒸发量(L)、积雪(Z)、电线积冰(G)、风(F)、浅层地温(D)、深层地温(K)、冻土深度(A)、日照时数(S)、草面(雪面)温度(B)。其中海平面气压归并到气压,露点温度归并到湿球温度,地面状态归并到草面(雪面)温度,成为该要素的一个数据段。2.4.1.2 各要素基
9、本数据格式每个要素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 指示码和方式位指示码和方式位是每个要素的第 1 组数据,其作用是标识要素名称及该要素当前的数据格式,其格式如:“PX”。其中 P 为要素的指示码,用字母表示。X 为方式位,用 09、AZ 表示(详见附录 3)。当方式位为等号“=”时,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如“P=”;当方式位为 0 或 9(仅限 I)、且第三位为等号“=”时,表示该要素有观测全月未出现,如“I0=”或者“IX0=”表示湿球全月结冰,“R0=”表示全月无降水,“L0=”表示蒸发器全月结冰,“Z0=”表示全月无积雪,“G0=”表示全月无电线积冰,“A0=”表示全月无冻
10、土。“”为记录结束符。 各要素数据结构每个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每个数据段结束符为“=”;每个数据段由若干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结束符为“”;每条记录含有若干组数据,每组数据之间用空格分隔。例如当气压方式位 X=3 时,气压由 2 段数据组成,第 1 段为本站气压,第 2 段为海平面气压。在方式位中没有说明某个要素数据的组成,则认为该方式位只有 1 段。如果某段数据缺省,则直接用该段结束符“=”表示。2.4.1.3 数据专用字符 数据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符,若无特殊规定和说明,一律为 1 位空格。 云量(含 24 次观测)一日结束须录入“”。 云状和云高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若云状方式位
11、X=A 和云高方式位=B 时,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若方式位 XA 时,一日结束须录入“”。 一种天气现象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 其余的要素项和方式位,若每天观测次数小于 24 次,一日结束须录入“”;若每天观测次数等于 24 次,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符须录入“.”。 每段数据月结束须录入“=”。每个要素最后一段的月结束符同时也是该要素月结束符。2.4.2 各要素数据格式说明在以下的条目中,每天“4 次”、“3 次”、“24 次”分别指每天地面气象观测次数。每天 4 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 02、08、14、20 时;每天 3 次定时观测时间
12、分别为08、14、20 时;每天 24 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 21 时至 20 时,每 1 小时观测一次。每天应有数据的组数分别为“4 组”、“3 组”、“24 组”,除说明外,不包括每天的极值。在以下条目中,极值出现时间(GGgg)为 4 位数,前 2 位为时,后 2 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1 本站气压(P)、海平面气压(P0)2.4.2.1.1 方式位(x)气压的方式位有 7 个。数据由 2 段组成,第 1 段为本站气压,第 2 段为海平面气压。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3。本站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 6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13、 4 组。 X=4。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6。本站气压每天 3 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 5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8。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B。本站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 26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及最高、最低值)为 14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C。本站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
14、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 16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D。本站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 16 组;海平面气压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2 个记录,每个记录12 组。2.4.2.1.2 有关技术规定 气压单位为“0.1hPa”。 每组 4 位数。若气压值1000.0hPa,千位数不录入。2.4.2.2 气温(T)2.4.2
15、.2.1 方式位(x)气温的方式位有 4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每天 4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6 组。 X=9。每天 3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5 组。 X=A。每天 24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26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和最高、最低值)为 14 组。 X=B。每天 24 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 16 组。2.4.2.2
16、.2 有关技术规定 气温单位为“0.1”。 每组 4 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3 湿球温度(I)、露点温度(Td) 2.4.2.3.1 方式位(x)湿球温度项的方式位有 4 个。数据由 2 段组成,第 1 段为湿球温度,第 2 段为露点温度。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2。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7。湿球温度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露点温度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8。湿球温度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露点温度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B。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
17、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为 12 组。2.4.2.3.2 有关技术规定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的单位为“0.1”。 每组 4 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0”。 若湿球结冰,符号位改为“,”,其它 3 位为记录值;若气温在零下 10 度以下,湿球无记录,用“,”表示。2.4.2.4 水汽压(E)2.4.2.4.1 方式位(x)水汽压的方式位有 3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9。每天 3 次
18、定时值共 3 组。 X=A。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2 个记录(0920 时)为 12 组。2.4.2.4.2 有关技术规定 水汽压单位为“0.1hPa”。 每组 3 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5 相对湿度(U) 2.4.2.5.1 方式位(x)相对湿度的方式位有 6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每天 4 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 5 组。 X=2。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7。每天 3 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 4 组。 X=9。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A
19、。每天 24 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 25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及日最小)为 13 组。 X=B。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 26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 14 组。2.4.2.5.2 有关技术规定 相对湿度单位为“?”。 每组 2 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相对湿度为 100 时,用“%”表示。2.4.2.6 云量(N)2.4.2.6.1 方式位(x)云量的方式位有 3 个。数据由 2 段组成,第
20、1 段为总云量,第 2 段为低云量。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9。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A。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2.4.2.6.2 有关技术规定 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云量每组 2 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符号“10”或“10-”一律录入“11”。2.4.2.7 云高(H)2.4.2.7.1 方式位(x)云高的方式位有 3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X=0。每天 4 个时次的云高。 X=9。每天 3 个时次的云高。 X=B。每天录入
21、24 个时次的云高,分为 4 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 次。2.4.2.7.2 有关技术规定 只录入实测云高。 云高单位为“m”。 每个时次云高的数量不限。出现有两种云状的云高,或者同一云底有二个云高,每种云高为一组,每组云高长 7 位,前 2 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附录 4)前 2 位,后5 位为云高,位数不足,高位补“0”,组间隔符为空格。每个时次间隔符为“,”。 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2.4.2.8 云状(C)2.4.2.8.1 方式位(x)云状的方式位有 3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云状观
22、测时次规定如下: X=0。每天 4 个时次的云状。 X=9。每天 3 个时次的云状。 X=A。每天 24 个时次的云状,分为 4 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 次。2.4.2.8.2 有关技术规定 每个时次云状的数量不限。一种云状为一组,由 3 位符号组成(见附录 4),组间隔符为空格。 因天气现象影响云状观测时,在云状前增录一组影响该云状的天气现象编码(2 位),接着录入云状符号。 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2.4.2.9 能见度(V)2.4.2.9.1 方式位(x)能见度的方式位有 5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
23、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每组 3 位数。 X=7。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级别),每组 1 位数。 X=8。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级别),每组 1 位数。 X=9。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每组 3 位数。 X=A。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2 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12 组,每组 3 位数。2.4.2.9.2 有关技术规定: 方式位 X=0、9、A 时,单位为“0.1Km”,位数不足,高位补“0”;方式位 X=7、8 时,单位为级别。 当能见度100.0Km 时,一律录入“999”。2.4.2.10 降水量(R)2.4.2.1
24、0.1 方式位(x)降水量的方式位有 3 个。方式位 X=2 时,只有定时降水量即 208、820、2020 时降水量一段,方式位 X=0 时,由 2 段组成,第 1 段为定时降水量,第 2 段为自记 1 小时和10 分钟最大降水量;方式位 X=6 时,由 3 段组成,第 1 段为定时降水量即208、820、2020 时降水量,第 2 段为自记(或自动观测)每小时降水量,第 3 段为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X=0。定时降水量每天 3 组;第 2 段每天自记 1 小时、10 分钟最大降水量共 2 组。X=2。只有一段,定时降水量每天 3 组。X=6。定时降水量段每天 3 组;
25、自记降水量段每天(21-20 时)共 24 组,分为 2 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12 组;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 3 组。2.4.2.10.2 有关技术规定 降水量单位为“0.1mm”。 降水量每组 4 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无降水量录入“0000”,微量录入“,”。 若降水量1000.0mm,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四位数中第一位用一特定符号表示,即“;”表示 1000+,“:”表示 2000+,后三位为降水量。如某日降水量 1672.4,录入“;672”。 自记降水连续缺测一个以上时段,缺测时段的降水量为累计量时,在缺测的起始时段录入“A-”,中间时段录入“-”,终止时段录入累计降水
26、量。例如,缺测时段从 23到 56,气表-1 上记录为“-6.1”,录入后为“A- - - 0061”。 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月 3 组。第一组由 4 位数组成,录入当月最后一天 20 时至下月 1 日08 时降水量, 无降水量录入“0000”,缺测录入相应位数的斜杠“/”;第二组由 10 位数字、符号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月份和年份,日期、月份为 2 位,年份为 4 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中间间隔符为“/”,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可上跨月、跨年挑取;第三组由 5 位数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量,若无连续降水量须录入“00000”。每组录满规定位数,位数不足
27、,高位补“0”。2.4.2.11 天气现象(W)2.4.2.11.1 方式位(x)天气现象的方式位有 1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X=0。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先后次序,以日以天气现象为单位录入,每天一条记录。先录入 1 组天气符号编码(2 位),然后录入空格,接着录入天气现象起时与止时各一组,每组 4 位,前 2 位录入时(GG),后 2 位录入分(gg),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11.2 有关技术规定 天气现象编码表见附录 4。 若起止时间中间是虚线,则组间录入 3 个空格;若起止时间有间断两次或以上者,则每一间断录入一顿号或上撇号“”。 某天出现多种天气现
28、象,每种现象结束须录入现象结束符“,”,一天结束须录入日结束符“.”,若全天无天气现象,则只录入“.”。 天气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则演变过程的天气符号编码与起止时间,均按记录顺序录入;若同时有两种天气现象,则须分别录入。 雷暴和大风,若有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时,还须加录雷暴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在按上述规定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及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雷暴移动方向或最大风速及风向,然后再录入“,”。若无方向记载或有方向但混乱,则只录入“,”即可。大风在“;”号后面,先录入最大风速 3 位数,然后录入空格,再录入风向。若大风现象中无风速记载,则与雷暴无方向处理相同。若天气现象记飑,同
29、时有最大风速,则与大风录入方法相同。 夜间不守班。夜间天气现象先录入“(”,结束录入“)”,中间只录入天气现象编码,编码间录入“,”。 若天气现象符号后,只有起时无止时,则录完起时后接着录入“,”。若只有天气现象,无起止时间,在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后接着录入“,”。 若起止时间缺测,则按缺测处理。 某天因缺测无记录时,录入“/,.”。 同一种天气现象连续出现,只录入起时与止时。 同一种天气现象,既有连续又有间断出现时,可按间断情况录入,也可按连续、间断时间录入。 雾、雪暴、沙尘暴、浮尘、吹雪、烟幕、霾等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 1000米时,除录入起止时间外(烟幕和霾不录入起止时间),应加录
30、最小能见度。一种视程障碍现象一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最小能见度以米为单位,取整数,占 3 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录完天气现象编码或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 3 位最小能见度,然后再录入“,”;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当某一现象的最小能见度出现在夜间时,则录入在夜间栏,最小能见度紧接在天气现象编码后录入;若最小能见度缺测,在间隔符“;”后录入“/”。2.4.2.12 蒸发量(L)2.4.2.12.1 方式位(x)蒸发量的方式位有 3 个。数据由 2 段组成,第 1 段为小型蒸发量,第 2 段为 E601B(或大型)蒸发量。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小型、E-601(或大型)
31、段,每段每天日总量 1 组。 X=A。小型段每天日总量 1 组;E-601B(或大型)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日总量共 25 组,分为 2 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 2108 时蒸发量共 12 组,第二条记录为 0920 时蒸发量和日总量共 13 组。 X=B。小型段每天日总量 1 组;E-601B(或大型)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12 组。2.4.2.12.2 有关技术规定 蒸发量单位为“0.1mm”。 每组 3 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小型蒸发皿或 E-601B(大型)蒸发桶结冰。若有记录时,只录入量,结冰符号不予考虑;若无记录时,录入“,”。
32、若 E-601B 型蒸发器全月无记录时,在小型记录月结束符“=”后,接着录入“=”。2.4.2.13 积雪(Z)2.4.2.13.1 方式位(x)积雪的方式位只有 1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X=0。每天 2 组,第 1 组为雪深,第 2 组为雪压。2.4.2.13.2 有关技术规定 雪深单位为“cm”;雪压单位为“0.1g/cm2”。 每组 3 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雪深5cm 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 5cm 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积雪微量,雪深录入“,”,雪压录入“000”。2.4.2.14 电线积冰(G)2.4.2.14.1 方式位(x)
33、电线积冰的方式位有 2 个。方式位 X=0 时,由 2 段组成,第 1 段为雨凇,第 2 段为雾凇;方式位 X=2 时,只有 1 段。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X=0。雨凇、雾凇段,每段每天 6 组,分别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和重量,各组的位数分别为 3、3、5、3、3、5,位数不足,高位补“0”。 X=2。全月只有 1 段,每天 9 组,分别为现象编码、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重量和气温、风向风速,各组的位数分别为 4、3、3、5、3、3、5、4、6,位数不足,高位补“0”。其中现象编码的前 2 位为雨凇,后 2 位为雾凇,若某现象缺,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录入“00”;风向
34、风速为一组,前三位为风向,风向采用 16 个方位和静风的缩写字母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P”,后三位为风速,单位为“0.1m/s”。2.4.2.14.2 有关技术规定 雨凇和雾凇直径单位为“mm”,厚度单位为“mm”,重量单位为“g/m”。 在一次积冰过程中,某些日期有现象,按规定不测直径、厚度、重量,其记录为空白时,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录入相应位数的“-”。2.4.2.15 风(F)2.4.2.15.1 方式位(x)风的方式位共有 4 个。数据由 3 段组成,第 1 段为 2 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第 2 段为 10 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第 3 段为最大极大风及出现时间。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35、X=E。第 1 段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第 2 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4 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6 组;第 3 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 4 组,第 2、4 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X=H。第 1 段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第 2 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4 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6 组;第 3 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 4 组,第 2、4 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X=K。第 1 段和第 2 段,每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4 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6组;第 3 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 4 组,第 2、4 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
36、出现时间。 X=N。第 1 段和第 2 段,每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4 个记录,每个记录为 6组;第 3 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 4 组,第 2、4 组为出现时间。2.4.2.15.2 有关技术规定 风向风速每组 6 位,第 1 段和第 2 段前 3 位为风向,后 3 位为风速,最大极大风前 3 位为风速,后 3 位为风向。 方式位 X=N 时,风向单位为度,位数不足,高位补“0”,当风向为“C”时,录入“PPC”;其余的方式位风向按风向缩写(字母)录入,风向按 8 个方位记载时,不足 3 位,高位补“A”,风向按 16 个方位记载时,不足 3 位,高位补“P”。 风速单位为
37、“0.1m/s”,无小数须补“0”,位数不足,高位补“0”。除方式位 X=N 时风速不考虑仪器超刻度情况外,其余方式位中风速若超出仪器刻度范围时,三位数中第一位用特定符号“”表示,风速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如风速超过 30.0m/s,录入“30”。2.4.2.16 浅层地温(D)2.4.2.16.1 方式位(x)浅层地温的方式位有 7 个。方式位 X=1 时,由 5 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5、10、20、30cm;其余的方式位,由 6 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5、10、15、20、40Cm。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0cm 段每天 4 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
38、6 组;5、10、15、20、40cm 段,每段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1。0cm 段每天 3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5 组;5、10、20、30cm 段,每段每天 3次定时值共 3 组。 X=2。0、5、10、15、20、40cm 段,每段每天 4 次定时值共 4 组。 X=7。0cm 段每天 4 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 6 组;5、10、15、20、40cm 段,每段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8。0、5、10、15、20、40cm 段,每段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9。0cm 段每天 3 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 5 组;5、10、15、20、40cm
39、 段,每段每天 3 次定时值共 3 组。 X=B。0cm 段每天 24 次定时和自动观测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 28 组,分为 2 个记录,第 1 个记录(2108 时)为 12 组,第 2 个记录(0920 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 16 组;5、10、15、20、40cm 段,每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2 个记录,每个记录 12 组。2.4.2.16.2 有关技术规定 浅层地温单位为“0.1”。 每组 4 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 地温超刻度记录,超上限(即)者,符号位为“.”,超下限(即)者,符号位为“
40、+”。 某深度从某天以后无记录,录完某天记录后,接着录入月结束符“=”,某天以前无记录,则按缺测处理。2.4.2.17 深层地温(K)2.4.2.17.1 方式位(x)深层地温的方式位有 3 个。方式位 X=0、1 时,由 1 段组成;方式位 X=B 时,由 3 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 0.8、1.6、3.2m。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每天 14 时 0.8、1.6、3.2m 地温共 3 组。 X=1。每天 14 时 0.5、1.0、2.0、3.0m 地温共 4 组。 X=B。0.8、1.6、3.2m 段,每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共 24 组,分为 2 个记录,每个记录 1
41、2组。2.4.2.17.2 有关技术规定 深层地温单位为“0.1”。 每组为 4 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0”。 方式位 X=0 时,若全月无某个深度记录时,在相应位置录入“/”。2.4.2.18 冻土深度(A)2.4.2.18.1 方式位(x) X=0。冻结层按全式记录处理,每天 4 组,第 1、2 组分别为第 1 冻结层的上下限,第3、4 组分别为第 2 冻结层的上下限,无第 2 冻结层须补“0”。 X=6。第 1 冻结层按全式记录处理,无第 2 冻结层,每天 2 组。2.4.2.18.2 有关技术规定 冻土深度单位为“cm”。 每组 3 位数,
42、位数不足,高位补“0”。 冻土深度为微量者,上下限分别录入“,”。当地表略有融化,土壤下面仍有冻结时,上限为“,”,下限可以有数值。冻土超刻度记录,在实有值上加“500”录入。2.4.2.19 日照(S)2.4.2.19.1 方式位(x)日照的方式位有 3 个,全月数据只有 1 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0。每天日照总时数 1 组。 X=2。每天各时(321)日照时数共 18 组及日照总时数 1 组。 X=A。每天各时(124)日照时数共 24 组及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照总时数各 1 组。2.4.2.19.2 有关技术规定 日照时数单位为“0.1 小时”。 各时日照时数,每组为 2
43、位数;日照总时数,每组为 3 位数;日出和日落时间(GGgg)为计算值,每组为 4 位数,前二位为时,后二位为分。以上各项位数不足,高位补“0”。 日落至日出期间,各时日照时数一律为“NN”;日出至日落期间,无日照一律为“00”。2.4.2.20 草面(雪面)温度(B)2.4.2.20.1 方式位(x)草面(雪面)温度的方式位有 1 个。数据分 2 段组成,分别为草面(雪面)温度和地面状态。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X=A。草面(雪面)温度段,每天 24 次定时值和极值共 28 组,分为 2 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 2108 时定时草面(雪面)温度共 12 组,第二条记录为 0920 时定时
44、草面(雪面)温度和日最高、最高出现时间、日最低、最低出现时间共 16 组;地面状态段每天地面状态编码 1 组,每天一条记录。2.4.2.20.2 有关技术规定 草面(雪面)温度单位为“0.1”。 每组 4 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 地面状态为 2 位数,缺测为“/”。2.5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部分位于观测数据之后,若文件首部质量控制指示码为“0”,无质量控制部分,在观测数据部分结束符“?”后直接录入质量控制部分结束符“*”。质量控制部分,分为质量控制码段和更正数据段。若没有更正数据段,则质量控制码段后直接为“=”。2.5.1 质量控制码段2.5.1.
45、1 质量控制码质量控制码表示数据质量的状况。根据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将其分为三级:台站级、省(地区)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用三位整数表示,百位表示台站级,十位表示省(地区)级,个位表示国家级。如质量控制码为“111”,表示该数据台站级、省(地区)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都认为是可疑值。质量控制码含义为:0:数据正确1:数据可疑2:数据错误3:数据有订正值4:数据已修改8:数据缺测9:数据未作质量控制2.5.1.2 质量控制码段技术规定质量控制码段由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码组成,各要素、各数据段、各数据组质量控制码的排列顺序同观测数据部分。质量控制码段各要素指示码和方式位、数据段、数据组同观测数据部分规定。
46、质量控制码段和观测数据部分各要素的指示码和方式位相同,只是在指示码和方式位前加“Q”,如观测数据部分气压为“PC”,质量控制码段气压为“QPC”。除天气现象每天一个质量控制码,云高和云状为每时次一个质量控制码外,观测数据部分的每个数据都要有相应的质量控制码。质量控制码为一天一条记录,每天的数据组数与观测数据部分每天数据组数相等,质量控制码为 3 位整数,分隔符为空格。每个要素段全月质量控制码结束符为“=”,置于最后一天数据组之后。2.5.2 更正数据段更正数据段是订正和修改数据的更正情况记录,更正数据段记录个数不限,每个订正或修改数据为一条记录,每条记录结束符为“”,每次订正或修改均添加到最后
47、一条记录后面,不必考虑要素顺序。更正数据段结束符为“=”,置于最后一条订正或修改记录的最后一个数据之后。2.5.2.1 订正数据和修改数据定义订正数据是指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或估算的数据;该数据不替代“观测数据”部分的原数据,只需要按规定格式在更正数据段记录其订正状况。修改数据是指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经过查询确认正确的数据;该数据替代“观测数据”部分的原数据,同时按规定格式在更正数据段记录其修改状况。2.5.2.2 更正数据格式每条订正或修改记录的格式为:“更正数据标识 要素 段数 日期 组数 级别 原始值 订正(修改)值”。更正数据标识指该更正数据为订正数据还是
48、修改数据,“3”表示订正数据,“4”表示修改数据。级别指哪一级进行的更正,台站级为“1”,省(地区)级为“2”,国家级为“3”。更正数据标识为 1 位整数,要素为 1 位字母,段数为 1 位整数,日期为 2 位整数,组数为 2 位整数,级别为 1 位整数,原始值和订正(修改)值用“”括起,数据格式按各要素技术规定,数据不足规定位数时,高位补“0”。更正数据标识、要素、段数、日期、组数、级别、原始值、订正(修改)值之间用 1 位空格作为间隔符。若某数据段无日期表示,则日期为“/”。如某站 3 日第 2 组本站气压台站上报的 A 文件中为“缺测”,省级通过内插方法统计的数据为“10020”。订正数
49、据应写为:“3 P 1 03 02 2 / 0020”。2.6 附加信息附加信息部分由“月报封面”、“纪要”、“本月天气气候概况”、“备注”四个数据段组成,各段数据结束符为“=”。2.6.1 月报封面2.6.1.1 标识符:YF”2.6.1.2 “月报封面”数据段由 12 条记录组成,各条记录只有一组数据。2.6.1.3 各条记录规定 台站档案号(DDddd):由 5 位数组成,前 2 位为省(市、区)编号,后 3 位为台站编号。 省(自治区、直辖市)名: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 20,为台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全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 台站名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 36,为本台(站)的单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