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治国篇文言文复习.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94695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国篇文言文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治国篇文言文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治国篇文言文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治国篇文言文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治国篇文言文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治国篇文言文复习姓名: 班别: 学号: 15、大道之行也 礼记课文分析: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全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 ,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 “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 。 “讲信修睦” ,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

2、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

3、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归:女子出嫁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二、翻译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3、男有分,女有归 2译文: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5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译文:人

4、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6、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7、是故谋闭而不兴。 译文: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从哪几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 “大同”社会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受到社会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各种年纪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3)尤其对矜、寡、孤、独、废疾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3、文章从哪两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答:两

5、方面,一是社会制度,二是社会公德。4、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天下为公 23 马说 韩愈课文分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的愤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6、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7、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8、 才美不外见 见:通“

6、现” 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3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 (的称号)去称呼它。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 (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7、?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32、出师表 诸葛亮课文分析: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 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 “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

8、定,有了“平明之理” ,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 “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 ,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 ,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 ,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

9、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 ,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 、 “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 ,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4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10、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一、词语解释1、崩殂 死(皇帝)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3、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4、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5、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6、陟罚臧否 善恶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8、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9、以遗陛下 给予 10、悉以咨之 都;询问1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12、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13、躬耕 亲自 14、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15、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6、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17、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18、二十有一年 “有”通“又” ,表余数19、夙夜忧叹 早晚 20、

11、恐托付不效 实现21、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22、庶竭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23、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24、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25、咨诹善道 询问 26、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二、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4、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5、亲贤臣,

12、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三、关键问题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5答: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34、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分析: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13、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 “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重点词语解释1、地利 :有利 2、

14、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故曰:所以5、七里之郭 :外城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环而攻之: 围 8、固国:巩固;国防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10、威天下:震慑11、池非不深:护城河 12、亲戚 畔之:内亲外戚;通“叛”13、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14、多助之至: 极点15、坚利 :锐利 16、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5、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三、理解课文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是:得道多助,失道6寡助。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

16、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一、重点词语解释。1、舜发于 被任用 2、人恒 过 常;犯过失3、傅说举于 被选拔 4、衡于虑 同“横” ,梗塞,不顺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 奋起7、苦其心志 使痛苦 8、征于色 颜色9、劳其筋骨 使劳累 10、发于声 吟咏叹息11、饿其体肤 使饥饿 12、而后喻 了解13、空乏其身 使贫困 14、法家拂士 同“弼”15、乱其所为 使错乱 16、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17、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18、出则 在外面。

17、指国外 19、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同“增”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4、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6、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7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18、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三、问答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9、。38、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一、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有, “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窥:照。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 ,仔细。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私:偏爱。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爱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20、 面刺:当面指责。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二、翻译下列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8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

21、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三、回答下列问题。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答: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答:他认为妻是“私我” 、妾是“畏我” 、客是“有求我” ,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答: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4、讽谏的结果如何? 答: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 ,继而“时时而间进” ,最后“无可进者” ,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课 文 治 国 理 想大道之行也马说出师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邹忌讽齐王纳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