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和两种平均分方法的区别、 教材分析:例 3 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表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呈现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以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因此,教材在出示问题后,用示意图表示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在“ 怎样解答”阶段,呈现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在“ 解答正确吗?”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将结果作为条件回到原情境中,并用乘法 进行检验, 进一步体现了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比较两
2、个问题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同学们对于除法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情境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辨是否用除法解决。因此,例 3 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例 3 后, 让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通过画图,分析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直观感知数量关系,通过对平均分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突出问题的结构特征,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说明选择 除法的道理,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教材处理:教学时,由前面已经学的例题引入,学生重温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例 3,让学生讨论
3、、画 图、比较 ,明确条件和问题,感知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 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 语言的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并在检验环节,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体会用乘法 检验除法的方法。再让学生用图画一画,加深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认识。最后,通 过比较异同,认识到平均分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决,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测评结果及分析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首先,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 兴 趣的生活情境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感受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在小组讨论中,分一分、 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有了主动学习、动脑、 动口的机会,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即均分和包容。同时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 间的相依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自我检验解题结果,加深学生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认识。对本节课的知识,从做题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分析出数量关系,正确判断是否用除法来计算。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建议这部分同学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从而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