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 介 批 评,前言、课程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及其产品。围绕新闻专业理念与规范,本课程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教师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后,学生以小组形式报告案例分析,结合最新动态,探讨相关理论问题。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小组报告和期末论文共同构成,同时结合平时课堂讨论情况。,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媒介批评”的基本要领,找到该课程与其自身将要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对
2、应点,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引导学生对当下中国媒体所存在的不良现象予以高屋建瓴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并培养对新闻事业、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和敬畏感。,使用教材:雷跃捷 :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岩:媒介批评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潘知常、林炜: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传媒批评揭开公正中立的面纱,肖小穗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谢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月;媒介批评(第1、2辑),蒋原伦、张柠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006年6月。,学习资源: 专业期刊:新闻记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 网站:中华传媒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中国电视批评论坛。成绩考核:最终考核方式为论文一篇,最终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20%,论文成绩占80%,第一讲 媒介批评的含义、对象与起源,一、媒介是什么? 媒介是工具 媒介是文化 媒介是权力 媒介是文本,二、什么是媒介批评这是1999年7月的一个晚上,电视剧还珠格格(续集)正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屏幕前,一对青年夫妇因为看电视剧而引发了一场争论。丈夫:这么俗的东西你也看,再看就关电视!妻子
4、:什么,俗?这在古装戏里算是好的了。嫌俗,你拍一部不俗的给我看看!丈夫:哼!你看戏里面唱的都是些什么词。“你是风儿我是沙”,我看歌词应该改成“你是疯子,我是傻子”!妻子:电视台也疯了傻了?人家可是花了55万元一集高价买断的。丈夫:那是电视台媚俗!没品位!,何谓媒介批评?媒介批评源于英文的media criticism,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种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其他理解:媒介批评是指在解读新闻及媒体的过程中对其内在意义及社会影响的鉴别和评判。 (1)依据一套价值体系,对大众传媒及其传播活动的诠释与评价 。
5、(2)对新闻传播活动负面影响的否定性评判。,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层反思。,三、媒介批评的对象与范围1、媒介产品媒介产品的内容媒介产品的形式2、媒介组织把关人制度3、媒介环境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媒介批评的基本范围是:1.对新闻报道质量的评价2.对新闻报道社会影响的评价3.对媒体的评价,四、媒介批评和大众传播学的异同1、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流派美国的行政学派为媒介和既定体制服务欧洲批判学派从哲学和社会学的高度去观察和分析媒介。欧洲批判学派的研究
6、属于媒介批评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媒介批评也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组成部分。2、媒介批评立足于反思的、自我反省的立场,五、媒介批评的取向1、评判的取向评判的取向涉及价值的判断,媒介批评应指出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指导与解释生活的意义2、批判的取向所谓批判的精神,也就是以否定性的思考、意识的启蒙、现状的改变,来分析媒介中的物化关系,进而激起受众独立判断能力,免沦为商业化媒介机构下的牺牲品3、诠释的取向诠释的目的,在于使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六、媒介批评的起源媒介批评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人类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和新闻传播活
7、动同步产生,经历了:运用口头形式的批评运用文字形式的批评运用印刷手段的批评运用电视手段的批评运用网络手段的批评。它的起源如同新闻的起源一样,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思索与反思的同一链条构成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史,也构成了新闻与新闻批评的发展史,狭义的媒介批评在这一链条上伸展它的演变系统。因为任何意识倾向,都会引起人们对这种倾向的再认识,媒介批评与反批评也就循环地出现。,七、媒介批评的主体,媒介批评的主体,是指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组织和个人。 媒介批评的主体构成十分丰富。我们如果从个人和团体组织两方面进行划分的话,基本构成有二:,1、从事媒介批评的个人 从事媒介批评的个人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但总
8、体上来说,是由传者和受众,也即业界内外的两部分人组成。,2、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和组织 在西方国家,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之外,媒介批评(或称媒介监督)成为制约和监督媒介的第四种因素。因此,在开展媒介批评的实践过程中,有完整的组织体系作为监督和批评媒介的制度保障。,例如在英国,1946年就成立了皇家新闻评议委员会,到1964年,独立的新闻评议会宣告成立,该协会由20位新闻界人士和5位外界人士组成。旨在确保新闻自由,监督新闻出版业,以期保证“最高的职业和商业标准”。,美国的媒介监督体系比较完善。在美国,来自四个不同方面的媒介批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批评监督体系。这四个方面是: 来自行业外的监
9、督组织; 来自于媒介行业内部的批评机构; 来自新闻委员会和业内专业组织的批评; 来自个人的批评。,在中国,也有一套完整的媒介监督和批评的组织体系。其特点是由中共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新闻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传媒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及媒介自身组成。,八、媒介批评的任务,(一)、认识新闻的质量,新闻质量,指新闻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全面和客观趋向的适度形式和表达倾向的最佳程度。新闻质量包括两个内涵:(1)新闻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达到的程度,提供有益的思想理念,让受众对世界的认识发展变化。(2)新闻通过最佳形式反映客观事实,使受众畅达、直接、迅速地理解新闻,把握新闻的内容。,1.评价新闻内容及其理念的表
10、达 【例文】 新闻报道应该振奋人们的精神法新社日前报道,由于觉得媒体上负面新闻太多,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12岁男孩马克斯琼斯创办了“今日周末新闻”网站,专门报道令人鼓舞的新闻。当前,该网站每天的浏览量已经达到5000人次,人们在这里还可欣赏到琼斯撰写的评论。 媒体研究表明,西方一些媒体长期热衷报道负面新闻,受众对此日益厌倦。2006年,英国BBC网站所做的一项有关英国人幸福感的在线调查显示,许多英国人认为,媒体报道了太多的负面新闻,给受众提供的是“由恐惧、担忧和疑虑组成的大餐”。对社区犯罪、政府失职的渲染,对政治人物的嘲弄和菲薄,以及对全球变暖等危机性话题的夸张描述,“让英国人感觉很糟糕”。,
11、何止是西方的一些媒体热衷报道负面新闻?国内有些媒体对负面新闻也有偏爱,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涌入眼帘的都是凶杀、暴力、抢劫、诈骗、盗窃、车祸、绯闻等等。好象这个世界到处都不太平,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有危险,到处都藏杀机。是出门在外祸事不远,坐在家中也不保险。 特别是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些负面新闻时,没有超出于新闻之外,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而是就新闻报道新闻,沉湎于负面的新闻之中,用一种灰暗的、压抑的笔调来报道负面新闻。还有的甚至故意夸大事实、添加情节、放大细节、渲染气氛,让人看后毛骨悚然,使人看不到一点光明,看不到一点希望。干事没有了干劲,生活没有了信心。,常言说得好,物极必反。媒体这种长期热衷报道
12、负面新闻的作法,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新闻受众的伤害了。这必然引起受众的不满。就连西方的新闻受众都反感这种作法,都觉得“这些消息让一个原本快乐的人变得压抑和沮丧。”都在质问:“以前那些有关我们身边的英雄的报道都哪里去了?”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这样做更让人难以接受。所以,那些对负面新闻有偏爱的媒体趁早改弦易辙,多采写、刊播一些令人鼓舞的新闻,以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添我们发展的底气。 正如上面这条新闻中英国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所感叹的那样:“世界上好消息多得是。新闻不必全部是恐怖主义、战争和经济衰退。一批新媒体正在争着给读者提供鼓舞人心的报道,这些报道可以让生活更甜蜜。(张剑虹 2009-
13、08-25 中国网 ),2.评价新闻形式及其技巧的优劣 【例文】我怎么看不懂报纸了,我怎么看不懂报纸了,这世界变化快,令我等很无奈。本人搞了几十年报纸,现在却看不懂报纸了。北京市一家报纸在娱乐报道中刊登了如下的一些文字“昨晚的开场是由Rain的师妹Star拉开的”,“Twins和英皇的同门师兄弟Boyz一起表演了王子与公主”,“歌迷高喊JJ的名字,更一度拉着JJ的衣领想要献吻,幸好JJ好舞功”,“有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翱翔的小鸟、Ican等,这些歌曲也有Twins、赵薇等明星们的作品”。,除了明星们的名字用英文外,一些单位也用了英文的名称。比如,“昨天晚上美国辛辛纳提POPS乐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14、,“台湾PUB女士黄小琥参加南京的超女演唱会演出”,“ItsRaining北京演唱会昨晚在工人体育场火爆上演”,“上海亚洲音乐节组委会与CHANNEL(V)共同举办的音乐节闭幕式暨Sony之夜反盗版演唱会”。我学过俄文,对英文一窍不通,看了上述文字真不知道究竟谁是谁。我问过懂英文的人,他们对有的名字也不知道是谁。幸好我女儿懂一点儿英文,也略知一点儿娱乐圈里的事。在她的“指导”下,我才略知一二。原来上述明星大部分是香港和台湾人,比如梁咏琪、钟欣桐、蔡卓妍等,他们本来就是中国人;而一些单位名称如音乐频道、索尼等,本来通俗易懂,人们常说常用,但报道时为什么舍中求英、让人不易看懂呢?如果认为英文时髦、
15、愿意用英文的话,那也应该注上中文、能让圈外人看懂。,不仅上述英文名称我看不懂,而且连一些中文名称我也是一头雾水。请看如下一段文字“李宇春揭开最终票选的一瞬,许多现场的玉米相拥在一起喜极而泣。相比之下笔迷们的泪水则掺杂了失望、痛苦和悔恨,而凉粉们则相对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偶像的位居第三的事实”。对文中的“玉米”、“凉粉”、“笔迷”,我琢磨了好长时间,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在第二天该报的一则报道中对“玉米”作了一个注释:“两地玉米(李宇春歌迷昵称)”原来“玉米”指的是李宇春的歌迷,取了李宇春名字中“宇”的谐音“玉”,“迷”取谐音“米”。至于“笔迷”、“凉粉”,是我询问了我女儿以后才知道的。“笔迷”
16、是周笔畅的歌迷,而“凉粉”是指张靓颖的歌迷。“凉粉”二字的组成更为复杂:“凉”是张靓颖名字中“靓”的谐音,而“粉”却是英文单词“Fans”(崇拜者)一词的读音,意为“靓崇拜者”。好家伙,这“玉米”、“笔迷”、“凉粉”三个词竟这么复杂!不是圈内人还真看不懂。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把这些名词写成某某的歌迷,让人一目了然呢?,报纸是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该使用大众语言,让广大读者看懂,即使是娱乐新闻也应该让读者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然,少男少女追星族有他们圈内的“行话”和“时髦话”,但要印在报纸上就应考虑广大读者的习惯。因为你面对的读者不仅有追星的少男少女,而且还有更多不追星的读者。(史占旗 2005-
17、11-18 检察日报),(二)、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新闻的社会效果表现为对受众直接的思想影响,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新闻在报道后引起受众认识的变化,二是引起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新的发展,以致激起社会的变动。对新闻效果进行评析,应以公众的反响作为根据。,【例文1】:三明电视台市“两会”新闻报道生动活泼效果良好 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的召开,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三明电视台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派出精干记者进行会前、会中采访,深入、准确、及时地开展宣传报道,通过声画并茂的电视手段在三明新闻栏目中展现了大会盛况,突出“两会”代表履职委员议政的特色。会前,“两会”采访组制定了详
18、细的宣传报道计划,对报道的时间、步骤、内容、方式、方法等做出详细计划;会中报道生动活泼,效果良好,既有大会盛况,又有委员活动,也有大会花絮。在报道形式上既有动态消息,又有新闻特写;既有专题报道,又有委员专访;既有配合报道,又月会议花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两会”全貌。 (三明电视台),【例文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经验与启示面对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国媒体迅速出击,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进行曲”,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结与骨肉同胞之情从而赢得了
19、中外舆论的一致好评。 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我国学界作了及时的分析评论,高度评价“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高度评价,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最充分地体现了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从而开启了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或危机传播的新纪元。在当代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灾难发生后的责任主体与传播主体都把灾难当成所谓的“负面新闻”而刻意回避,20世纪50年代王中教授“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 的说法,就深刻地折射出灾难发生时的“不闻”(不报道)策略。只有灾难已经平复,才公开具体的灾情。于是,“新闻”也就变成了“旧闻”。,总体上,汶川大地震报道体
20、现出中国主流媒体“勇敢地正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迅速抵达灾害发生的现场,准确描述灾害的真实情态,及时跟踪灾害的变化过程,全力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鼓舞人民抵御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提供抗灾抢险的实用方法,努力降低灾害引起的社会震荡”的专业行动路线 ,在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上取得了相当扎实的成就与经验。但是,某些具体的采访报道则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譬如,为了追求电视直播效果而干扰救援行动,一味追问获救人员特别儿童的心理感受。这样的例子表明,我们的某些媒体和记者对灾情的报道、对灾民的采访还不懂得节制。人民时评文章说得好:“灾难前,节制是记者采访的一种美德” 。所谓“节制”,不正是“开放”与“控制”
21、的有机结合吗?(董天策 2009-2-2),(三)、认识媒介和社会正确解释新闻的内在倾向,剥去充斥媒体的歪曲成分或朦胧的外衣,告诉人们如何认识现实世界,是媒介批评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大体一致,但在关键细节上出入较大,这种貌合神异性报道致使受众迷惑不解。其根源和目的在于争夺受众。,【例文】报道缘何同源异质 媒体:小心信任危机事实只有一个真相,因此同一事实在不同的报道中应该有内在的统一性,给受众一致的事实印象。然而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却常常出现一个事实多种面貌的情形,本文称之为“同源异质”的报道,它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信息困惑,而且会破坏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媒体的信任危机。,以媒体关
22、于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意外殒命的报道为例,当地的两家报纸对同一个人的死亡给出了两种大相径庭的说法。据潇湘晨报报道,李振萼是休息日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准备打高尔夫球时,因电瓶车意外翻车而受伤身亡。三湘都市报同一天的报道则称,李振萼是在高尔夫球场完成引资谈判后,乘车返回长沙县的途中因座车翻倒而严重受伤,最终以身殉职的。一个领导干部的意外死亡是公众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是死亡的原因,它决定死亡的性质,也关乎死者的形象,而正是在这一关键点上,两家媒体各执一辞。一个事实被以揭示真相为己任的新闻媒体赋予了完全不同的色彩,给出了相异的说法,事实的真相由此迷失了。,同源新闻的“异质性”不同于
23、报道个性,是指一个事实在不同的报道中被转述得面目各异,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是非对错、黑白善恶等可能有若干种完全不同的版本,给受众截然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关于县委书记李振萼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源异质是在两种以上的报道相互参照中显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它可能是某一种(些)报道是真实的,另一种(些)报道是失实的,也可能是所有的相关报道都是失实的,对事实有不同的偏离。无论哪种情况,从根本上来说,同源异质报道中一定有失实的内容。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频频出现于媒体上的同源异质报道并不是对事实的多方位的立体展现,而是将一种事实敷衍成了若干种“事实”,它们之间构成相互矛盾、彼此排斥
24、的关系,成为互相干扰的噪音,不仅不能减少和消除受众对报道对象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他们对媒体和信息的困惑:“究竟应该相信谁的报道?谁说的是真的?” 由此可见,太多各唱各调、自相矛盾的同源异质报道不仅使新闻媒体失信于受众,也失信于新闻当事者,从而带来媒体的双重信任危机,对媒体而言意味着可能损失两种最可宝贵的资源:注意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源异质报道现象形成于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背景中,它本质上是在多家信息报道的对照中凸显出来的新闻真实性问题,因而要避免同源异质报道带来的媒体信用缺失,不能只靠一家或几家媒体提供真实报道,而是要求每一家媒体都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在观念上切实把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并尽力从业务技能上(如采访对象的选择、关键要素的核实、最新动态的跟踪、逻辑情理的分析等)追求对事实本来面貌的忠实还原。只有把住每一家媒体报道的真实关,同源新闻的内在统一性才能得到保障,从而减少信息噪音和信息迷惑,降低同源异质报道对媒体公信力的损伤。(樊葵 当代传播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