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期中综合测试卷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基础(24 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1)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1 分)(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2 分)(3)使至塞上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2 分)(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 分)(5)请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默写完整。(4 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
2、 fi hng( )的轻云。(2)这幅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 y dn( )和压抑。(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cu k l xiu( )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4)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 bi shu q ji( ),一切从零开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悲观泄气。B这意外的打击,使他非常懊丧,他凄然地走下月台,泪珠从两颊滚落下来。C在这叱咤风云、雷电交加的夜晚,没有特别的事情的话,没人愿意出门。D跑完了五千米,同学们个个都筋疲力尽!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
3、一项是( )(3 分)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2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D同学们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激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 分)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清醒; 二、阅读(46 分)(一)记承天寺夜游(10 分)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4、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 分)(1)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 (3)盖竹柏影也 7翻译下列句子。(4 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水中藻、荇比喻成松柏影。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3(三)(10 分)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
5、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
6、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 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
7、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
8、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晴,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12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分)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前文所写的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便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B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9、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具有深刻准确的洞察力的特点。C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揭示托尔斯泰形貌的矛盾统一,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可以说,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D选段部分主要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准确的。(四)雪山窃贼(17 分)4毕淑敏女孩子的胃比男孩子的要小,所以,她们正餐时吃得很少,但经常要吃零食。西藏能供给女孩子打牙祭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们每天馋得思来想去,只好“精神会餐” 。有一天,果平对我们说:“喂!想不想吃烤羊肉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还用问?当然想吃啦。 ”连我也跟着一块儿喊,虽然我不吃羊肉
10、,但我喜欢凑热闹。果平说:“那我们先筹集原料。 ”大家就分头活动,很快就搞到了孜然、辣椒面和盐。但烤羊肉最主要的材料羊肉,还在羊身上长着呢。大家很着急,果平如此这般地把她的计划说了一遍,我们就只好耐心地等待一个日子。西藏的羊群经过了一个夏秋的游牧放养,冬初的时候最肥了,要是不杀,经过一个冬天的折磨,到了来年春天,就骨瘦如柴了。在第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炊事班长带领人在操场上把预备整个冬季吃的羊都杀完了。然后,把羊堆积起来,拎来水桶往剥了皮的羊肚子里灌水。这样经过一个严寒的夜晚,水就结成巨大的冰坨,羊像琥珀中的昆虫一般,保存得很新鲜。羊肉暴露在室外,一年只有这么一个晚上。天一亮,班长就会把冻好的羊
11、搬进库房。再想偷出羊肉,比登天还难。那天,我们每个女孩子手里都捏了一把手术刀,静静地躲在屋里,盼望黑夜降临。半夜时分,我们身穿皮大衣,偷偷地溜出房门。我们手持利刃,纷纷持刀而上。手术刀倒是很锋利,但它太小了,好像一片银色的柳树叶,面对着骨骼完整的冻羊,简直是杀牛用鸡刀,实在力不从心;再加上羊身上结满了冰,好像披了水晶盔甲,又硬又滑,刀尖儿根本插不进去。大伙儿忙活了半天,没有一点儿战果。果平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扳住羊身子,另一个人用刀切羊腿上的肉,那儿的肉最好吃了。 ”调整部署果然奏效,我们割了几块羊腿肉,得胜回朝。牙齿冻得直打架,但心里得意极了。到了屋里,把羊肉摊在桌子上
12、的玻璃板上,切成樱桃大的块,蘸着作料腌好,这才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还没有烤羊肉的铁签子哪!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来。 ”我们用酒精棉球给毛衣针消了毒,然后,串上羊肉块,撒上辣椒面,开始在炉子上烤。那一瞬间,屋子里很静很静,听得见屋外狂风的呼啸,听得见羊油滴落在火焰上的吱吱声。袅袅的热气在女孩子们的头顶蒸腾着,有一种家的气氛在我们心中涌动。那一夜,我们房间的灯很晚才熄灭。第二天一大早,炊事班长吃惊地说:“我的羊腿被谁挖去了几大块肉?雪山上出了窃贼,看来还是个老手,把羊身上最好的肉割走了。 ”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作声。5炊事班长又说:“ 其实,我巴不
13、得大家多吃些肉呢,吃了肉身体好;只是这种冻了冰的肉,没有高压锅,谁能把它炖熟?可别吃坏了肚子。 ”女孩子们得意地交换了个眼色,大家还是不说话。让炊事班长永远蒙在鼓里吧!他绝对想不到这些柔弱的女孩子,吃起烤羊肉来,个个像绿林好汉呢!15梳理故事情节,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 4 个字)(3 分)提议烤肉筹集原料( )( )( )保守秘密16你觉得文中的炊事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分)17按要求答题。(4 分)(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为什么要写灌水冻肉这一细节。(2)品析下面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来。1
14、8.本文以“雪山窃贼”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 分)19.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
15、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圆,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十六岁。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另外一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有一个日本
16、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有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6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
17、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 ,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的,但是他后来变成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1选文出自 一书,文中的“我”指的是 。(2 分)2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 ”联系作品,说说“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4 分)3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分)三、写作(50 分)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请你以一段_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 600 字;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