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国的兴衰(50)由于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幅员大小、人口规模、文化基础、自然资源和社会构成不同,它们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到国际体系中来的,因此对“大国”的界定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世界性大国一般应具备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有比较完善、成熟国家制度,人民有比较富足的生活水平,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全球性影响力。对照这些基本特征,从 15 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始至 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在世界舞台上曾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世界性大国。大国的兴衰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受到关注。戴维兰德斯在其著述的经济史学著作国富国
2、穷中从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国家的兴衰平复的演变作了精湛而深刻地分析,探寻了国家贫富的根源。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反思了以往 500 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并指出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尽管如此,但不能就此认为经济是一国成败的唯一原因,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历史上各大国的崛起是地理条件、民族凝聚力、对外扩张、地理大发现、科
3、技变革、军备力量、国家战略、文化传承、国际形象、领导人的贤愚素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作用。(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富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大国崛起的现实基础。在探讨国家兴衰的根源时,国际关系学者没有忽视国家客观条件的重要性。比如,莫德尔斯基将具备“安全剩余”的地理位置列为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日本和英国凭借海洋这一天然屏障在一段时间内为本国营造了相对安稳,远离战争的时期。在国富国穷中,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能够对经济产生重大意义的是地理及气候因素。在人类早期的活动中,由于地理的分隔,人类主要在亚欧及非洲大陆上活动。从对产值和人均收入的统计上看,在早期的经济活
4、动中,自然禀赋对一国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地理环境提供大量的耕地,产生的粮食足以养活众多的人口,众多的人口又提供了富足劳动力,促进了生产;好的气候条件为农业提供充足的降水,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使劳动力在进行生产活动时精力更加充沛,提高生产率,这都为大国崛起奠定了现实基础。(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大国崛起的前提条件。我们提到的先后崛起的九个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走向崛起时,都已结束了封建分裂状态,形成了凝聚力较强的统一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有较强的民族动员能力,并且建立了国内统一市场,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西班牙拥有和葡萄牙旗鼓相当的航海能力,之所以在
5、开辟新航线和实现崛起目标方面,稍落后于葡萄牙,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西班牙还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难以集中精力和财力去开辟新航线,当西班牙完成统一大业时,立即投入新航线的开辟,先于葡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后来居上,逐渐超越了葡萄牙。(三)通过掠夺或战争等对外扩张方式完成原始积累,是大国崛起的基本途径。武力掠夺和战争往往分为两类,一是大国通过血腥方式、残酷手段用武力从原住民手中掠夺海外殖民地和自然资源。从15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殖民国家用血腥方式、残暴手段掠夺了亚非美洲大量殖民地,实现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各国在不同时期成为世界性大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大国为争夺地区、世界霸权及海外殖民地,相互之
6、间爆发过多次战争。如荷兰凭借1639年击败西班牙舰队,确立了海上第一强国地位。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相互间爆发过多次战争。日本通过打赢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获得巨大的财富资源和殖民地,成为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的东亚最强大国家。美国凭借一战、二战的辉煌胜利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四)科技变革和地理大发现推动的生产力进步与经济实力增长,是大国崛起的核心因素。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以及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就连当时的哥伦布也没想到他所发现的大陆的重要性。随着工业的发展,新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制糖业和拉丁美洲新发现金矿使西班牙、葡萄牙和后
7、进的英国国民财富增进,奴隶提供的廉价劳动更是促进了这一发展。17 至19 世纪,两次科学革命在欧洲创造了全新的工业,使欧洲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欧洲在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素质等方面将西方以外的世界远远抛在后面,使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成为可能。亚洲的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教育制度,为成为亚洲最强大国家奠定了基础。就国际体系而言,财富和实力始终都是相关的。德国重商主义作家冯豪尼克评论说:“一个国家今天是否强大和富有,并不取决于它拥有的实力和财富是否多或是否安全,而主要取决于它的邻国比它拥有的是多还是少。 ” (五)军事力量的增强是大国实现崛起的有效途径
8、经济和科技力量是一国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坚强后盾;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在安全上有了更高的诉求,因此更倾向于发展国家的防卫和军事力量,并且利用军事上的优势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并从中赢得大国的身份。但是,肯尼迪特别强调,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是军事实力的支撑。直接以追求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的大国,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力量,但如果国家过分追求军事扩张而忽视了经济建设,国家的军事实力必将遭到严重削弱,扩张带来的庞大开支最终会导致大国的衰落。这是自古就已经一次次得以验证的规律。无论是过去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还是当代美国遇到的困境,无一不是对肯尼迪观点的最好的例证。相反,注重内部秩序和经
9、济积累的国家,则将会在积累中逐渐强大,并且这种强大也更加持久。(六)拥有较健全并与时俱进的国家制度是大国崛起的制度保证。福山在诸种政治体制的起源中指出,直接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目的而设计其政制的大国,其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拆台脚的,它可以迅速地增强力量,但最终却可能以失败告终。相反,若以追求内部的优良秩序为主要原则设计体制,则该体制顺带地产生的国家力量,将更强大而持久。15 世纪以来崛起的几个大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内部的国家制度比较完善和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其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政治制度方面,民主政治制度保证了环境宽松、自由、开放,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对经济发展有利。在经
10、济制度方面,荷兰率先创建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现代银行等现代经济制度,英国创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与模式和美国创立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模式,都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本国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荷、英、美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模式。这种制度既为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纳,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这种制度的形成过程,体现出了制度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大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其崛起提供了制度保障。(七)国家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影响力,是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17、18 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正是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和推动
11、下爆发的,政治革命使这些国家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及经济制度,因此这些国家的崛起,与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产生了一些思想文化伟人和巨匠,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法国的孟德斯鸠、狄德罗,美国的华盛顿、杰斐逊等,他们的名字都十分醒目的写在了国家的崛起之路上,成为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八)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缔造国家吸引力,制定推行符合实际的外交战略,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德国由战争起家,实现崛起,后来又由于毫无节制地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走上扩张争霸之路而衰落。二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过去的法西斯思想和侵略罪行进行了反省,将精力和战略目标集中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上,经过努力,逐渐树立起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增强,在经济方面实现了再次崛起。17 至19 世纪,英国长期推行均势外交战略,既阻止了法国称霸欧洲,又保持了其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日本在二战后,大力推行经济外交,获取了巨大经济利益,一跃而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以上事例,均说明了外交政策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九)扩展视野,对外开放,是大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渠道。在近代历史上,俄罗斯彼得大帝推行的“西化改革”,日本政府推行的“明治维新”,是后进国家打开视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典型事例,通过改革,使两个落后国家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军事力量和工业水平在短时间内有了明显的提
13、高,为两国走向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 国家间的永续竞争是大国兴衰的不竭动力。保罗肯尼迪认为,中西欧地区在 16 世纪的实力还远远不如东方的一些传统强国,当时东方帝国虽然看起来比欧洲更威严、更有组织,却都深受中央集权之苦,这种制度对信仰和实践的统一要求,甚至在诸如商业活动和武器发展领域内也都如此。由于欧洲没有任何这类最高权威,各王国和城邦彼此竞争、争战,就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军事进步。军事进步又与在竞争的环境中被推到显著地位的技术和商业新发展相互作用,并卓有成效。欧洲社会实行变革的障碍较少,所以经济增长呈螺旋式上升,军事效能增加,这一切就使它们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地区。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他们不
14、断追求进步,就如同自然的物种进化,适者生存,正是不断的竞争才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强盛,而一些国家的强盛同时也宣告的另一些国家的衰落,你追我赶,成为国家兴衰的旋律。二、大国衰落的历史教训纵观历史,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保持了永远的强盛。世界发展的规律就是不断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更替前行,永远充满了竞争。社会的进化论,不是物竞天择,而是国竞天择,适者生存。曾显赫一时的的大国最终走向衰落的历史教训为后起大国敲响警钟。(一)本国客观条件局限,贸易发展途径单一。一些自身客观条件具有局限性,依靠单一对外贸易壮大的国家如葡、西、荷等国,在海上霸权丧失后,国土、人口和资源的局限日益显露出来,经济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
15、,难以支撑与其他西欧大国的长期较量和争夺,最终被迫退出竞争。其片面发展对外贸易,不重视发展本国工商业,对外经济依赖性强,这既阻碍了本国工业的进步,也因此导致与工业紧密联系的科技的相对滞后,进而导致整个综合国力的落后。(二)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国民凝聚力丧失。以苏联为例,苏联在战后的经济决策失误导致了经济发展存在很多弊端。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为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长期奉行重工轻农,重军轻民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此这两种工业突飞猛进,比较发达,而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苏联欧洲部分经济较为发达,而亚洲特别是远东地区
16、由于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开发,经济比较落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难以得到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后期,经济总体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导致了苏联社会矛盾重重,民众凝聚力下降,综合国力从80 年代中日趋下滑。苏联经济政策失误,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失去凝聚力,是其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三)盲目对外侵略和军备扩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国家丧失核心竞争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大国可以通过战争和扩张实现崛起,但崛起后的大国如果盲目扩张,寄希望于战争崛起,则终将失败,正所谓“过度的扩张导致必然的衰落。”德国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两国崛起后,又毫无节制地推行侵略政策,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
17、力,致使国内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停滞,最后以惨败而告终,国家由盛至衰。大国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它的经济实力保持平衡。一旦国家的生产力增大,为了取得和保护更多的财富,就易于增加军费投入以加强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大量资源从创造财富和发展经济的领域转入军备扩张,从长远来看必将导致国力衰微。如果一国在战略上过份扩张,战线拉得长,为征服大片土地或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从对外扩张中可能得的好处,也许难以弥补为进行这种扩张而付的高昂代价。(四)国家制度相对滞后;普世价值观缺失,国际形象衰退。以苏联为例,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即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18、这一模式在战争环境和战后经济恢复的特定历史时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则造成权力集中,缺少民主,忽视法治,个人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在和平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其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愈来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与本国实际结合,造成人们思想僵化教条,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在滞后的国家制度下,国家外交政策更难以得到世界舆论认可,普世价值观缺失,国际事务中国家形象衰退。僵化的国家模式,衰退的国际形象等综合因素致使20世纪80 年代,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民族矛盾危机中,这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苏
19、联的解体。由以上对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经验教训的分析可见:大国的崛起或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国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汲取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可以使大国兴盛少走弯路,大国衰落尽可能延迟。三、大国兴衰对中国的启示冷战后,国际时代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尖锐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迅猛发展,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作用使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基于以上因素,大国企图通过战争崛起已难以实现,诉求和平崛起成为大国发展目标。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最后提出了
20、对大多数政府的三项基本的要求:“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公民的经济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是处理好国防、消费、投资的关系。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同样也是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行为准则。在欣慰于自己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关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控制好国防、消费和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其最大程度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并为成为国际大国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继续大力发展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一国的兴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中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实行以经济建
21、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我国目前也面临着资源能源紧缺、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些矛盾与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中国就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中国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与问题,就要真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建设统一起来,加以协调推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实力不仅仅靠物质实力,还得借助于合理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法
22、制化的政府、宽容的政治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市民社会都将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崛起。(二)制订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完善社会制度,树立大国意识。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必须培养一种大国意识,由于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尤其是大国之间权力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因此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一个大国的崛起,离不开国家的制度创新能力。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社会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历史国情,同时还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基本前提。我国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与经济改革相互协调促
23、进,努力提高中国的制度创新能力,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比较健全的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应注意顺应历史潮流,不搞对外扩张和称霸,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克服膨胀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情绪,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崛起道路,为中国实现崛起目标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三)提升并充分展示中国的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世界大国兴衰史表明,历史上那些能够担当重任的大国,都曾经以一种先进的大国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大国形象”则是指现时代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大国应该具有的良好精神面貌与政治声誉。我国在重视增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壮大我国的软实力,加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
24、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加强外交沟通,向世界阐述我国追求和平的传统理念和普世价值观,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要切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冷战后,由于靠发动战争大国实现崛起目标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得人心的,因此很多国家已将保持和扩大地位的手段主要放在以经济、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上,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必须致力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为此,要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
25、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为科技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五)要拓宽视野,对外开放,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和建设经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推进区域化建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再上一个新台阶。纵观历史,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世界发展的规律就是不断后浪推前浪,更替前行。大国的崛起或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汲取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可以使大国兴盛少走弯路,大国衰落尽可能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