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原汁原味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指引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共同前进的动力。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
2、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
3、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因此,在中国正以豪迈的姿态高速发展,社会面貌正日新月异的时候,我认为将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弘扬光大是中国人民急需共同努力的事情。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
4、化科学价值。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
5、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大概是受了韩国将“端午节”据为己有的刺激,近些年,国人开始把曾经压箱底的传统文化翻了出来以示重视,当然这也是好事,而且是早该做的事,可惜国人有个老毛病
6、爱走极端。所以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搞特殊,得按规矩办事。于是在某些敏感的学术专家(或者说商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的倡导下, “国学热”应运而生。和谐社会的文化工作过年挂大灯笼似的,一片红火。在这次文化热浪潮中,我们的央视依然担当着先锋和旗手,以百家讲坛为阵地,较为成功地为传统文化增加了通俗化、现代化的包装,然后送入寻常百姓家。挺好!但慢慢地就变味了,先是文化遗产多了,管它有名的没名的,有价值的没价值的,先戴上帽子再说;接着是一水的祭孔拜黄,仪式整得那叫一个风光;还有那些五彩斑斓的“汉服” 、 “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的七夕情人节见着好东西趋之若鹜一哄而上,传统文化的普及和通俗化
7、也就开始走向恶俗化。 从上文所述种种,我们可以看到用不同的载体去承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用适合这一时代的传播方式和解读方法来为传统文化作注脚,我们才会乐意接受,才会使传统文化真正在我们的时代找到生存的空间。只是令人担心的是,融入流行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还可以保持它精深典雅充满人文价值的本质?不可否认,我们这个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流行文化中是有糟粕的,但因为有糟粕而不去利用,畏首畏尾也是不对的。因此,现代化之于古代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传承载体的角色,也就是说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改变其外在形式,我们可以用百家讲坛 、可以用“中国风”音乐、可以用祭孔拜黄、也可以身
8、着汉服行成人礼。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切不可为形式而形式,更不可认为这些载体本身就是传统文化!载体是载体,不过是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外化,不过是为了使传统文化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曲线策略。 那么既然这些只是载体,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气质内涵以及自我的“根” ,这么说显得抽象,所以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资源为传统文化创造合适的载体,保证其生存! 那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用流行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只有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原汁原味,才能它起到该有的作用,才能让中国的文华更加博大精深,才能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