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计划行为理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7248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7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划行为理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计划行为理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计划行为理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计划行为理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计划行为理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2) : 31532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5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段文婷 江光荣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摘 要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文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述,包括理论的提出、内涵、测量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了理论仍

2、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定义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在早期的态度研究中,态度决定个体行为是不容置疑的观点, 然而 1934 年LaPiere 在对美国旅店和餐馆是否接待亚洲人(当时美国对亚洲人的歧视很严重)的调查中发现,店主们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行为并不一致1。随后社会心理学领域掀起了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热潮。1969 年 Wicker 在其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综述性研究中指出态度不能预测行为,并且认为社会心理学基本上可以摒弃态度这个概念2。 Wic

3、ker 的这一观点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投身到致力于提高态度对行为预测力的研究行列中。目前该领域已经发展出一些整合的行为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计划行为理论 (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在国外计划行为理论广受社会行为研究者们的青睐,它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并且绝大多数研究证实它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与国外的研究情形相比,计划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刚刚起步,有关计划行为理论的详细介绍还很缺乏,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国内计划行

4、为理论应用研究极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全面系统地概述计划行为理论,包括理论的发展、内涵、测收稿日期: 2007-01-11 通讯作者:段文婷, E-mail: 量方法以及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理论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促进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内的应用。 2 计划行为理论的提出 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 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 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3。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后来,Fishbein 和 Ajzen 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 提出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

5、 of Reasoned Action)4。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 Ajzen 1985 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5。 1991 年 Ajzen 发表的 计划行为理论一文6,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3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 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

6、向直接决定行为; ( 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 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如下图虚线所示) , 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 3 个主要变量, 态度越积极、-316-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年 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 5) 个人以及社会

7、文化等因素 (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用结构模型图表示计划行为理论如图 1(为了方便,在此只呈现结构图的主要部分) 。 图 1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 下面具体解释计划行为理论 3 个主要变量的含义,以达到进一步阐明理论内涵的目的。 3.1 行为态度(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AB) 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

8、程度的评估。依据 Fishbein 和 Ajzen 的态度期望价值理论, 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可能结果的信念,称为行为信念4。行为信念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信念的强度( strength of belief, b) ,另一个是行为结果的评估( evaluation,e) 。行为强度和结果评估共同决定行为态度,用函数式表示为: AB biei3.2 主观规范 ( Subject Norm, SN)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与态度的期望价值理论类似,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 normative be

9、lief, n)和顺从动机( motivation to comply, m)的影响。所谓“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顺从动机是指个体顺从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用函数式表达为: SN njmj3.3 知觉行为控制 (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知觉行为控制的组成成分也可用态度的期望价值理论类推,它包括控制信念( control beliefs,c) 和知觉强度 ( perceived power,

10、 p) 。控制信念是指个体知觉到的可能促进和阻碍执行行为的因素,知觉强度则是指个体知觉到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用函数式表达为: PBC cipi4 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方法 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研究时,研究者多采用Ajzen 建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必须遵守一致性原则;研究的准备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引出突显信念,第二步编制正式测量问卷。 4.1 一致性原则 ( The Principle of Compatibility) 一致性原则指所有研究变量的测量必须包含相同的行为元素,即所测量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应是对特定行为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并且所测量的行为应与其真实

11、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一致。 Ajzen 认为不遵守一致性原则会犯评估不一致的错误,容易混淆或低估变量之间的关系6。 鉴于一致性原则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计划行为理论要求研究者在测量前对所研究的行为进行严格定义。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指个体在特定时间与环境内对特定目标作出的外显的可观测的反应,因此研究中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应包括对象主观规范 行为意向 实际行为 知觉行为控制 行为态度规范信念 控制信念 行为信念 第 16 卷第 2 期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317- ( Target)、行动( Action)、环境( Context)和时间( Time)四个元素,简称行为的 TACT 元素7。定义 TACT

12、 元素有些人为随意性,研究者可以依据研究目的具体定义每个元素,也可集合一个或多个元素增强行为的一般性。不论是具体地还是宽泛地定义,研究者必须保证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具有相同的行为元素,确保所研究的行为一致。 4.2 引出突显信念( Eliciting Salient Bliefs) 引出突显信念是整个研究最重要的一环,这与突显信念在计划行为理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突显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感基础。突显信念不仅可以解释个体为何拥有不同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而且还可以为制定行为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不少研究者在

13、应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时,人为地选择或者从前人的研究中挑选问卷项目,尽管这些做法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果,但研究测量的信效度都较差,常常低估变量之间的关系,降低理论的解释力6。因此要获得准确可信的研究结果必须引出突显信念。引出突显信念的方法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通过三类开放性问题:目标行为有哪些益处和害处、哪些个人或团体会影响目标行为的发生、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目标行为的发生,分别获得有关行为结果、规范及控制的信念,然后对收集到的信念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用出现频率较高的信念组成突显信念模式( modal salient beliefs)。突显信念模式是正式研究问卷项目的信息来源。 4.3 编制

14、正式测量问卷 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用计划行为理论, Ajzen设计出了一套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的一般问卷模式供研究者们参考7。一般问卷包含整体的直接测量和基于信念的测量,所有测量项目均采用利克特等级评分法,其中态度的直接测量使用语义区分法。 在编制直接测量项目时要注意吸纳近些年的研究经验,态度的项目内容应包含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主观规范的项目内容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项目内容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 编制基于信念的测量问卷存在“量纲( optimal scaling) ”问题7。量纲问题是指在编制基于信念的测量问卷项目时使用单级还是双极等级评分模式的问题。加减一个恒定值可以

15、实现单极与双极评分模式的转换,这种转换是线性的,不会改变测量问卷的特性8。但是基于信念测量的变量代表值是乘积和,单极与双极的线性转换会导致变量代表值非线性的转换,因此选用单极还是双极评分模式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单极还是双极的标准,为解决这个问题, Holbrook 提出了一个相对容易的方法9。下面将以行为态度为例进行说明,这可类推到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让 b 和 e 分别加上常数 B 和 E, 那么有 Ab ( bi+B)( ei+E),展开并忽视其中的 BE 项,得Ab biei+B ei+E bi。要获得 b 和 e 的调节参数B 和 E,只需将 biei、

16、 bi和 ei对整体的态度测量值进行回归, 然后将回归方程除以 biei的系数即可。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Ajzen 提出了一种操作相对简单的方法,他建议研究者先尝试性地用单极和双极两种评分模式获取测量数据,然后比较两种评分模式下基于信念的测量数据与直接的测量数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在正式研究中将选用相关系数大的那种评分模式7。 5 计划行为理论的新进展 计划行为理论在提出后的 20 多年里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多数研究结果支持计划行为理论。Armitage 和 Conner 的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可分别解释 27%的行为方差和 39%的行为意向方差,进一步证

17、明了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10。在得到肯定和支持的同时,计划行为理论也受到不少研究结果的挑战,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这些挑战和质疑促进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5.1 主要变量的概念内容更丰富 5.1.1 态度 态度是计划行为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却是争论最少的概念。 Bagozzi 等曾批评计划行为理论只强调态度的工具性成分(有用有害、有价值无价值等) ,忽视其情感性成分(喜欢不喜欢、愉快痛苦等)11。许多研究者认同此观点,并在研究中同时测量两种态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性态度意向比工具性态度意向的关系强12,另一些研究结果则显示两者与行为意向的关系大小无显著差异13,但也有少数

18、学者对研究中是否有必要测量两种-318-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年 态度仍持怀疑态度14。 5.1.2 主观规范 与态度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意向的关系相比,主观规范意向的关系相对较弱,由此 Ajzen认为个人因素(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6, 但 Sheeran 和 Orbell 认为导致主观规范意向关系弱的主要原因是主观规范的概念定义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15。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主观规范反映的是社会压力,而社会压力很难直接通过是否顺从他人意愿获得,因此主观规范有必要重新定义。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观规范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不同。 Ciald

19、ini等人曾将主观规范划分为个人规范( personal norm) 、示范性规范( descriptive norm)和指令性规范( injunctive norm) ,其中个人规范可等同于自我认同或者道德规范16。随后研究者们纷纷检验这些规范对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力的增进作用。在某些与道德有关的行为(如志愿者)研究中增加道德规范的确能提高理论的解释力17,但在其他的行为研究中并无此发现,因此将道德规范作为一般变量加入到理论模型中还没得到普遍认可。示范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的关系以及在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后示范性规范对理论解释力的增进作用在不同的研究中也有不同的表现, Rivis 和 S

20、heeran 对示范性规范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作用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 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相关系数达到 0.44,在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后,示范性规范能增加 5%行为意向的解释量, 并且在年轻被试的研究中以及健康行为的研究中,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更高18。 5.1.3 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中最受争议的一个概念。知觉行为控制是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新增的变量,增加知觉行为控制的目的是为解释非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早期工作主要解决知觉行为控制测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问题,近些年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因素分析发现,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项目分别负载在两个因素上,一个

21、因素与完成行为能力的信心有关,另一个因素与行为控制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前一因素反映的是内部控制信念,后一因素反映的是外部控制信念19, Ajzen 认为这样理解不太合理,他更倾向于认为前一因素反映的是自我效能感信念,后一因素反映的是控制信念,并曾将两因素分别命名为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20,由此一些学者推断知觉行为控制评估的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但 Rhodes 和 Courneya 认为将知觉行为控制区分为两个结构没有理论依据,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理论的退行(即问卷项目建构理论结构,而不是理论结构产生代表性的问卷项目) 。 他们还认为提高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方法与技巧是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最佳选择14。 5.

22、2 行为意向与行为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尽管计划行为理论能解释部分行为方差,但是仍有大部分的行为方差不能被解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同行为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的个体实际行为表现不尽相同,为探究其中潜在的原因,近些年计划行为理论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探讨行为与行为意向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机制上,并探讨出一种可能的认知机制行为的执行意向( implement intention) 。依照 Gollwitzer 的观点,行为的发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动机阶段,整体意向在此阶段形成,它与 Ajzen 的行为意向类似,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第二个是执行阶段,处于意向和行为之间,与意志有关,在此行阶

23、段个体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计划,包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执行个人意向, 来选择可实施的相关行动,制定具体的行为计划是此阶段的典型特征,也是执行行为的第一步21。大量研究发现执行意向能促进日常生活中一般行为的发生,如加强体育锻炼22、健康饮食23,对有认知缺陷的个体如患有社会功能退缩和精神症状的药物成瘾者来说,执行行为意向促进行为发生的作用更加明显。但也有研究发现执行意向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弱,如 Lavin 和 Groarke关于使用牙线行为研究24。 5.3 增加理论充分性的可能变量 不少学者质疑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是否足以充分解释个体的行为和意向,并尝试着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一些新的变量,以期提高理论

24、的解释力,增加的变量有人格、行为经验、预期后悔等,其中行为经验是增加频率最高的变量。 计划行为理论假定行为发生是从信念到信念评估然后产生行为意向并最终发动行为的理性过程,该假定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 Sutton 认为行为由行为习惯决定,而不像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的那样由认知决定25。 Arts 等人也认为行为可以是自动化的或第 16 卷第 2 期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319- 习惯化的,不需经过具体的决策过程26。 Ajzen 反驳了这些批评,理由是行为习惯通过影响个体对行为控制和胜任能力的知觉影响行为,因此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看作行为习惯与行为的中介变量20。然而Conner和 Armitage的元

25、分析研究发现行为经验与知觉行为控制并无高相关关系,反而与行为意向和行为有直接关系,并且能分别解释 7.2%的行为意向方差和 13%的行为方差27。 Bamberg 和 Ajzen 等关于旅游通行方式选择的研究也支持行为经验与行为意向和行为有直接关系28。 尽管大量研究表明与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相比,行为经验能更好地预测行为,但是 Ajzen 指出这些研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第一,行为经验不能代表行为习惯,它只有暂时的稳定性;第二,在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增加的其他变量 (如预期后悔、人格 )能调节行为经验与行为意向和行为的关系 ,所以可能有更好的变量解释行为经验

26、产生的效应;第三,行为经验与行为意向和行为的关系可能由测量方法不当所致20。 Ajzen 指出的这些问题使行为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模糊复杂起来。 6 总结与展望 总体来说,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是许多研究的良好理论基础,其适用行为领域包括:饮食行为,如摄取纤维素、避免咖啡因;药物成瘾行为,如戒除烟酒、药物、食欲;临床医疗与筛检行为,如健康检查、癌症筛检、乳房自我检查;运动行为,如慢跑、爬山、骑自行车、休闲活动的选择;社会与学习行为,如投票选举、捐血、学习成就、违规行为;等等。计划行为理论虽已获得大量研究的支持,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与完善着,但仍存在以下这些方面的问题: ( 1)理论

27、自身发展问题。从前文的研究进展部分可以看出,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变量的概念内容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 至今仍未有较好的统一,这给研究中的变量操作造成一定的困难,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因此受到怀疑,所以该理论的理论工作还任重道远。其次,已有研究已经探明执行行为意向可能是将行为意向转化为行为的认知机制,但这一点还没有被充分证实,需要更多研究来支持巩固该结论,同时我们也还需要更积极的探讨是否存在其他更合理的认知机制。再次,由于还有相当大部分的行为和行为意向不能被主要变量解释,许许多多的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其他能提高行为和行为意向解释力的变量,虽然这项工作任务至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这条研究道路的前景是可观

28、的,就像理性行为理论到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那样,计划行为理论终有一天能获得突破。 ( 2)研究方法问题。计划行为理论依据价值期望理论定义主要变量的内容,并用乘积和代表变量的测量值,而且在确定测量值时涉及到量纲问题,这在一般的研究测量中较少出现。笔者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有大量研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和预测行为,但是许多研究者实际上并未采用乘积法和可靠的量纲来获取测量值,在搜集编制问卷的项目时也并没有引出突显信念和遵从一致性原则。这一方面可能是研究者认为该方法不够科学和适当,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这种采集数据的方法不便操作而人为舍弃,不论何种原由,我们今后应当转移一些研究兴趣到提高计划行为理论研

29、究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上,也许这些方面的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提高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 3)研究方向问题。计划行为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行为,还能用来干预行为。该理论能够提供形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是行为认知和情绪的基础,通过影响和干预这些信念,可以达到改善甚至改变行为的目的。应该说切实可靠地干预行为是计划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之处。然而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很少有研究者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干预行为,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解释和预测行为上,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实用价值。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许多研究在测量方法上存在问题,它们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念

30、基础,自然不能实现干预行为的目的,还有可能是研究者对干预行为意义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测量方法,提高对干预行为意义的认识,都将能提高计划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LaPiere R T. Attitudes vs. actions. Social Forces, 1934, 13: 230237 2 Wicker A W. Attitudes versus act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verbal and overt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attitude object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1、1969, 25: 4178 3 Fishbein M.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eliefs about an objec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that object. Human Relations, 1963, 16: 233240 4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

32、ey, 1975 -320-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年 5 Ajzen I.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Beckman J,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1985. 1139 6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33、 processes, 1991, 50: 1792117 7 Ajzen I. TPB measurement: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http:/www.people.umass.edu/aizen/pdf/ tpb.measurement.pdf. Revised January, 2006 8 Dawes R M. Fundamentals of attitude measurement. New York: Wiley. 1972 9 Holbrook M B. Comparing multiattribute m

34、odels by optimal scal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7, 4: 165171 10 Armitage C J, Conner M. Efficac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 40: 471499 11 Bagozzi R P, Ue H M, VanLoo M E. Decisions to donate bone marrow: The role

35、of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 across cultures. Psychology and Health, 2001, 16: 2956 12 Chan D K, Fishbein M. Determinants of college womens intentions to tell their partners to use condom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23: 14551470 13 Paisley C M, Sparks P. Expectations of reduci

36、ng fat intake: The role of perceived need with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Health, 1998, 13: 341353 14 Rhodes R E, Courneya K S. Investigating multiple components of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37、the exercise doma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42: 129146 15 Sheeran P, Orbell S. Augmen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oles for anticipated regret and descriptive norm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3: 21072142 16 Cialdini R B, Kallgren C A, Reno R R. A focus

38、 theory of normative conduct: A theoretical refinement and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norms in human behavior.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1, 21: 201234 17 Harrison D A. Volunteer motivation and attendance decisions: Competitive theory testing in multiple samples from a homeless

39、shelt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5, 80: 371385 18 Rivis A, Sheeran P. Descriptive norms as an additional predictor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Current Psychology, 2003, 22: 218233 19 Ajzen I, Fishbein M.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 In: Albarracn D, Johns

40、on B T, Zanna M P, (Eds.),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Mahwah, NJ: Erlbaum, 2005. 173221 20 Ajzen I. Residual effects of past on later behavior: Habituation and reasoned action perspec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 6:107122. 21 Gollwitzer P M.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Strong

41、 effects of simple pla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493503 22 Rise J, Thompson M, Verplanken B. Measuring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 44: 8795 23 Verplanken B, Faes S. Good intentions, bad habits, and ef

42、fects of forming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on healthy ea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9: 591604 24 Lavin D, Groarke A. Dental floss behaviour: A test of the predictive utilit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the effects of making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Psychology, He

43、alth and Medicine, 2005, 10: 243252 25 Sutton S. The past predicts the future: Interpreting behavior-behavior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In: Rutter D R, Quine L, (Eds.), Social psychology and health: European perspectives. Aldershot, UK: Avebury, 1994. 7188 26 A

44、arts H, Verplanken B, Knippenberg A. Predicting behavior from actions in the past: Repeated decision making a matter of habi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28: 13551374 27 Conner M, Armitage C J.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review and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Jour

45、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28: 14291464 28 Bamberg S, Ajzen I, Schmidt P. Choice of travel mode in TPB: The roles of past behavior, habit, and reasoned action.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25: 175188 A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UAN Wen-Ting, JIANG Guang-Ron

46、g ( School of Psychology,Huan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 Hubei human beings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key laborator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is the most famous theory about attitude-behavior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has been found to be

47、well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vidences. According to TPB, intentions to perform behaviors of different kinds can be predicted with high accuracy from 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ccount for considerable variance in actual behavior. In this paper,

48、 various aspects of TPB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its derivation, general picture, measurements, new researches and developments. Other issues that remain unresolved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end.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ehavior intention, 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subject norms,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