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金融 物理 1402 41461045生平老子(约公元前 571 年-公元前 471 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 和“李”同音;“ 聃” 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 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 反者道之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祸兮福之所
2、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 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 ,而 “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
3、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 或曰:老子亦老莱子 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 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 ”秦佚答道;“当然。” 邻人道:“ 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 秦佚笑道:“ 吾友老
4、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 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
5、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 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哲学思想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其
6、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其三,道是无。第四十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里生于“无 ”即是生于“ 道”,“道”就是“ 无”。“反者道之动” 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还说: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
7、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 ,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战略上,他提出“ 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虚静”“玄鉴 ”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 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