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65716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指导老师: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键字:传统宗教 儒家 道家 佛家 融合 影响 促进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2、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

3、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之后,也有许多当世大儒。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他

4、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了“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汉代的董仲舒,他又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包括“理气论”,“动静观”等。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

5、,要知道抽象的理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物,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世界,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

6、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 在老子中,渗透了许多关于“道”的哲学,

7、如“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立统一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量变质变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与老子齐名,并称“老庄”的先秦大家是庄子。庄子,庄氏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

8、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

9、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

10、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传统宗教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与哲学思辨思想,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学习,值得我们为它的发扬光大而奋斗终生。参考文献:1、益平佛学与中国文化 学林出版社 祁志祥2、中国宗教通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牟钟鉴等著 3、从回族汉文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 中国伊斯兰文化 冯今源4、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福建人民出版社 卿希泰 5、中国传统文化丛书道教文化孙益平 6、中国宗教同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牟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