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二、案例描述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
2、珍爱,童趣的珍视。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
3、阵阵很刺鼻的臭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师灵机一动)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
4、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三、案例反思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
5、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一) 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
6、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
7、得美丽。(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
8、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
9、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与诗人“心灵”的相会静夜思教学案例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短短的“二十字”将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怀,夜深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本诗虽只短短20 字,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
10、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相会,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诗教学。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安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伴随着思乡曲 ,教师轻声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 ,一切都是那么轻轻悄悄,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学生也受了音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格外的静,话音显得格外的深幽。孩子们伴着那略带忧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
11、主地低吟着。那纯真的表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评析: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 。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如果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
12、取诗人感受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床前,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 ”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诗外,而是让他们忘却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诗中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获取直接的感受,从而与诗人心灵相同,引起共鸣。孩子们的想象力马上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铺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阵烟。 ”评析: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
13、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为什么诗人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霜”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疑是地上霜” ) ,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如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诗境之三:凝望月儿读懂诗人心情“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14、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 ”孩子又起劲了,不约而同地抬头向教室窗外凝望。 “看到月亮,你想到了。 ”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思乡曲,清幽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妈妈。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尧。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很想他们。”“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 。在已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孩子们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15、”“他想到了故乡的苹果。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的头脑中蹦出来,他们把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变得更为丰满。诗境之四:和乐吟诵表达自我感受当我再一次播放思乡曲时,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低声吟诵,其中一些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吟诵。那般神情非一个“传神”能够概括。自我评析: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儿童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和诗意的。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这节课,我努力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表达,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人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