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52551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年下半年中学科目二真题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考试时间:120 分钟 考试总分:150 分一、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1.【答案】C。解析: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功能?(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2.【答案】A。解析: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教育的经济功能。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2、D.康德3.【答案】D。解析: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康德于1776 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4.【答案】B。解析: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故答案为 B。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的是教师劳动的周期长,故本题选 B。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

3、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6.【答案】B。解析:1859 年,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这种现象属于( ) 。A.连带学习 B.附属学习 C.正规课程 D.显性课程7.【答案】A。解析:杜威曾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过“连带学习”的概念。他认为“连带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重大的教育影响。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得到优秀的数学成绩,但如果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在

4、离开学校后,他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去主动钻研数学问题了。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曾提出一个“附属学习”的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改的熏陶。后来的学者把“连带学习”或者“附属学习”的内容称之为“隐蔽课程”或“潜课程” 。故本题选 A。8.“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8.【答案】B。解析:这是西邻五子中的原话,大意是:西邻公有五个孩子,一个朴实,一个聪敏,一个盲人,一个驼背,一个跛脚。西邻公让朴实

5、的务农、聪敏的经商、瞎眼的算命、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如此,大家各展其长,各有所成,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 20 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9.【答案】D。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6、,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思想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10.【答案】B。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地教育弟子,用文化知识使弟子的常识渊博,用礼仪规范约束弟子的行为,受到这样的教育,会让弟子感到学习是很快乐的事,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永远不想停止。强调的是教育学生要循循善诱,符合疏导的德育原则。故本题选 B。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7、(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11.【答案】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有着诸多途径对学生产生各自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故本题选 D。12.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12【答案】A。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同时指向两种活动,属于

8、注意的分配。故本题选 A。13.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13.【答案】C。解析:外在动机常常由外部诱因所引起,“为了通过出国考试”就是外在诱因,由这种诱因所引起的“刻苦学习外语”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下个月”表明学习活动持续的时间不长,是近景要实现的目标,属于近景动机。故本题选 C。14.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14.【答案】A。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

9、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包括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故本题选 A。15.赵明能够根据 AB,BC,则 AC 的原理,推出 A、B、C 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15.【答案】D。解析:“赵明能够根据 AB,BC,则 AC 的原理,推出 A、B、C的关系”,表明赵明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故本题选 D。16.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

10、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16.【答案】D。解析: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由赵毅不能坚持己见可以看出,赵毅容易受外界影响,属于长依存型的认知方式。17.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极性17.【答案】D。解析: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维度各个特征

11、的变化幅度具有两种对立的状态,主要包括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四个维度。题干中小丽高兴体现了情绪动力的增力性,小悦的担忧体现了情绪动力的减力性。故本题选 D。18.小青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18.【答案】C。解析: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处于遵守法规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

12、的,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题干中小娜对学校校规处于绝对服从地位,并以此做出小青不是好学生的判断,因此,属于习俗水平中的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故本题选 C。19.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教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19.【答案】A。解析:强化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来改变学生行为的作法,即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一定的强化刺激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韩老师对晓红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就是为了增加晓红类似行为发生的频率。故本

13、题选 A。20.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或观念的神经症属于(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迫症概念。21.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哪个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21.【答案】B。解析:课堂纪律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学生经常拒绝服从管教,处于第二阶段的学生以自私自利为表现,处于第三阶段的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处于第四阶段的学

14、生以自我管理为表现。故本题选 B。二、辨析题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22.【答案要点】此说法错误。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23.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23.【答案要点】此说法错误。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

15、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故说法错误。24.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24.【答案要点】此说法错误。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

16、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说法错误。25.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25.【答案要点】此说法错误。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

17、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三、简答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合计 40 分)26.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26.【答案要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

18、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4)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7.【答案要点】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

19、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28.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28.【答案要点】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1)复习要及时。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2)复习要合理。常用的方法有: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 1

20、50%时,效果最佳。29.简述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29.【答案要点】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3)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

21、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四、材料分析题30.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断:王老师:这首词的上阕重点在写景,下阕引出了周瑜这一人物,作者的用意何在?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以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了小乔 10 年以后的事儿,而词中“小乔初嫁了”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还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作对比。

22、后面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则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的功业却遥遥无期。王老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这个人物在课文中的形象分析的很完整,那么杜牧的赤壁大家还记得么?学生:记得。王老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铜雀春深锁二乔。王老师:杜牧这首诗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什么?学生:东风!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一位作者搞错了?学生丙:我认为他们都没有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虚度光阴,壮志未酬作对比。杜牧的诗中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

23、假想没有风之力,周瑜将一败涂地,可能是想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和杜牧的作品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歌咏的史实内容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借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问题:(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6 分)(2)贯彻该原则应贯彻哪些基本要求?(12 分)31.材料:肖平、王东、高力与赵翔喜欢踢足球、爱观看足球比赛。但他们观看足球比赛的情绪表现却非常不一样。当自己喜欢的球星踢进一个好球时,肖平立刻大喊“好球好球” ,同时兴奋的手舞足蹈,王东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却没有那般狂热,有时候还劝告肖平不要喊叫。高力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这球踢得很不错,有水平” ;而赵翔则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问题:(1)请得出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6 分)(2)请说明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8 分)(3)请说明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在教学中的意义(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