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2)第二编 秦汉文学绪论,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形成的原因: 1、与汉代的时尚有关 2、与汉代的用人制度有关 3、汉代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4、游宦风气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活力,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1、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使作家眼界开阔,心胸充满喜悦之情。2、汉代文学充溢着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3、文学经历了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过程4、汉代文学与楚地文学有渊源关系 5、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互促进,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经学繁琐解读。 文学与经学在
2、语言运用上有共同之处 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 汉代文学重摹拟、因循守旧而缺乏创造性经学重承袭,传授先师之言。 汉代经学对文学思潮有很大影响,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赋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扬雄、斑固、张衡 。 楚辞:刘向、王逸 。 叙事散文 :司马迁、斑固。 诗歌 :乐府、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高祖至景帝: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枚乘。 2、武帝至宣帝:全盛期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司马迁等。,3、元帝到东汉和帝:中兴期代表作家是扬雄、班固等。 4、安帝到灵帝:转变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第一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 汉赋分类: 骚体赋
3、 汉大赋 抒情小赋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 代表作家:贾谊,贾谊(前200-前168)是汉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洛阳人 二十岁文帝召为博士 积极用世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 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 迁梁怀王太傅,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的辞赋: 吊屈原赋: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对贤愚颠倒的社会强烈不满,揭露了造成诗人悲剧的原因。 鵩鸟赋:因鵩鸟入室而发,阐明自己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充满老庄色彩。,吊屈原赋和 鵩鸟赋比较: 前者多政治感慨,后者多人生感悟;前者偏于抒情,后者偏于析理。 贾谊辞赋体制上沿袭楚辞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
4、齐,以抒情为主。其主客问答的形式,承前启后。,贾谊之后的骚体赋: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 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长门赋,长门赋描写了一位失宠的嫔妃一天从早到晚,从伫立望幸到悲愁绝望的心理活动。作品以景写情,把主人公孤独悲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宫怨作品之祖。,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 “九体” 王褒的九怀 刘向的九叹 王逸的九思,第二节 枚乘和“七体”,枚乘与梁园文学七发 七发假托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往探病,借此指出太子的病是由于过度安逸所致,接着开几贴“药方”,最后请“方术之士有资略者”,畅谈天下的“要言妙道”,终于医治好了太子的病。 第一段(请事此言):吴客
5、首先指出安逸享乐是贵公子病的根源,并非药石针灸所能治疗。,第二段(太子能强起听之乎):以音乐启发太子,未能引起他的兴趣。 第三段(太子能强起尝之乎):以美味诱发太子,仍未能引起他的兴趣。 第四段(太子能强起乘之乎):以骏马宝车吸引太子,还是没有兴趣。,第五段(太子能强起游乎):以游观美景打动太子,还是没有兴趣。 第六段(然而有起色矣):说以田猎之事,太子面有喜色。 第七段(太子能强起观之乎):进一步引导太子观涛,太子产生了兴趣。,第八段:介绍“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于是太子据案而起,仿佛听到了“要言妙道”,出了一身汗,病也好了。 本文具有劝谏意义,指出贵族腐化享乐生活
6、的害处,说明安乐病要从思想上治疗。,七发以叙事写物为主,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写作特点: 1、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借鉴了先秦文学的营养。如“楚辞”、庄子等。,2、采用逐步盘升的手法,先扬后抑。 如写音乐、田猎、饮食等。 3、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 如观涛一段的描写,七发的突破: 七发以叙事状物铺陈描写为主,韵散结合,很少带“兮”字。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篇幅由短制变长篇。 “七体” 的创立 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第三节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司马相如(前179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 为景帝武骑常侍 是梁园文学群体中的一员 与卓文君演义一段爱
7、情故事 武帝欣赏其才,拜为郎。 晚年以病免官,居茂陵,以消渴疾卒 。,司马相如的辞赋主要有 : 子虚赋(文选将“亡是公”以下称上林赋) 哀二世赋 大人赋 长门赋 美人赋,子虚赋人物: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内容:写楚臣子虚出使齐国,受到齐王热情接待,并带他出猎。子虚认为齐王流露出大国君主的自豪炫耀,为维护国家和君主的尊严,当他访问乌有先生时讲述了齐王游猎之盛,更夸耀了楚国的辽阔和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乌有先生对子虚提出批评,认为君主不应追求物质享乐,而应加强道德修养。,上林赋写亡是公对子虚、乌有及齐楚诸侯的批评。作品渲染了上林苑游猎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 结尾委婉讽谏,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
8、的传统。,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的作品,具有典范意义 。此赋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汉天子的声威,表明作者对游猎生活的态度,对人民的关心。,子虚赋的艺术特色: 1、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2、主客问答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3、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上林赋(“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场面宏伟,前呼后拥,声势浩大。三言句的大量运用,夸张渲染,充分体现了司马相如辞赋的特色。,第四节 扬雄四赋,扬雄(前53-后18)蜀郡成都人,早年好辞赋,模仿司马相如。 以44岁为界分前后两期。 蜀都赋开京都赋先河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的艺术成就: 1、采用主体向
9、关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 2、铺陈空间的多维性 3、对骚体赋予新的功能,司马相如与扬雄赋比较: 1、前者热情洋溢,后者冷静沉着; 2、前者醉心于宫室、园囿等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后者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增强了讽刺力度,也扩大了描写范围。,第五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西汉赋坛值得一提的还有: 东方朔 枚皋 王褒 刘向父子,东方朔滑稽多智 答客难假托客人责难东方朔才高位卑,作者答以当今士人的命运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士人的出路远不如战国时期广阔,来发泄满腹牢 。 对问体对后代辞赋影响较大 枚皋是枚乘的庶子,才思敏捷,是汉代文坛作品最多的作家。,王褒生逢宣帝倡导文学之时 洞箫赋是汉代咏物
10、赋的代表作,以洞箫演奏时音调的美妙和艺术感染力为中心,以善于描摹物态而著称。 此赋对后代乐器、音乐题材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兼辞赋家的刘向和刘歆父子,与扬雄同时,也有辞赋创作。,第二章 东汉辞赋,第一节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 杜笃论都赋是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把天子、王侯生活题材转化为关注国家、社会重大问题 。,班固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两都赋虚拟了“西都宾”、“东都主人”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都长安和都洛阳两种态度。 赋的宗旨在于批评旧的京都意识,确立新的京都观。,两都赋的创新之处:改变了传统表现方法中“劝”和“讽”篇幅相差悬殊的“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详略有致,
11、别具匠心。,张衡(78-139)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 二京赋假托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的对话展开,在俭和奢的对比中,表明自己的态度。 二京赋除了以往的赋所涉及的宫殿、苑囿、城市街道等,还增加了一些民俗事项,以规模之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景物描写也摆脱了以往的客观摹写、词藻堆砌,显得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两都赋与二京赋有同有异 相同点:都有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相疏离和矛盾倾向,都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等等。 不同点:两都赋题旨复杂,二京赋题旨相对集中,就是俭和奢。在描写程序上二京赋也没有两都赋复杂。,东汉京都题材的大赋还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这是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赋前半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
12、后半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作品充满神异怪诞之气,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第二节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西汉后期出现纪实性的述行赋 述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按性质一般可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 衰世的治乱之叹、乱世的兴亡之叹、治世的存没之叹,构成了述行赋的基调和主题。,刘歆的遂初赋是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作者从长安出发到五原,途经三晋旧地,自然想到晋国的历史,特别是平公以后一系列事件与汉哀帝朝的情况极其相似,都是社会衰落期的表象,因此,作者借古讽今,属于衰世文人的感叹,关注的是社会治乱问题。,班彪的北征赋则是乱世叹兴亡之作 叙述的是从长安到高平的见闻和感受。因他经过的
13、多是周秦旧地,因此,沿路联想的主要是周秦掌故。他北行时正逢乱世,西汉已经灭亡,新王朝尚未建立,因此,此赋围绕着国家兴亡这个中心展开。,班昭的东征赋与之前的赋又有不同,因她生活在东汉安帝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因此,她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晚年她随子从洛阳出发到陈留赴任,一路东行,沿途所想到的多是历史掌故,多与人的功名存没相关,在孔子等圣贤那里感到了人生之不朽。 汉书中的百官公卿表、天文志女诫对后代的影响,蔡邕字伯喈,陈留人。精通数术、天文、书法、音律。 述行赋也是一篇衰世叹治乱的作品 赋的主线围绕着君臣关系展开,多数是臣下叛主,正影射了桓帝朝的现实,作者有着深重的忧患意识,想唤醒社会的关
14、注,天下治乱是此赋最先考虑的问题。作品的感情脉络非常明晰。,汉代骚体赋继承楚辞以赋抒情的特点,除了依傍屈原的“九体”外,还产生了带有自转性质的骚体赋。 东汉冯衍的显志赋,思想感情与屈原的作品相似。 班固的幽通赋和张衡的思玄赋也都是抒情言志的赋 抒情赋的代表作:张衡的归田赋,归田赋是抒情赋的代表作,现存第一篇较成熟的骈赋,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之乐的作品。 内容: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抱负无法施展但又不能同流合污的矛盾心理。描绘出了一个清平祥和,生机昂然的理想境界。,特点:赋篇幅短小“真”字体现:真感受、真志向。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虽有骈偶句,但不生硬。为后世骈体赋开创了好的范例,赵壹为人
15、耿介倨傲,受乡党嫉妒排斥,却为司徒袁逢等器重。数次下狱皆为人所救。后被征召,皆不就。汉灵帝时,大兴党人之狱,许多正直之士为宦官所迫害,两次“党锢之祸”使知识分子心有余悸,政局极端浑浊,作者有感于此而作刺世疾邪赋。,刺世疾邪赋 是抒情赋的力作,尖锐地揭露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上种种邪恶风气,表明了自己憎恨黑暗现实、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第一段(唯利己而自足):指出历代统治者都是自私自利,不顾人民死活。 第二段(直士幽藏):列举官场丑态:善恶颠倒,真假混淆,以吹牛拍马、追名逐利为能事。,第三段(违义虽生而匪存):指出社会风气败坏,危在旦夕,而统治者毫无察觉。指责他们的不贤是造成此
16、局面的直接原因,并表明自己的决绝态度。 第四段:借秦客、鲁生之口发愤激之词以宽慰自己。,此赋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对现实政治问题反映之深刻,对统治阶级揭露和批判之有力,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写法上活泼自由,不循常规,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弥衡和赵壹一样恃才傲物,他的鹦鹉赋是一篇咏物赋,但实际上是借鹦鹉的奇姿妙质、聪明慧辩以自喻。 拟人化手法 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语词华美 句子工整,汉代的抒情赋一般是理胜于情。略有不同的是西汉作家一般感叹自己的不遇,东汉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流露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发展历程: 冯衍显志赋仍沉湎于自身不幸的倾诉,班彪的北征赋则把
17、自身的坎坷与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蔡邕的述行赋着眼点在于国家和人民,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自觉为社会伸张正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现实的入世精神。,第三章 两汉乐府民歌,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武帝时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魏晋以后乐府演变为诗体的名称。,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汉到唐的的乐府诗搜集起来,分为十二类。 两汉乐府保存: 相和歌辞(最多)、杂歌谣辞、鼓吹曲辞、郊庙歌辞。,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一、苦与乐的深刻揭示妇病行 描写了在残酷的封建剥削下,一家人饥寒交迫的凄惨景象,深刻真实的反映了当时
18、的社会生活。 第一段:妻子临终前对丈夫的嘱托。 第二段:妻死后家里的凄惨情景,东门行 东门行写残酷的剥削压迫逼使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经过。 第一段:写男主人公矛盾的心理,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一贫如洗的家境。 第二段:再次下决心走出家门。妻子劝说丈夫,表明对爱情的忠诚。 第三段:让丈夫三思而行 第四段:丈夫下定决心,走上冒险这条路。,孤儿行是写兄嫂对弟弟的虐待压榨。小小年纪的孤儿居然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把弱肉强食的社会浓缩到一个家庭中,反映了弱者的悲惨境地。,汉乐府诗在表现百姓贫困生活的同时,还展示了贵族奢侈豪华的生活。 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都以富贵人家为表现对象,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渲染了他们的
19、富有:黄金为门,白玉为堂。 三妇织锦鼓瑟的描写,被命名为“三妇艳”。,二、爱与恨的坦率表白有所思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情歌,描写了女主人公得知所爱之人变心后的感情波动。特点: 人物性格鲜明 心理活动描写细腻,陌上桑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 第二段:写罗敷高洁的心灵 第三段:写罗敷的聪明机智 作者爱憎分明,对企图依仗权势而强娶陌生女子的好色之徒使君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挞。对罗敷不畏权势,勇敢机智地击退使君的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上山采蘼芜 此诗选自玉台新咏。诗中女主人公美貌、勤劳、柔顺、可是无辜被弃。 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女无爱情可言,女人只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现实。 女主人公的形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缩影
20、,焦仲卿妻 刘兰芝: 美丽 聪明 温顺 勤快 善良 勇敢 自尊刚强不屈,焦仲卿: 善良 孝顺 拘谨 怯懦驯良,刘母:温良、体贴、随和。 刘兄:自私、冷酷、暴躁、势利。 焦母:残忍、专断、蛮横、顽固,刘、焦爱情悲剧的原因: 封建礼教的残酷:焦母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七出对妇女的束缚(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嫉妒、恶疾)等。 宗法制度的迫害:刘兄逼嫁、家长制。,焦仲卿妻的社会意义:歌颂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他们的死是一种反抗,使那些掌握家庭统治权的封建制度的代表者对他们的压迫全盘落空,给压迫者以有力的抗议。,三、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战城南此诗表现了对阵亡将士的哀悼 第一部分:写战争的
21、惨状 第二部分:追述战败之因 这类诗在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汉乐府民歌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艳歌描绘出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表现了到达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有些诗歌是到仙山,靠神药延年益寿。另有的诗歌写神灵来到人间,向创作主体趋近。,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一、生活镜头的选取 作者摄取的生活镜头,往往富有诗情画意。 有时是在人来人往的闹市,酒店妇女就是他们捕捉的对象,如羽林郎的胡姬 。 有时是偶然的突发事件,在僻静的小屋、在山间小径,如妇病行、上山采蘼芜。 有时是奇异物事,如对异域的好奇、对迎神求仙的兴趣。,二、
2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两汉乐府叙事诗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有许多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 如焦仲卿妻,十五从军征 此诗叙述了一位退役老兵回乡后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凄惨景象。 诗歌由三个场面组成:途中与乡人对话、回家后烧饭做羹、饭熟后难以独自进餐而扶门远眺。 他的形象是对古代兵役制度的控诉,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两汉乐府叙事诗人物形象刻画比较成功。如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但性格又不雷同。 罗敷以言辞戏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性。一个聪明机智,一个刚烈坚贞 。,四、叙事详略得当 1、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对老兵归家的情景有较详细的描述,
23、但却没有专门的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 。 2、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作者很注意场面描写,铺陈渲染,刻画细致。如陌上桑罗敷夸夫的描写。 3、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如罗敷。,五、寓言诗的创作汉乐府寓言诗数量较多,有两种类型: 一是假托动植物之口而自述,如乌生。 二是植物和人对话,如宋子侯的董娇娆就是写桃李树与洛阳女子的对话。这些寓言诗想象奇特,它们告诫世人谨于持身,爱惜生命。,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诗歌样式的变革与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 汉乐府用楚声演唱诗歌,特别是骚体诗。时人对骚体稍加改造,就变成了七言句和三言句。如汉初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 汉乐府的曲调来源除了中土各地的
24、乐曲外,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曲。如铙歌18首就是配合西域之乐演唱的。 五言歌谣也对乐府诗体产生了很大影响,两汉乐府诗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上邪全诗以奇妙的联想,一口气排出五种自然界难以发生的现象,以表明自己对爱情誓死不渝的决心。语言自然生动,富于变化。有二、三、五、六言等等。,五言诗发展的轨迹: 西汉五言歌谣 乐府五言诗 文人五言诗,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 咏史 张衡 同声歌 秦嘉 赠妇诗,四愁诗 张衡的这首诗对骚体有所突破,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此诗名为“四愁”,实则一愁,就是抒发自己欲辅佐君主却为谗邪所阻的苦闷。“四”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说明报
25、君无门,苦闷之深。,班固和张衡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侧重点不同: 班固继承了朴素质实的一面,张衡继承了缛丽华美的一面。班固以叙事为主,张衡则长于抒情。 张衡以后,五、七言诗形成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郦炎 见志诗赵壹 刺世疾邪赋后面的附诗蔡邕 翠鸟诗,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一、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1、羁旅情怀西北有高楼 这是一首游宦无成,感叹知音难遇的诗。 全诗虽然笼罩在悲哀低沉的气氛中,但悲观而不绝望,最后给人希望之光 。,涉江采芙蓉政治上的失意,远离他乡的飘荡生活,使游子感到苦闷寂寞,自然产生思乡之情,特别是想念独守空房的妻子。 此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
26、念。,2、思妇怨别行行重行行前六句追述过去的离别之状 接下来写相思之情最后表现对丈夫的关心 此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思妇相思之苦与恩爱之深。,迢迢牵牛星 借天上牵牛织女 双星的故事,写 人间离别之情。 这是农村男耕女织 基本劳动生活的反映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感情1、永恒与有限的关系(外物的永恒和人生的有限)。2、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抑郁思念的心态使青春易逝,生命周期缩短)。,3、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生有限而忧愁无限,当化忧为乐,及时行乐)。4、来去亲疏的关系(生者与生者相亲,生者与死者相疏。友则相亲,弃则相疏)。,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独特感受:1、敏锐的节序感 秋天的愁思、春天的相思。2、
27、微妙的空间感 有时天涯咫尺,有时以距离遥远喻人生。3、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仕途的失意,使作者倍感世态炎凉。,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1、长于抒情 委屈婉转,反复低徊,优美的意境,情景交融。如孟冬寒气至。 2、语言炉火纯青 语浅情深,朴素亲切、明白晓畅。如“衣带日已缓” 。 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苏李诗 除了古诗十九首外,在其它古书中所见到的古诗还有20首左右,其中包括苏武、李陵赠答诗7首,但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学术界一直有争论。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古诗十九首和其它古诗为“五言之冠冕”。,第五章 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编写的,属于杂家。分十二纪,
28、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加上一篇序文,共161篇。,吕氏春秋艺术特点: 文风平实畅达,说理生动。 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语言精练流畅。 说理特点是: 先提出论点,然后用寓言论证,最后点明寓意。,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这是李斯散文的代表作,是针对秦王下令把所有宾客和外籍人赶出秦国而作。 第一段:从四君(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使秦国强大的历史事实,说明客不负秦,逐客为过。,第二段:列举秦王生活中的喜好:大量引用外地的色乐珠玉,反复说明只要可贵就用,而不受产地的限制,而对于人才又为何要受地域的限制呢?证明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第三段:用比喻说明五帝三王无敌于
29、天下的原因:“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接着写逐客政策的利弊,揭示出它与“五帝三王之道”的矛盾,说明了这不是成就帝业的气度。最后概括了逐客的危害。特点:此文纵横恣肆,说理透彻,有纵横家的风度。李斯的文章辞采华美,语言精炼,是后世奏疏的楷模。,李斯随秦王巡游所作的刻石碑文,浑朴典雅,文辞整饬简洁,堪称碑铭之祖。,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的散文共58篇,刘向编为新书。 他的文章分三类: 1、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 2、就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 3、杂论,过秦论 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情况及灭亡的原因 。 第一段(士不敢弯弓而抱
30、怨):总结秦国由弱到强,一直到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 第二段(万世之业也):叙述秦王朝胜利后所实行的种种错误政策。,第三段(而亡秦族矣):陈涉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段:作者的议论,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写作特点: 气势充沛 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较突出。,晁错论贵粟疏此文表现了作者务农贵粟的主张,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 第一段:用古贤君的例子说明积蓄的重要。 第二段(今海内不可得也):论证贵粟抑商的重要性。 第三段:写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特点:文章逻辑严密,朴实无华。,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刘安:淮南子 董仲舒 刘向 书信体散文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迁 报任安书,第六章
31、司马迁及史记,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 司马迁十岁学习古文 漫游考察 太史令、中书令, 由秦历改夏历 李陵之祸,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修史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例: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构思巧妙,叙事脉络清晰但不呆板,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本纪和世家基本上写的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是入本纪还是世家。 特殊例子:项羽无天子称号,司马迁写了项羽本纪;孔子和陈胜都未封侯,司马迁写了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人物传记一般是以时间为序排列,但也注意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
32、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他们的传记便排在一起。 对人物传记次序的编排,使史记婉转多变,再次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合传也是以类相从。如游侠列传。 司马迁很注意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企图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出隐藏在深层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叙述因果关系时详略得当,如李斯列传 。,司马迁具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世态的轻重缓急得心应手。大手笔,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如鸿门宴。司马迁还时而穿插琐事的描写,用铺陈、渲染、白描等手法,采用顺序、倒叙、正叙、侧叙增强文章的文学性。,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33、史记中的散文大多以人物为中心,所涉及的人物大大小小有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马迁不仅为帝王将相立传,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到书中,让闾巷之人入传,体现了他进步的历史观和开阔的视野。,一、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 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千差万别,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如张良、陈平 。 准确地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注意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因素对性格的影响,试图找出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如李将军列传 。,人物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身份,预示了今后的走向。如刘邦和项羽 。,二、史记人物形象体现的共性: 1、知恩图报,以德报德。如韩信 。 2、以牙还牙,以怨报
34、怨。如伍子胥列传。 3、士为知己者死。如刺客列传。 富贵还乡,如刘邦和项羽 。,项羽本纪 这是史记中最杰出的篇章之一,它再现了楚汉战争惊心动魄的历史,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人物形象。 第一段(皆已惮籍矣):写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第二段(新安城南):写项羽自江东起义至最后灭秦的全过程。第三段(都彭城):写项羽入关后分封诸侯的全过程。,第四段(泣之而去):写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到弱直至兵败的全过程。 第五段:作者的议论,分析失败原因,有同情也有指责。,项羽本纪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是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项羽的丰功伟绩 “巨鹿之战”“垓下之围”,项羽的弱点和错误 : 1、残暴 2、缺乏政治头脑,不
35、善用人 3、性格粗疏,优柔寡断 。 作者还指出了一些原因:背弃关中,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凭一己之私而不师法古人;欲以武力统一天下。,司马迁还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又称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去展示 。 如高祖本纪,互见法的运用,即节省了笔墨又使人物形象有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主体性格,只需看本传。如要把握一个人的总体风貌,就必须参看相关的其他传记。,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一、宏伟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司马迁把人物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中,选择重大题材和重大历史事件,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思考,透过
36、现象看本质,通过偶然把握必然。如苏秦、张仪。,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史记塑造了大大小小一百二十多个悲剧人物形象。 一类是行动具有超前性,为时代所不容,因而献出生命,如吴起、商鞅等。 一类是为旧制度而殉葬,如田横。 这些悲剧人物分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前者如赵世家中的公孙杵臼和程婴 后者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三、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对于许多灵异的传说,他都写入书中,如刘邦醉斩巨蛇。,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史记是纪传史学的奠基作 ,也是纪传文学的开端。 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对后代影响 史记的语言平易简洁富有表现力 史记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的创作也有影响 。,第七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
37、节 汉书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汉书体例: 十二纪 八表 十志 七十传,史记最精彩的部分是楚汉战争及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则是西汉盛世时各类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人物传记以写单个人物为主。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汉书的文学色彩不如史记,苏武传 通过苏武处匈奴十九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被利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和强烈的民族气节。特点: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如张胜的卑躬屈节,卫律的助纣为虐,李陵的甘心事敌都反衬出苏武的坚贞不渝。,汉书的写作特点: 1、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把握准确。 2、强调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以引起读者注意。 3、对某些材料的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第二节 吴越春秋,赵晔: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演义小说的雏形。 袁康:越绝书,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王充 论衡辩论性很强,作者用事实说话,运用逻辑推理,用大量比喻,旁征博引,反复诘难,文风雄辩。文字朴实无华,接近口语。准确精炼,通俗易懂。行文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摹拟前人 。,王符:潜夫论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