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 ( 2015-2030 年) (报批稿) 四川省水利厅 二一六年 十一 月征求意见用1 前 言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流域上游,地势起伏,山地面积大,降水丰沛且强度大,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战略要地。四川省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对建设“生态四川 ”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密切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川省历来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 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积极践 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取得了 显著成就 。但是,近年来全国水土
2、保持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政策,尤其是新 修订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原有规划已不能满足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因此, 为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 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水土 保持法,按照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四川省 水利厅 依据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 作的通知(水规计 2011224 号) 和 已颁布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2015-2030 年) ,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 咨询 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
3、 2015-2030 年 )。 本 规划范围为四川省辖区内的 183 个县(市、区),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近期水平年为 2020 年,远期水平年为 2030 年。 规划分析了我 省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征求意见用2 全 省 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 我省 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拟定我 省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布局和对策措施,为维护良好生态、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规划基础数据来源于 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 、 第二
4、次全国土地调查、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等工作成果, 四川省 和 各市州 已公布的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相关批复规划成果等 。 本规划与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 2015-2030 年) 、 四川省 主体功能区规划 、 四川省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 、 四川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 、 四 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等做了充分衔接。规划中的水土流失面积是指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布的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征求意见用1 目 录 第一章 建设成效与面临形势 . 1 一、建设成效 1 二、面临形势 1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4 一、指导思
5、想 4 二、基本 原则 4 三、主要目标 5 第三章 总体布局 . 7 一、总体方略 7 二、区域布局 7 三、重点防治区 18 第四章 预防保护 20 一、范围、对象与措施 20 二、重点预防项目 23 第五章 综合治理 25 一、范围、对象与措施 25 二、重点治理项目 25 第六章 监 测 . 28 一、站网建设 28 二、重点任务 28 三、近期重点任务 29 第七章 综合监管 30 一、监督管理机 制 30 二、监督管理任务 30 三、监管能力建设 32 征求意见用2 第八章 保障措施 35 一、组织保障 35 二、政策法规 35 三、投入机制 36 四、技术支撑 36 附 则 39
6、 附表、附图 . 40 附表 : 附表 1 四川省各县(市、区)总体规模及重点项目规模表 附表 2 四川省水土保持分区 附表 3-1 四川省国家级重点预防区、 重点治理区复核名单 附表 3-2 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范围 附表 4 四川省各县(市、区)水土保持近期重点治理项目规模表 附图: 附图 1 四川省水土流失现状图 附图 2 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分区图 附图 3 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图 附图 4 四川省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图 附图 5 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分布图 征求意见用1 第一章 建设成效与面临形势 一、建设成效 在 四川 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我省紧紧围绕建
7、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 陆续实施了以治理水 土流失为重要目标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县建设、国土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简称“长治”)、坡耕地改造、革命老区水土保持及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截止 2014 年底, 累计投入资金达 364.56 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 2100 万 hm2,造林 342.8 万 hm2,土地整治 22.74 万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 万多km2。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 2.53 亿 t。 通过小流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全省 坡耕地减少
8、,基本农田增加,林地草地覆盖率不断提高,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基本完善,基本 上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达 3.58 万 hm2,土壤保墒能力大幅提高,加 之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改善,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普遍实现旱涝保收,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粮食总产量 较治理前增加 17.34%,粮食单产提高 30%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40%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 40%以上。 二、面临形势 1、水土流失 现状 征求意见用2 四川省主要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公报数据 , 全省 水蚀 和 风
9、蚀面积 之和 达 121042 km2, 占幅员面积的 24.90%。其中, 全省 水蚀面积 114420 km2,占幅员面积的23.54%,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其中轻度流失面积 48480km2,中度流失面积 35854km2,强烈流失面积 15573km2,极强烈流失面积9748km2,剧烈流失面积 4765km2。 风蚀面积 6622 km2,占幅员面积的 1.36%,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若尔盖和阿坝县 。(附图 1) 。 2、水土保持现状 在国家和省级 、地方 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下, 大力 实施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 人为 活动产生的 水土流
10、失 总体得到遏制, 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 , 占总土地面积比例下降 7.46%。土壤侵蚀强度显著降低,林草植被覆盖度逐步增加, 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32.56%提高到 48.85%, 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四川省共有水土保持措施面积 72465.8km2,其中实施坡改梯工程 1708.9km2,营造水土保持林 8343.2km2,经果林 2405.1km2,人工种草 1627.5km2,封禁育林 10846.1km2,配套建设引排水沟渠18249.2km,田间道路 7107.9km,修建小型蓄水工程 248876 座, 谷坊、淤地坝和拦沙坝 2195 座,整修塘堰 17
11、764 座。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的协作配合下,我省水土流失总体得到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日益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省地处长江上游,地形复杂,暴雨集中,征求意见用3 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同时由于受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省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尚存在较大缺口,局部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科研、信息化 、 监管能力建设尚需加强。 专栏 1: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01 水土流失 面积不断减少, 治理任务 依然 艰巨 自 2000 年以来, 四川省水力侵蚀面积 累计 减少 了 3.61 万 km2,年均减少 225
12、6.3 km2。即使如此,全省 水力侵蚀总面积 仍有 11.44 万 km2, 以目前的治理速度,要使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初步治理一遍也要 4050 年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02 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总体得到遏制,局部存在恶化趋势 近年来,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总体得到遏制。但在局部地区,例如盆周边缘山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矿山开采,工业废弃物排放,城市化的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坡耕地种植,过度放牧等都 导致局部 新增 水土流失 。 03 科研、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尚需加强 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相对滞后 ,已开展的科研工作虽已取得大
13、量优秀成果,但比较 分散,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不能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的需要。 04 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都对水土保持的监管方式、监管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水土流失监管能力建设从仪器设备到技术力量都还存在较多欠账,现有监管能力还无法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对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要求,尚需加强。 征求意见用4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 指 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认真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 ,按照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14、 “两型 ”社会建设的要求,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全面总结和吸收四川省以往水土保持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水土保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制定与本省自然条件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防治目标任务和布局,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全局性、前瞻性规划, 着重改善贫困区域生态环境 , 加强预防和监督管 理,注重综合治理,完善监测网络体系,维护和促进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为全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二、 基本原则 ( 1)坚持以人为本,自然 和谐 水土保持是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措施,是保护水土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
15、为此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全面预防,注重生态 自然 修复。 ( 2)坚持 统筹规划,加强扶贫 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征求意见用5 村、开发与保护、重点与一般、水土保 持与相关行业 ;同时要立足本省贫困区域面广人多的实际情况,加强扶贫支持力度 。 ( 3)坚持分区防治 ,合理布局 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科学合理布局 。 ( 4)坚持突出重点 ,分 步 实施 在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的同时,本次规划应突出重点,强化项目带动
16、,以划定的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为依据,确定重点项目布局,结合国家和地方财力,规划统筹,合理安排进度,分期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 5)坚持 制度创新 , 加强 监管 分析 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体制,完善制度, 强化监管 ,制定相应的水土保持监管准则,完善水土保持综合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 6)坚持科技支撑, 注重效益 强化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推广,不断创新水土保持理论、技术与方法,加强水土 保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效益。 三、 主要目标 ( 1) 近期目标: 到 2020 年,
17、基本建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完成 新 增 水土流失综合征求意见用6 治理面积 26900 km2,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 22.22%, 治理区植被覆盖率 提高 5.05%。 ( 2) 远期目标: 到 2030 年,全面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建设完善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健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生产建设项目 “三同时 ”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生产建设活动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完成 新增 水土流失综合
18、治理面积 78200 km2,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 64.61%, 治理区 植被覆盖率 提高15.16%。 专栏 2: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目标任务指标 主要指标 基准年 近期 远期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km2) 26900 78200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 %) 22.22 64.61 治理区 植被覆盖率提高( %) 5.05 15.16 分县(市、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模见附表 1。 征求意见用7 第三章 总体布局 一、总体 方略 按照规划目标, 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 水土流失特点和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 。 预防 :保护林
19、草植被和治理成果,强化生 产建设活动和项目水土保持管理, 实施 封育保护 ,促进 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重点突出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预防 。 治理 :在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侵蚀沟的综合整治。重点 突出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以及 贫困人口 相对密集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 监管 :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水土保持动态监测 、 效益评价 与预警 , 提高 信息化 水平 , 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体系 。 二 、区域 布局 为了科学合理,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 在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 的基础上 ,考虑四川省 各 地生态功能 和社
20、会经济结构 区域性 差异 , 将 全省 划 分为 16 个水土保持分区 , 即: 1、 九寨沟山地保水保土减灾区 ;2、 米仓山、大巴山山地保水保土生态维护区 ; 3、 川渝平行岭谷山地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 ; 4、 盆北高丘、中丘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 ; 5、龙门山山地减灾生态维护区 ; 6、 峨眉山山地减灾生态维护区 ; 7、 盆南中丘、低丘土壤保持区 ; 8、 大娄山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 ; 9、 金沙征求意见用8 江下游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 ; 10、 大凉山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 ; 11、若尔盖丘状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 12、 石渠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 13、 岷山、邛崃山高山峡谷
21、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 14、 西北丘状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 15、 甘孜、理塘山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 16、 南部高山深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 附表 2 附图 2) 。针对各分 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水土保持方略, 各水土保持分区的水土保持功能及防治模式如下: 1、 九寨沟山地保水保土减灾区 本区 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 , 九寨沟 县,面积 5287.68 km2。 土壤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水蚀和冻蚀,其中水蚀面积 216.41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 4.09%。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陡坡耕地侵蚀严重,局部植被退化,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水土保持功能为水 源 涵养
22、 和土壤保持 。 水土保持 模式 为 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依法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地,加强自然遗产的保护,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大自然遗产保护区的范围。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封禁相结合,治坡兼治沟。 2、 米仓山、大巴山山地保水保土生态维护区 本区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边缘,是渠江的发源地和嘉陵江上游地区,包括广元市的利州区、朝天区、青川县、旺苍县,巴中市的南江县、通江县,达州市的万源市等 7 个县 (市、区) ,总面积 20910.58km2。土壤侵蚀主要为水蚀,面积为 8428.2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40.31%,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 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森林分布不均,荒山荒坡面积较大
23、,部分土地石征求意见用9 质化,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较差。 水土保持功能为水源 涵养 和土壤保持 。水土保持 模式 以自然修复为主,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营造水源涵养林 、 水土保持林,着重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同时,控制生产 建设项目 对植被的破坏,防止其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对 局部连片 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合理推广适宜的保土耕作措施,增加地面覆盖,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3、 川渝平行岭谷山地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 本 区地处四川省东部边缘, 包括达州市的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渠 县、通川区、宣汉县,广安市的华蓥市 、邻水县等 8 个县 (市、区), 总面积 14906.08
24、km2。 土壤侵蚀主要为水蚀,面积 6200.5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41.60%,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 本 区 主要问题 为 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方人为导致土地石质化。 水土保持功能为土壤保持和人居环境改善 。 水土保持防治 模式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突出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工程,着力搞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公益林建设及人工林改造,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完善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水平配置和立体配置。 4、 盆北高丘、 中丘保土人居环境维护区 本区 处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龙门山以东,平昌、营山、广安一线以西,双流、简阳、安岳、乐至一线以北,利州、旺苍、南江、
25、通江一线以南的地区,包括成都市成华区、青白江区等 43 个县 (市、区) , 总面积 47859.02km2。 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19264.5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40.25%,水蚀强度以中度和轻度为主 。 征求意见用10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森林覆盖率低,耕地垦殖过渡,土壤退化及抗蚀性较差,降雨集中,洪涝灾害频繁,是长江上游的主要产沙区之一。水土保持功能为土壤保持和人居环境改善。 水土保持 防治模 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突出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工程,积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 , 着力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库区河岸林地保护,加强城镇建设
26、、工矿、交通等生产 建设项目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坚决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5、 龙门山山地减灾生态维护区 本区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是沱江、涪江及岷江支流青衣江的发源地,包括茂县、汶川、崇州、大邑等 18 个县 (市、 区 ) ,该区域是 “5.12 汶川 大 地震 ”的主要受灾地区 , 总面积 38453.17km2。 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11101.9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8.87%,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森林过渡砍伐,涵养水源能力减弱,近期为地震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高发期。 水土保持功能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 防灾 减灾 。 水土保持 防
27、治 模式为 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加快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和治理,加强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生态修复。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按流域进行泥石流沟的 防治 ,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和泥沙入河入库。通过 水利水保工程,健全坡面灌溉和排水系统,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6、 峨眉山山地减灾生态维护区 本区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包括乐山市的峨边县、峨眉山市、金征求意见用11 口河区、马边县、沐川县,眉山市的洪雅县,雅安市的汉源县、石棉县、雨城区,宜宾市的屏山县等 10 个县 (市、区) , 总面积 17218.07km2。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6309.1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8、 36.64%,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山地植被分布不均,耕地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较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较高发生区。个别地方滥挖乱采矿产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水土保持功能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 防灾 减灾。水土保持防治模式为 : 依法保护好 现有森林、草地,调整产业结构,以山地生态环境自然修复为主,同时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搞好封山育林、育草,并在荒山、荒坡植树种草,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并有计划的将 25 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防止因水土流失加 剧 山地灾害 对下游的危害。同时,规范和严格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对重
29、点矿区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7、 盆南中丘、低丘土壤保持区 本区 处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位于峨眉山以东,双流、简阳、安岳、乐至一线以南,大娄山以北的地区,包括蒲江县、双流 县、新津县等41 个县 (市、区) , 总面积 44455.42km2。 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17325.6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8.97%,水蚀强度以中度和轻度为主 。 本 区 主要问题 为 森林覆盖率较低,耕地垦殖过渡,坡耕地较多,部分地区土壤退化,洪涝灾害频繁。 水土保持功能为土壤保持和人居环境改善。 防治模式 为 加 强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 生态防护林体征求意
30、见用12 系建设 , 重点开展 坡改梯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 生产 建设项目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的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8、 大娄山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 本 区位于四川南部边缘,是川、云、贵三省结合部,包括泸州市的古蔺县、叙永县,宜宾市的珙县、筠连县、兴文县等 5 个县。总面积 9938.45km2。 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3270.4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2.91%,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植被水源涵养和耕地保水保土能力较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局部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 水土保持功能为水源涵养、
31、土壤保持和石漠化防治 。 防治模式 为 合理调整农、林、牧结构,加速山地绿化,充分发挥林草的防护效益,同时兴修水利水保工程,有效控制水 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发育及水土流失严重的沟谷,除采用植物、农耕、坡耕地改造措施外 ,加密设置排洪沟、谷坊、拦沙堰等沟道防护工程,防止因水土流失加 剧 山地灾害及对下游的危害。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小型水利水保、农村能源和牲畜舍饲棚圈建设等措施,有效减缓石漠化趋势,积极发展经济林、中药材等生态经济型特色产业。 9、 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 本 区处在雅砻江下游和安宁河谷地带,包括凉山州的德昌县、会东县、会理县、宁南
32、县、西昌市,攀枝花市的米易县、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 盐边县等 10 个县 (市、区) 。总面积 21778.57km2。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7663.2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5.19%,征求意见用13 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土壤侵蚀严重,土地石漠化面积较大。 水土保持功能主要是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 。 防治模式为 加强 天然林、天然 草地 保护, 禁止 开荒种植和防止乱砍滥伐,增加林草植被;对大于 25 度的陡坡耕地逐步实施 退耕还林还草牧,加大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种植,增加群众收益,发展区域经济。对海拔较低,气候、土
33、地资源条件及人群居住较多的河谷区和 低山丘陵区,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条件的大力进行梯田梯土建设,推广适宜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改变各种不利于水土保持的耕作方式,完善坡面水系建设,做到能蓄能排,减少坡面土壤侵蚀。结合流域治理进行山区小型水利建设,发展水利电力。 10、 大凉山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 本 区 位于大渡河以南,黑水河以东,包括凉山州的布拖县、甘洛县、金阳县、雷波县、美姑县、冕宁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越西县、昭觉县等 11 个县 , 总面积 32671.70km2。 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10267.6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1.43%,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
34、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原始植被破坏较严重,区域水源涵养能力较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个别地方出现土壤沙化、石质化。 水土保持功能主要是土壤保持和防灾减灾 。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 为调整农、林、牧结构,扩大林草植被,搞好植树造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护岸、护坡林。加强坡耕地改造, 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25以下的坡耕地,有条件的大力进行征求意见用14 梯田梯土建设,推广 “大横坡、小顺坡”、 等高植物篱 等水土保持 措施 。完善坡面水系建设,做到能蓄能排,减少坡面土壤侵蚀。结 合流域治理进行山区小型水利建设,发展水利电力。加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
35、性山地水土流失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加大矿山环境整治修复力度。搞好 生产 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和实施,以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 11、 若尔盖丘状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本 区位于四川北部边缘,处于黄河与长江水系分水地带,包括阿坝州的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等 3 个县 , 总面积 28746.23km2。土壤侵蚀主要是水蚀,面积 461.2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60%,水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沼泽与草地退化,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土 地沙化较严重。 水土保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 荒 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为 加强预防保护监督执法,切实抓好天然牧草保护工程;加
36、大天然草原保护与治理力度,对严重退化草原实行围栏禁牧,对中度退化草原实行围栏休牧;推进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采取退牧还湿、填沟保湿、增加植被等措施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确保重要湿地和河湖面积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不退化。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工程,采取封沙育草、人工种草和设置沙障等方式恢复草地植 被,开展畜草平衡建设,禁止破坏植被的活动。 12、 石渠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征求意见用15 本 区仅包括石渠县,位于四川最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川、青、藏三省结合部,总面积 22378.92km2。
37、 土壤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水蚀和冻蚀,其中水蚀面积 1981.9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8.86%,水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随着 人口增长,牲畜超载严重、草原退化、鼠虫危害严重、鼠荒地大量滋生、鼠害迹地荒漠化严重。 水土保持功能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 荒 漠化防治。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为 采取围栏封育、改良、人工种草 、 防治鼠害 等 措施对沙化草地进行有效治理。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遏制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在宜农区结合拦沙、蓄水、 滞洪、防冲等,修建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13、 岷山、邛崃山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本 区处于龙门山以西,
38、大雪山以东,包括阿坝州的黑水县、金川县、理县、马尔康县、松潘县、小金县,甘孜州的丹巴县等 7 个县 ,总面积 38852.98km2。 土壤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水蚀和冻蚀,其中水蚀面积 3375.3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8.69%,水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源 涵养、水土保持能力降低,雪线上移,干旱河谷扩大,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局部土地沙化和石质化。 水土保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防灾减灾。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为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林禁伐,加快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更新;林线以上地带的灌丛、灌丛草地和草地应防止过度放牧;充分利用河谷地带的光热资源,
39、发展经济林木和果树。规范和严格管理水电站,水库电站建设应具有蓄水调洪、旅游、发 电 、灌溉等多项征求意见用16 综合效益。搞好草场基本建设,种植优良牧草,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防治鼠、虫害对草地的破坏。 25以上的陡坡耕地 逐步 退耕还林还草,发 展药材或牧草, 25以下的坡耕地加强梯地建设,稳定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大预防监督力度,防止工矿、交通等 生产 建设项目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14、 西北丘状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本 区处于四川西北部边缘,包括阿坝州的壤塘县,甘孜州的德格县、甘孜县、色达县等 4 个县 , 总面积 33720.95km2。 土壤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水蚀和冻蚀,其中水蚀
40、面积 1184.9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51%,水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草原牲畜超载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场退化,草质下降,有毒有害杂草渐成优势种群,土壤有 沙化现象,局部地区季节性洪水灾害严重。 水土保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为 加强草场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灌溉干旱缺水草场,改良牧草,提高草场质量和产量,增加草场载畜能力,实行分区放牧,对严重退化草原实行围栏禁牧,对中度退化草原实行围栏休牧。推进湿地恢复和保护,实施必要的流沙固定、人工巡护,控制沙化土地扩展。禁止不合理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大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力度。对已
41、有的耕地要加强经营管理,作好固定耕地的工作,实施间作和套作,增加耕地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对沼泽草 地的开沟排水改造应慎重,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引起沙化,以维持现状为好。 15、 甘孜、理塘山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征求意见用17 本 区处于四川西部 ,包括甘孜州的白玉县、道孚县、理塘县、炉霍县、新龙县等 5 个县 ,总面积 45019.65km2,占全省幅员面积的9.26%。 土壤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水蚀和冻蚀,其中水蚀面积 6434.8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4.29%,水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局部区域草场过牧,呈退化趋势,湿地退化;谷坡森林植被遭受破
42、坏,水源涵养能力有逐渐退化趋势,局部泥石流、滑坡易发。 水土保持功能是水 源涵养和土壤保持。 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为 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增加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人工草场,同时采取轮封措施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采取封沙育林(草)、营林造林植灌、人工种草、小流域治理和设置沙障等方式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区草地。加强预防保护监督执法,对宜林带,实行严格封山育林,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破坏地表植被活动,防止 生产 建设中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对于南部河谷地带的森林及灌丛要加强保护,禁止过量采伐。积极发展季节性畜牧业;禁止不合理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加大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力度 。
43、 16、 南部高山深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 本 区处于四川省西部,大相岭、小相岭、锦屏山一线以西,包括甘孜州的巴塘县、稻城县、得荣县、九龙县、康定县、泸定县、乡城县、雅江县,凉山州的木里县等 9 个县 , 总面积 63918.85km2。 土壤侵蚀主要有两种类型水蚀和冻蚀,其中水蚀面积 10934.0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7.11%,水蚀强度以轻度为主 。 本区 主要问题 为 河谷地区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相对较低 , 部分河征求意见用18 谷已演替为干热、干旱河谷。区域土地石质化现象严重。 水 土保持功能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防灾减
44、灾。 水土保持 防治模式为 加强 天然林、天然草地保护,以封育为主、人工调控为辅。重点是治理水系、营造多树种、多层次水土保持林灌草,有效减缓土地 荒漠 化、沙化趋势。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禁止不合理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开矿、修路必须落实 “三同时 ”制度,把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量降到最大限度。调整产业结构,固定农耕地,对大于 25 度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大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种植,增加群众收益,发展区域经济。 三 、 重点 防治区 四川省 涉及国家级 水土流失 重点预防区 2 个 , 为 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 国家级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 嘉陵江上游 国家级 水
45、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 含 阿坝州和甘孜州 、嘉陵江流域上游 36 个 县(市、区) ,面积 共计 23.55 万 km2。 涉及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3 个,为 金沙江下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含 四川东部和东南 部及 凉山州、 攀枝花市等 56 个 县(市、区) , 面积 共计 11.69 万 km2。 在此基础上, 我 省划定 雅砻江 、 大渡河中下游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峨眉山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2 个省级水 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涉及9 个县(市、区),面积共计 3.93 万 km
46、2。 划定 嘉陵江下游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沱江下游 水土流失重点治征求意见用19 理区 和盐源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3 个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 38 个县(市、区),面积共计 5.72 万 km2。 各区范围及面积见 附表 3-1、 3-2 及 任务布局见 附图 3。 征求意见用20 第四章 预防保护 一、 范围、对象与措施 1、预防范围 预防范围涵盖四川省管辖范围内所有区域,其中重点预防区域 包括 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质保护 、 生态维护等水土保持功能的区域 ;重要的 生态功能区或生态敏感区域 ; 国家级和省级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以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的崩塌、滑
47、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 。 2、预防对象 主要 包括 天然林和植 被覆盖度较高的人工林、草地; 侵蚀沟的沟坡和沟岸,河流沿岸及湖泊水库周边的植物保护带 以及其他 遭到破坏后,难以恢复和治理的地区 ; 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水土保持项目区 。 3、措施体系 包括 建立预防制度、明确准入限制等管理措施和封育管护 、 生态修复 及 局部治理等技术措施。 建立 预防制度包括健全预防保护 管理机构 ,落实具体职责 、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 生产建设项目分区预防管理方案 。 明确准入限制,依据不同生态 分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现状 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设定 区域限制性条件 , 确定 生产 建设项目的
48、水土流失的防治标准等级, 明确 生产建设项目在不同地区 所应采取的特定防护措施。 征求意见用21 专栏 3:四川省水土保持预防管理措施 01 落实 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责 011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1)贯彻执行国家和本省水土保持的方针政策,负责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贯彻实施和省级规章的制定;( 2)负责全省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工作;( 3)负责省级权限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 4)负责国家及省级水 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5)负责全省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技术推广等工作 。 012 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1)宣传贯彻
49、执行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对全市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2)负责监督辖区内各区县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 4)负责审批相应级别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5)负责辖区范围内生态修复和恢复示范工程建设;( 6)负责开展全市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人才培训,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 013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1)负责水土保持设施的保护 和管理;( 2)负责批准权限内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 3)负责辖区范围内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成果的管理维护;( 4)负责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水土保持工程人员培训。 02 完善 规章制度制定 021 督察制度。包括健全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重大水土保持违法违规案件督办制度和对下级履行职责情况的督查制度。建立并落实对重大水土保持违法违规案件的挂牌督办制度。 022 重大水土流失案件(事件)报告制度。指发生重大水土流失案件(事件)后,按照水土流失不同的规模,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报告。 023 社会监督制度。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公示公告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并正式公布,规范举报的各环节工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