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淤揖摘要铱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设计内部控制指数,旨在定量化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内部控制指数由五大目标指数形成的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构成。同时,本文运用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计算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揖关键词铱上市公司摇内部控制指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积极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 2010年,在我国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的2105家公司中, 161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
2、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占比76郾 86%; 875家上市公司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41郾 57%。在1618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 1605家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占比99郾 20%; 11家上市公司未出具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的结论,占比0郾 68%; 2家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未得到有效实施,占比0郾 12%。在875家聘请了中介机构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中介机构对其中873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出具的为无保留意见,占比99郾 78%; 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中介机构出具了保留意见,占比0郾 11%; 1家
3、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中介机构出具了否定意见,占比0郾 11% 于 。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然而,尽管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其内部控制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如何衡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成为目前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将运用指数的方式定量化地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一、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热潮的兴起,带动了学术界对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内部控制指数,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国外关于内部控制指数的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重大缺陷为依据的指数;二是以企
4、业自愿披露的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为基础设计的指数;三是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设计的指数。(一)以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重大缺陷为依据的指数32淤于本文系财政部会计重点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 2010KJB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执笔人是财政部会计司王宏、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蒋占华、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胡为民、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赵丽生、中山大学林斌。课题组其他主要成员包括(按姓氏笔画排列):陈莹、戴春兰、董京原、李维友、李锦元、李万福、林东杰、罗萍、焦跃华、舒伟、王晶、王海瑛、徐麟、袁天荣、阳尧、杨庆功、杨琴琴、张丽、张立文。本文同时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投资
5、者保护冶 (项目批准号: 70972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数据来源: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白皮书。SOX法案302和404条款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并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这些条款同时要求公司披露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外部审计师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Ashbaugh - Skaife et al (2007, 2008), Leone (2007), Doyle et al (2007), Naikerand Sharma(2009), Zhang (2007), Li et al (2010), Enge
6、l et al (2007), Leuz et al (2007, 2008), Costello andWittenberg - Moerman (2011)等学者围绕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公司规模、成立时间、经营复杂程度、最近组织结构变化、会计风险披露、盈利状况、公司治理等企业内部因素,以及投资者保护、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均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他们对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有不同的结论, “一是认为SOX法案302与404条款给企业带来正面的影响;二是认为SOX法案302与404条款给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还有的人认为SOX法案302与4
7、04条款对企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冶 (林斌等, 2010)。(二)以企业自愿披露的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为基础设计的指数Botosan (1997)以122家制造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为基础,借鉴The Association for Investment Man鄄agement and Research (简称AIMR)的公司报告排名,构建了公司水平的披露指数(DSCORE),实证检验了披露水平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Moerland (2007)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为基础,构建了内部控制披露指数,对2002 -2005年芬兰、挪威、瑞典、荷兰以及英国等北欧国家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结
8、果表明国家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因素都对内部控制报告有影响,其中国家层面的因素主要是公司治理联合准则所体现的法规水平,公司层面的因素主要是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所选取的代理变量有股东结构、公司规模、经营的复杂程度等。(三)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设计的指数虽然国际上关于内部控制目标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是内部控制的目标大部分与COSO类似,有不少学者从实现内控目标开始构建评价指数。 Chil - Yang Tseng (2007)基于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从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的实现程度出发,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指数,其中战略目标选取市场份额和风险系数两个变量,经营目标选取总资产
9、周转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变量,报告目标用重大缺陷、审计意见和财务重述以及盈余管理水平这几个变量来衡量,合规目标用审计费用和赔付的损失来衡量。国内学者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探讨,如朱荣恩等(2003)、陈汉文,张宜霞(2008)、杨有红,陈凌云(2009)、池国华(2010)等;二是案例研究,如吴轶伦(2005)、戴彦(2006)、于增彪等(2007)、杨雄胜等(2010)等;三是建立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如王立勇(2004)、骆良彬,王河流(2008)、韩传模,汪士果(2009)、王海林(2009)等。以上这些学者的探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还
10、有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则从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或实现内控的目标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如陈汉文(2010)、张先治,戴文涛(2011)、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 (2008, 2009, 2010, 2011)。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设计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尚不系统深入,已有的内部控制指数多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设置指数变量,指数的计算主要采用专家打分法,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指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难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本文将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为制度基础,借鉴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上市
11、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的状况选取内部控制指数变量。在内部控制指数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4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由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因此,本文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为制度基础,基于内部控制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五大目标
12、的实现程度设计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并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作为修正指标,对内部控制基本指数进行补充与修正,具体的内部控制指数体系如图1所示。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内部控制修正指数战略指数经营指数报告指数合规指数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指数体系资产安全指数图1摇内部控制指数体系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内部控制五大目标指数;第二层为各目标指数下的分类变量,如图2所示。战略指数变量经营指数变量报告指数变量合规指数变量市场占有率变量风险系数变量投资资本回报率变量净利润率变量审计意见变量财务重述变量违法违规变量诉讼事项变量资产安全指数变量资产保值增值变量内部控制基本指数体系图2摇内部控制基本指数体系52(
13、一)内部控制战略指数变量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的中长期规划。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是战略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控制的评价标准,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不管企业制定何种战略目标,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并据此正确配置资源,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衡量上市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市公司在行业的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数变量之一为市场份额。在同一行业中,所有企业都在同一市场中争夺有限的销售机会,其
14、中市场份额是指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直接反映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满意程度,表明了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衡量战略是否成功的第二个指数变量是上市公司在所处行业内是否具有降低系统风险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及实务界中反映上市公司系统风险的指标有贝塔系数、波动率和夏普系数等,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是贝塔系数。贝塔系数是对上市公司股票的系统风险的度量,它等于股票和市场之间的协方差除以市场的方差。如果上市公司股票的贝塔系数大于1,说明该股票的系统风险比市场平均风险大。(二)内部控制经营指数变量内部控制并不是为了控制而控制,内部控制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实现控制目标的一个过程
15、。内部控制不能也无法在企业内单独运行,而只能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推动器。内部控制通过帮助企业提高确认潜在事项、评估风险和制定应对措施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从而减少相应的成本或损失,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可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运作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系统的透明度,主动把握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最终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本文将依据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的程度来检验内部控制能否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而言,经营效率和效果中最具代表的两个指标为投资资本回报率和净利润率。投资资本回报率等于息税前经营利润
16、率乘以投资资本周转率,其中息税前经营利润率体现企业经营的效果,投资资本周转率体现企业经营的效率,综合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和效果。净利润率又称销售净利率,是反映公司营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和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经营效果的指标。(三)内部控制报告指数变量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目标之一,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及企业价值的渠道。加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确保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对于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两方面选取报告目标变量,一是注册会计师
17、发表的审计意见,二是上市公司进行的财务重述。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目前尚未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实施,因此现阶段的审计意见变量主要采用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在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报告目标的第二个变量为财务重述。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意味着前期公布的报表中存在重大会计差错,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需要管理层、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前期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很可能延续到当期和以后多期,从而增加了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四)内部控制合规指数变量内部控制有效的
18、公司,能够促使法制、道德与诚信观念被员工高度认同,促进遵纪守法和诚信经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因此,上市公司的合法合规目标实现的程度可以用违法违规事项及诉讼事项来衡量,用62以考察内部控制的缺陷。上市公司自身及其高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都说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失效。公司由于诉讼可能导致重大财务风险的声誉风险。诉讼之后公司往往面临着还债或清欠,对公司经营影响较大。诉讼事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司主动发起的诉讼事项,另一类是公司被其他个人或者单位提起诉讼事项。公司主动发起诉讼事项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公司自身权益,对内部控制有正
19、面意义,除非从中获取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线索,否则主动诉讼将不作为本文选取合规变量的依据。当公司被提起诉讼时,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所以本文将公司的被诉事项作为合规目标的一个变量。(五)内部控制资产安全指数变量资产安全主要是防止资产流失,这种流失可能源于偷窃、浪费、经营的无效性,也可能由企业商业决策错误或失误所致,如以过低的价格出售产品、没有阻止对本企业专利权的侵害行为,或者是出现未预期的负债等引起的资产流失。这里的资产既包括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及其他实物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合理保证资产安全,防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
20、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资产的保值增值可以通过综合考虑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为股东发放的现金红利以及为国家缴纳的税收三个方面来衡量。内部控制修正指数的设定以内部控制缺陷为基础,内部控制缺陷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负向维度,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本文中选取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重大缺陷作为内部控制修正指标。本文利用标准化法对战略指数变量、经营指数变量、报告指数变量、合规指数变量和资产安全指数变量进行无量纲化,使得各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并采用算术平均法为各变量赋予权重。最后,本文依据选取的内部控制指数变量、内部控制指数变量无量纲化的结果以及各
21、变量的权重,建立内部控制指数模型。三、内部控制指数实证研究为检验内部控制指数模型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本文运用内部控制指数模型测算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与稳健性检验,样本选取截止自2009年1月1日之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并剔除无法通过公开资料获得其2009年的财务报表及所需数据的8家已退市公司,最终的样本量为1594家公司。实证分析结果如下:(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整体状况较好,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09年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以1000分为满分,实证结果分布以700分为中轴线,呈上下波动的趋势,具体情况如表1
22、所示:表1内部控制指数分布指数区间(单位:分)样本公司数量(单位:家)占总样本比重900以上63 3郾 95%800 -900 98 6郾 15%700 -800 432 27郾 10%600 -700 635 39郾 84%300 -600 331 20郾 76%300以下35 2郾 20%合计1594 100郾 00%按地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分类统计,内部控制水平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和安徽省。按行业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分类统计,内部控制水平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金融72业、建筑业和采掘业。(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结论盂本文运用Stata11郾 0对内部控制指
23、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优于未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显著优于未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显著优于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显著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指数成分股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优于非指数成分股的上市公司;非ST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优于ST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分设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优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数量与内部控制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高
24、管人员薪酬总额与内部控制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四、总结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目标设计出定量化的内部控制指数,并以2009年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测算内部控制指数并进行实证分析。此研究为总体衡量、横向比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对于深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上市公司风险管控能力、规范资本市场运行、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主要参考文献Ashbaugh - Skaife H. , Collins D. W. , Kinney W. . 2007. 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25、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to SOX - mandated Audi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4: 166 -192Ashbaugh - Skaife H. , Collins D. W. , Kinney W. . 2008.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鄄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 217 -250Chih - Yan
26、g Tseng. 2007. Internal Control,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 Simth School of BusinessDoyle J. , Ge W. , McVay S. .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2007, 44: 193 -223Leone J. . 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
27、al Disclosure: A Discussion of 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 (2007) and Doyle, Ge,and McVay (2007).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44: 224 -237陈汉文、张宜霞. 2008.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 3: 48 -54韩传模、汪士果. 2009.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会计研究, 4: 55 -61林斌、李万福、王林坚、舒伟. 2010.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国外内部控制实证文献评述.井
28、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46 -55骆良彬、王河流. 2008.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审计研究, 6: 84 -90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 2011.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白皮书摘要.中国证券报, 7月22日,A13版王海林. 2009.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 - CMM模型研究.会计研究, 10: 53 -59王立勇. 2004.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审计研究, 4: 53 -59杨有红、陈凌云. 2009. 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 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会计研究, 6: 58 -64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 2011.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82盂鉴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详细列出实证分析结果,读者如有需要,可以联系课题组成员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