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27692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 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

2、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 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择业缺乏目的性也

3、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 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 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

4、,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2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

5、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 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 直

6、至停止招生。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

7、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 制定政策法规, 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 消除就业歧视, 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

8、国基层人才匮乏, 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三、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3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

9、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

10、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

11、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