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经济概论文修课论文.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26946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论文修课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经济概论文修课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经济概论文修课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界经济概论文修课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界经济概论文修课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商学院课程名称 第 1 页 共 6 页 学期论文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为什么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一个理论上仍需解决的问题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到底孰优孰劣?从世界经济的实践来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答案。这就是计划经济敌不过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历史特点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这一时期从封建社会末期到自由资本主义开始时期。这个时期整个社会还处在封建社会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那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们用简单的手工工具(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

2、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当时虽然也有商品交换发生,但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成份,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起主导作用。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这一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工场手工业)生产,社会化生产方式取代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蒸汽和电力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自由竟争是这一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经济现象,在自由竟争的社会环境下,资本家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在市场竟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方面不断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压低商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

3、及其特点: 自由竟争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形成垄断,所谓垄断就是独占,经济垄断就是独占生产和市场,据有关资料记载: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就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时股份公司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于此同时,.在邮政.电报.铁路等方面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垄断形成后必然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4)社会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及其特点:商学院课程名称 第 2 页 共 6 页 学期论文垄断组织通过相互之间协议和行业(企业)计划的形式来调节生产和消费的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就是计划经济的孕育形态,或者说是计划经济的萌芽状态。这是因为:资本主

4、义企业(行业)内部生产是严格按计划进行的,一但该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某个领域取得垄断地位,实际上就构成社会局部生产的计划性 社会主义时期的市场经济及其特点:马克思在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后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并且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换的过渡社会形态。在他看来,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高度社会化,资本主义才可能向社会主义转变,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很难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词。当然,马克思指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至今方兴未艾的MBO 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5、就会得出与其相同的结论,所以,马克思这一假设现在仍然成立。二.计划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弊端什么是计划经济?一般说来,计划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 求,特别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计划经济的实践曾有过辉煌的历程: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落后农业国,1913 年工业总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 2.7%,仅为美国的6.9%,居世界第五位。十月革命后,苏联从 19171936 年,只 20 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就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如果不实施计划经济,苏联在其建国初期要战胜帝国主义的包围、进攻,并且其经济地位从欧洲

6、的第四位、世界的第五位一跃为欧洲的第一位、世界的第二位,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期内,苏联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而美国不仅未受到战争破坏,反而发了战争财,但两国的经济差距仍然极大地缩小了。如果不实施计划经济,象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 50 年代搞成一百多项重点工程,并在 60 年代就建立起国民经济体系,同样是很难想象的。众所周知,正是那个时期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商学院课程名称 第 3 页 共 6 页 学期论文工业化的基础。在 1953-1979 年期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仍高于一般国家的增长率。从 1949 所到 1989

7、 年,经过 40 年的建设,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 40 年中,我国经济还遭受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两次的大折腾,不然发展还会更快一些。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它的缺陷和历史局限性。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这样两个前提上的:一是中央计划部门对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全部信息;二是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前提越来越难以成立。从信息方面来说,在当今经济发展阶段,人们需求极其复杂,变化极快

8、,由此产生巨大巨大信息量。另外,由于地方、部门、企业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传递信息中也有失真的情况。所以,中央计划部门要准确惧到这样巨大的信息量,并迅速做出反映,编制成一个统一的、各部分相互衔接的计划,并层层下达到基层单位去执行,是有极大难度的。从利益方面来说,要求社会的一切经济组织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和要求去执行计划也是不可能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原有经济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总而言之,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市场相隔离。第二,抱视商品生产、人才和

9、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借助于行政手段来组织和管理经济,容易造成经济计划与经济运行实际的脱离,甚至背离。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企业不承担经营盈亏的责任,企业职工的收入不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这种平均主义的根本方式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使经济生活音调和呆板。因此,这种高度集中的僵化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正确调节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不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不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因而使商学院课程名称

10、 第 4 页 共 6 页 学期论文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建立在特殊时期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战争与革命高潮时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内革命战争和其他局部战争也十分激烈。重工业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在此期间,计划经济的优势得以发挥,其弊端尚不明显,苏联推行计划经济,适合生产力状况,也适合当时政治形势,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国的情况也基本上如此。当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社会结构愈来愈复杂的时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它过分强调用行政的、政治的等非经济手段来管理发展经济,从而使国民经济一再陷入“膨胀-压缩-

11、再膨胀-再压缩“的恶性循环中而难以解脱。三.全球范围内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这种改革都未触及计划体制的基本框架,而是在这种体制框架下引入更多的市场因素来改善经济效率。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这一改革进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几乎所有计划经济国家都先后放弃了对计划体制进行修补,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原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因而具有了经济转型和过渡的含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转轨方式上分道扬镳,前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国家转向激进式转型方式,只有以中国为

12、代表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渐进式的转型方式。前苏联经济转型进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 50-70 年代)强调部分分权;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在不触动公有制的基础上,引进市场经济机制;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发现市场经济对产权有根本要求,因而致力于建立公有制为主,又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后)主张私有化。四,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的必然性商学院课程名称 第 5 页 共 6 页 学期论文计划经济成功的唯一前提,就是计划者能通晓一切的供需关系,并有足够的精力事无巨细地处理好。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中不存在中央计划,那么它是如何处理供需关

13、系呢?显然,就是依靠价格。只要不把生意当儿戏,价格就不会随便定。价格过低,虽然买的人多,但钱赚得少;价格过高,则使销售量下降,利润还是很少。因此,商家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根据自己对市场供需的判断,制定出能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此时的价格,就能在这个时间点上恰使供需平衡。而在计划经济下,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由计划者制定,而他们压根不了解行情,定的价格怎么可能适当呢?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某商品利润空间很大,则必然吸引商家纷纷加入生产、扩大生产,供给量上升,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减少,迫使成本高的商家被淘汰出局,然后以此往复。而在计划经济下,计划者压根不了解行情嘛,他要么定价过高,要么定价过低,于是要么生产过剩

14、,要么物资短缺。在市场经济下,虽然不会发生类似于计划经济那样严重的错误,但泡沫经济确实存在,比如说房地产。其原因其实在于银行利率被政府的货币刺激而被强行下压所致。当然,这个好像扯远了。所以说,市场经济才能使资源尽可能地达到最优配置,而计划经济压根就做不到。市场经济远胜于计划经济,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不是用来进行物资最优化利用的。而是关乎物品生产与分配的。说白了,就是找那些人,用什么手段,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运往何处,如何处理的一套方法和规律。生产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的原因,看上去是人的智力不够用,但实际上是其本身制度问题。计划经济本身就是没有根据而空想出

15、来的产物,只有机器社会才能实现。所谓的“计划经济中物资可以得到最优化的利用”,更是马老先生自行脑补出来的,还有后世一批为维持稳定而发表的。举一个例子来说,计划经济的其中一个手段是,价格管制。即使用行政命令控制商品和一切物资的价格,不准有任何些许的变动,除非得到中央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指令。以牛奶生产销售为例,假设国家掌握了牛奶全产业链的所有公司。政府便能使价格管制命令管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假如原来万恶的资本家将一盒牛奶标价 3 元钱,成本 2 元钱,利商学院课程名称 第 6 页 共 6 页 学期论文润便是 1 元钱。穷人可能一周才消费一盒牛奶(假设)。但是政府强占所有奶企,控制价格。第一种情况,

16、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人将出售价标为 1 元钱,认为这样穷人就能喝上放心奶了。于是不光穷人加大了牛奶的购买量,原来能够消费的起牛奶的人更愿意消费了。总之购买牛奶的人更多了。但是奶企原来的奶牛就是那么多,每天产奶,也就是那么多。一段时间内,大家不得不排队购买牛奶,同时也造成了牛奶减少的现象。而此时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人不知道需求增多了,他们需要等报告等报表,再开会,作分析,然后得出钢铁生产的指令,然后才是布匹生产,然后是其他的,总之要排到牛奶的计划变更会议要很久。不过总算是轮到牛奶的会议了,值得庆幸的是,这帮人作决策很快,毫不拖泥带水,也没有官僚主义的作风。由于提高价格穷人就买不起了,于是他们做出决定,扩

17、大产能,弄更多的奶牛。前期可以通过剥夺富人资产来勉强维持,但不可持久。而扩大产能也要钱啊。那亏的钱哪里来?扩大生产的钱哪里来?要么像希特勒一样,去外国抢;要么像苏联一样,征更多的税。战争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征更多的税,便使穷人更穷,使更多的人变穷。也就是历史上的均贫现象。而且,官员的工资是不可能变的,于是官员成了新富人。而税收是一定要有的,官员们总觉的那些平民百姓掖着藏着不肯上税,于是用武力不断的榨取原本并不富裕的人。当然压榨牛奶产业工人的工资也是一种选择,但榨取的这些钱真不够开工厂的。原本自由市场经济中,整条产业链是由许多不同的公司参与。他们不需要计算整条产业链的成本,相反只需为了利润,计算自己的生产成本就可以了。而全国全产业全链条,全由一个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人来管,由于其本身不可能知道全国全产业全链条的全部细节,所以注定会出现错误。相当于,10 亿 G 的讯息分给 10 亿人处理,与分给 1000 人处理的区别。之间的速度与效率的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