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呦呦鹿鸣,荷叶浮萍,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询问宝玉的学业,李贵慌忙应答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请问这是哪一句?答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此句原文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曹操短歌行也引用了这一句。,(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8分),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同语境相符。B项,“病”,应为“患病”之意。答案B,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
2、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将以困张广昌”。答案D,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3、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教”,教导,教育;“期”,希望,期望;“坠”,使毁坏。第(2)句中“以”,拿;“就”,写完;“言及”,说到,提到。“辄”,就。,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解析本题考查辨
4、析文句意义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原创迁移文本实词】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答案1.凭吊2.停止3.轻视4.放置、置于5.交给6.推辞,【教材联想举一反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答案1.凭吊2.停止3.轻视4.放置5.连缀、写作6.辞别、告辞,【参考译文】,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
5、试,就不能成功。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科场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轴辕传送饭食,有多年没有下楼了。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大概是因为文洁心中有逝者的言语,说祖父违背父母的意愿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在祖父来拜见或者歇息的时候曾经干,预过。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
6、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一考你。”于是姑且以“六十而耳顺”为题,祖父马上动笔,很快就写完了,连一点删改都没有。文洁又惊又喜,放下符节说:“你的文章当会闻名于世的,何止获取科场的名声?阳和子大概可以永生了。”,甲午年正月十五,祖父就到南都去,在鸡鸣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止,眼睛生病,放下帷帐静坐了几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文牍送到一老教谕房内。要经由他拿取文牍,往上送到大主考李公九我那里去,骂写得不好,让再呈上,呈上以后又说不好,又呈上,到了四遍五遍,房
7、中的文牍将要没有了。教谕忿恨哭泣,李公寻找文牍发现少了七卷,就问教谕,教谕说:“有七卷非常不通畅,留着作为笑料吧。”李公说:“赶快把你的笑料拿来!”李公看了之后,拍掌说是非常好,整理书卷更换准备了朱砂和铅粉。易经把大父作为拟元,龚三益是次一等,其余的都置于高等。,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幕僚当中有许多名士。贞父黄先生善于戏弄人,看不起祖父,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把有疑问的案件下发,命令五县共同审讯,贞父对同僚说:“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交给我来写,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要以此使张广昌陷入困境。”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持推辞,执笔洋洋洒洒
8、写了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练的文吏,贞父张大嘴巴,连呼“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成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六年期满,考核非常优异,名列第一。,1.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有什么特点?,(1)选材多变,由人物传记而扩展到小品、墓志铭、散文、书信等其他文体,视界逐步开放。(2)来源比较广泛,既有新唐书宋史,也有后汉书三国志。,2.近三年从文言文考查的题型题量上看具有什么特点?,(1)题量没有变化,共4题。(2)题型设计有调整,2014年用虚词题替代了辨析文句意义题,用主观概括题替代了客观概括分析题。而2015年,则用客观概括分析题代替文言虚词题,2016年未有变化。,3.江苏卷历年来对文
9、言实词的考查具有哪些特点?,(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是考查的重点。当然,高考命题时也不局限于这120个实词。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考点文言实词,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高考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形式虽然简单,考查的内容却非常广泛。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考生答题的质量,所以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
10、重积累,多训练,以取得文言实词学习的最佳效果。,(2017江苏溧水中学高三暑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晁君成诗集叙苏轼,先做后讲,“达贤者有后,张汤是也。”张汤宜无后者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扬雄是也。”扬雄宜有后者也。达贤者有后,吾是以知蔽贤者之无后也。无其实而窃其名者无后,吾是以知有其实而辞其名者之有后也 。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名者,古今之达尊也,重于富贵,而窃之,是欺天也。绝民欺天,其无后不亦宜乎!故曰:达贤者与.有其实而辞其名者皆有后。吾常诵之云尔。,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项,“其博学隐德之报,在其子固”大意理解是“他学问渊
11、博德行隐蔽的回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可见“报”的含义是“回报”。答案D,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有名望的人,是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不仅百姓赖以生存,而且有杰出的后代。B.新城令晁君行事正派,从不求别人做一件事,前后做官二十三年,可惜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C.晁君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辩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卓越不凡,因而英明显世。D.作者认为,张汤是通达贤德的人,晁君成、李郃是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他们都有杰出的后人。解析“将必显于世”的正确理解是“他一定会显名于世”,而不是“因而英明显世”。答案C,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2、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绝民也。(2)诗之指虽微,然其美恶高下,犹有可以言传而指见者。答案(1)贤人是百姓依靠他来生存的人,(蔽贤者)却蒙蔽他,这是断绝百姓的生路啊。(2)诗歌的旨意虽然隐晦,但它美妙高明之处,还是有可以用语言表达、指明的。,4.作者认为晁君成“有其实而辞其名”,请依据文章内容分别简要概括“有其实”“辞其名”理由。,答案有其实:晁君成的诗歌清淡、温厚、深远,语言清新,语意新奇。 辞其名:晁君成隐藏自己的才能。,【参考译文】,“通达贤德的人一定会有有作为的后代,张汤就是这样的人。”张汤本来是应该没有后代的。“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会有有作为的后
13、代,扬雄就是这样的人。”扬雄本来是应该有杰出后代的。通达贤德的人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壅蔽贤者的人就不应该有杰出的后代。没有真才实学而窃取虚名的人不该有杰出的后代,我因此知道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会有杰出的后代。贤德的人,是民众赖以生存的人,而壅蔽扼止贤能的人,就是要堵绝百姓的生路。有名望的人,是古往今来通达世情而受人尊敬的人,有人看重名望所带来的富贵,于是窃取了这个名声,这是欺骗上天。堵绝百姓的生路,欺蒙上天的神明,因此他不会有贤明的后代,这难道不应该吗!所以说:贤达的人和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都会有杰出的后代。我常常这样说。,过去我曾经任职于杭州,杭州新城县令晁君字君成名 叫端友,是
14、一个君子。我和他交往了三年,只知道他行事很正派,却不知道他能写文章和诗,而他也从没有提到一句写诗作文的事。后来晁君在京师去世,他的儿子晁补之拿出他的三百六十篇诗给我看。我读后深感惊讶,感慨地说:“啊呀,诗歌虽然不是高谈大论,然而它的美好丑恶、高明低劣,还是能够指明说清的。至于一个人究竟是贤能还是平庸,他的器量宏远还是愚昧,恐怕比了解诗的优劣高下更难。至今我还不知道他能作诗,那么我一向以为他是君子,又怎能真正了解他的一切呢?晁君以进士的身份得到官职,所到之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因此生怕他离任而去。但他从来没有求别人做过任何一件事。他做官前后二十三年,刚刚给他加官,就去世了。以此看来,不仅仅是我不
15、了解他,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他。”,他的诗作清淡温厚而又深远,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而每篇都能写出新的意境,造出奇美的词句,定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果不是他自己深藏不露,人们一定会发现并欣赏它们。他的儿子晁补之,对于各种文体无所不能,学识渊博,文思敏捷,人物英俊,气度宏伟,超过一般人很远,他一定会显名于世。我因此知道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不享其名的人一定会有杰出的后代。当年李郃做汉中郡迎送宾客的小吏,汉和帝派遣了两个使者改换民服到蜀中去,途中就在李郃的馆舍中住下。李郃通过观察星相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过了三年,当时来的使者担任了汉中郡太守,而李郃依旧是迎送宾客的小吏,没有人了解他的真才实学。他学问渊博德行隐蔽的回
16、报,应在他儿子李固身上。诗经说:“平易的君子,是天神的赐予。”,文言实词5大命题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同义)复词等方面。,思维建模,即时小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并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的用法。,羊斟怒而华元虏,答案(1)迎敌(2)驾车(3)参加(4)掌握(5)驽的部件名,【参考译文】,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棘迎敌,羊斟给
17、他作驭手。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飨甲士,羊斟却不在宴飨的人中。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昨天宴飨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车一直赶进郑国军队里。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牙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牙。宴飨甲士却忘了自己的驭手,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2.教材联想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注意其所在的具体语境。,答案(1)回应;适合;顺着;当,应当。(2)乘着;统治;控制。(3)结交;给,递给;交往。(4)构造;采择;统率;掌管。(5)机件;时机;与“戎”合用,解释为战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
18、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
19、“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即时小练,3.阅读下面的文段,解一解加点词的含义,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特点。,周经传(节选),答案这些词的含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较大差别。(1)官职名,掌管国史修订编纂的官员;(2)端方正直,品行端正;(3)憎恨,厌恶;(4)相互勾结;(5)争逐;(6)只要,如果;(7)把作为;(8)关联,牵涉;(9)回复。
20、,【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做过侍读、中允等职,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
21、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务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可以使用驿站,加封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4.教材联想还记得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吗?练一练。,答案词义扩大,如:(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2)“中国”:中原
22、。“江湖”:长江、洞庭湖。(3)父母兄弟等亲属。词义缩小,如:(4)崤山以东。(5)黄河以北。(6)求学的人。词义转移,如:(7)出使的人。(8)袒露一只臂膀。(9)慰问,询问。(10)走投无路。(11)儿女亲家。词义的弱化,如:(12)重金征求。词义强化,如:(13)遗憾,不满。感情色彩变化,如:(14)小人的话,贬义词。(15)爪子和牙齿,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16)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23、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即时小练(一)名词活用,5.教材联想试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_(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_(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5)而相如廷叱之:_(6)常以身翼蔽沛公:_,(7)人皆得以隶使之:_(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24、:_规律和特点:_答案(1)西(2)手(3)草、露、日(4)雾、星(5)廷 (6)翼(7)隶(8)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作状语。,6.试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_二月草已芽:_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君子不齿:_规律和特点:_,(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左右欲刃相如:_云青青兮欲雨:_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规律和特点:_,(3)沛公军霸上:_
25、鹪鹩巢于林:_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_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规律和特点:_,答案(1)第二个“君”“臣”芽第二个“师”王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2)水刃雨饭十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3)军巢渔樵道路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技法点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
26、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二)
27、动词活用,(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_(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_(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5)而其见愈奇:_(6)不敢复有株治:_(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_规律和特点:_,7.教材联想试找出下列各句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和特点。,答案(1)畜(2)进退(3)捕(4)谗、讥(5)见(6)株治(7)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作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作名词。,【技法点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
28、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三)形容词活用,(1)穷山之高而止:_(2)不耻相师:_(3)始指异之:_(4)阙秦以利晋:_(5)何必劳神苦思:_(6)齐彭殇
29、为妄作:_规律和特点:_,8.教材联想试找出下列各句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答案(1)穷,活用作一般动词(2)耻,意动用法(3)异,意动用法(4)利,使动用法(5)苦,使动用法(6)齐,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作动词。,【技法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
30、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9.教材联想试找出下列句中数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2
3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3)其一犬坐于前:_答案(1)贰,用作动词(2)一,用作形容词(3)一,用作名词,【技法点拨】,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即时小练,10.教材联想下列语句中均
32、存在通假字,找出来,解释其含义。,(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_通_,意思是: _(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_同_,意思是:_同_,意思是:_(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同_,意思是:_(4)或师焉,或不焉_同_,意思是:_,(5)距关,毋内诸侯_同_,意思是:_同_,意思是:_(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同_,意思是:_(7)令将军与臣有郤_同_,意思是:_答案(1)案:同“按”;审察,察看。(2)暴:同“曝”,晒干; ,同“糅”,使弯曲。(3)倍,同“背”,背叛,忘记。(4)不,同“否”,不。(5)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6)生,同“性”,资质,禀
33、赋。(7)郤,同“隙”,隔阂,嫌隙。,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B项,根据下文“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可知,“童”与“异”在这里是一对反义词,“童”应为通假字,通“同”。答案B,【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
34、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
35、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12.教材联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即时小练,解析A项,“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B项,“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C项,“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耳目”,义在“目”,“耳”是衬字。D项,“浅深”,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答案D,13.教材联想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36、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答案(1)“巷陌”,偏在“巷”(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存亡”,偏在“亡”(4)无(5)“往来”,偏在“往”,6大推断法帮你解决文言实词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还包括相应的知识背景,乃至文化背景。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掌握主要推断方法技巧,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并能灵活联系教材相关语句,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37、,一、依境定位法,经典聚焦,即时小练,1.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答案诛:讨伐。推断过程:“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参考译文】,崔杼与庆封密谋杀害了齐庄公。齐庄公被杀害后,他们又立了景公,由崔杼担任国相。庆封又打算杀掉崔杼来取代他的相位庆封于是成为景公的国相,景公怨恨他。有一次趁庆封外出打猎,景公和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联合起来讨伐庆封。庆封仅率领随从的亲信抵抗,无法取胜,只好逃往鲁国。,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
38、出推断过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案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39、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参考译文】,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猛,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
40、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二、代入推断法,即时小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把C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前往郑国”,和“之许”也就是“到许国去”矛盾,因此断定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离开”。答案C,【参考译文】,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巧诈,(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
41、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应该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三、联想印证法,即时小练,4.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D项,度:气度。答案D,即时小练,5.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2)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3)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4)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四、句式推断法,即时小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42、的一项是(),解析D项,“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答案D,【参考译文】,因为牛尾被烧得发热,牛群发狂向前奔向燕军,使得燕军在夜里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将夜晚照得亮如白昼,燕军所见都是龙纹,被牛接触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名士兵又随后悄然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铁,敲得震天动地,在旁助阵。燕军极为害怕,连忙逃走。齐国人在混乱之中杀了他们的将领骑劫。燕军散乱窜逃,齐人紧追在后,所经之城镇都背叛了燕军而归附田单,而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都收复了。,五、语法推断法,即时小练,7.教材联想运
43、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答案(1)险固的地方(2)使灭亡(3)像对待兄长一样(4)认为少;认为轻,轻视,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解析B项,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增多”。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解析C项,“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措”,放弃。答案C,【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