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考点突破,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综合运用七种方法,推断实词含义,栏目索引,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2、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一、多义实词:义项串记,语境求解,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3、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_比喻义:_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_ 比喻义:_,手和脚,兄弟,头和颈,某个集团的领导人,答案,(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_(史记魏公子列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_ (指南录后序)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五人墓碑
4、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爆竹声中一岁除。_(元日),台阶,拜官授职,修治,清理,清除,废除,除掉,去掉,过去,逝去,答案,义项间的联系:_,“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答案,精要点拨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它们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
5、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2.紧扣语境推敲解(2015北京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墨者有巨子腹 ,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至公也A.到达B.极、最 C.至于 D.导致 (2)忍所私以行大义A.忍耐 B.
6、容忍C.对狠心 D.抑制,解析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此处的“至”表程度,是“极、最”的意思。(2)“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 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答案:(1) B (2) C,精要点拨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准确地解释词语。,类义词(一义多词)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表示“赞许”
7、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微积累,1.辨析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变化类型。(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今义:_ 词义变化类型:_(2)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古义:_今义:_词义变化类型:_,崤山以东,山东省,词义缩小,坐着打瞌睡,睡觉,词义扩大,答案,二、古今异义实词:区分“异”类
8、型,记“异”不记“同”,(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今义:_词义变化类型:_(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古义:_今义:_词义变化类型:_,外交使者,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转移,重金收买,购买,词义弱化,答案,(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_今义:_词义变化类型:_(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_今义:_词义变化类型:_,仇恨,怀恨,埋怨,责备,词义弱化,遗憾,不满,仇恨,怀恨,词义强化,答案,(7)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今义:_词义变化类型:_,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表示(语言、行为)恶劣或不道德,贬义词,感情色彩变化,答案,精要点拨古今异义是
9、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
10、,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2015上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
11、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甚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 (节选自隋书)
12、注邺都:邺城,相州治所。饧:饴糖。发摘:揭发。,下列句中加颜色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儿有风骨B.称其不能理化C.无复衣冠之望D.招致山东大儒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可以将现在的意思代入文中,看其意思是否合适。A项“风骨”指人的气概、品格。古今含义相同。 B项“理化”在文中的意思是“治理教化”, 今义指物理、化学这两门科目。C项“衣冠”在文中代指官职,今义指服装。D 项“山东”在文中指的是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A,解析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梁彦光小时很聪慧,有很好的天赋,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梁彦光到太学学习,略略涉猎经史
13、,循规蹈矩,自我约束,匆忙中举止也一定有礼节。开始做官当秘书郎时,年仅十七岁。多次升迁官至岐州刺史。以后几年又转任相州刺史。 梁彦光以前在岐州,那里民风纯朴,他以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州大受感化,上交的赋税连年最多,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府衙,还是沿用在岐州的办法。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纯,人很狡诈,给梁彦光编歌谣,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梁彦光,最终免了他的官职。,一年多后,任命他为赵州刺史。梁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就不再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
14、,以报答皇上的厚恩。”高祖同意了,梁彦光又出任相州刺史。 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梁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的。梁彦光刚一上任,就揭发指斥奸邪之人的罪行,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相州人心险恶,行为偏颇。梁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到学习有大的成就,就举行宾礼,贡于京师。又在郊外饯行,并用财物资助他们。于是人人都能励志学习,风俗大为改观。,精要点拨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
15、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的意义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古今异义实词是学习、考查的重点,积累时要记“异”不记“同”,即记住古今不同的义项,不去记古今相同的义项。,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来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三、活用实词:找规律,析特点,(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项伯杀人,臣活之:_(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
16、连却之:_,活,却,(3)外连衡而斗诸侯:_(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_(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规律和特点:_,斗,走,从,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答案,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2)大王必欲急臣:_(3)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_(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_规律和特点:_,愚,急,终,劳、苦,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这个形容词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答案,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既
17、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_(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_规律和特点:_,第一个“封”,王,膏,肉,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答案,(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_(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规律和特点:_,襟、带,侣、友,齐,先、后,当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且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18、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答案,精要点拨围绕动词巧辨使动和意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中
19、的“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三)名词活用为状语5.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_(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5)而相如廷叱之:_(6)常以身翼蔽沛公:_(7)人皆得以隶使之:_(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_,西,手,草、露、日,雾、星,廷,翼,隶,东、南,答案,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
20、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规律和特点:,答案,(四)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6.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二月草已芽:_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君子不齿:_规律和特点:,第二个“君”“臣”,芽,第二个“师”,王,齿,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左右欲刃相如:_云青青兮欲雨:_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规律和特点:_,水,刃,雨,饭,十步,能愿动词(指
21、“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3)沛公军霸上:_鹪鹩巢于林:_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_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规律和特点:,军,巢,渔樵,道路,质,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4)驴不胜怒,蹄之:_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塞者凿之,陡者级之:_策之不以其道:_填然鼓之:_规律和特点:,蹄,函,级,策,鼓,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道海安、如皋:大楚兴,陈胜王:范增数目项王:_籍吏民,封府库:_规律和特点:,衣、怀,道,王,目,籍,两个名
22、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答案,(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缇骑按剑而前:客逾庖而宴: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规律和特点:,墓,前,宴,东,梦,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答案,精要点拨区别名词活用为状语和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方法有:看后面有无动词。有动词则修饰动词,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无动词,则表示独立动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看有无标志。名词前有副词“不、弗、先、后、已”或能愿动
23、词“欲、能、可”,这时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看理解、翻译起来是否通顺。按名词活用为状语理解,翻译通顺,则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同理亦然。,即时巩固看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活用是否相同,并说明理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成名)大喜,笼归,举家庆贺:_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_,名词活用为状语,“南”后有动词“飞”,名词活用为动词,“南”后无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理解、翻译通顺,名词活用为状语,“笼”修饰“养”,答案,(五)动词活用为名词7.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_(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_(3)钩党之捕遍于
24、天下:_(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5)而其见愈奇:_(6)不敢复有株治:_(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_,畜,进退,捕,谗、讥,见,株治,饮,答案,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析B项属:连,跟着。A项“没”通“殁”。C项“队”通“坠”。D项“辩”通“辨”。,B,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解析答案,2.阅读下面文段,试
25、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_,“倍”通“背”,违背。,“罢”通“疲”,疲劳。,“敝”通“弊”,害处。,答案,精要点拨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
26、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解析答案,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 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
27、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词义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D.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解析“逆顺”为偏义复词,偏在“逆”,与上文“仇”相应;其他三项均为同义复词。,D,解析答案,精要点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
28、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复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的“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的“谤” “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需要
29、注意的是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的区别。同义复词是指几个语素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且都表示同一个意义。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疲”和“敝”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即“疲劳”,是同义复词。而偏义复词,是在特定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反训词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沽”,买或卖;“置”,置办或放弃;“报”,报恩或报仇;“从”,跟随或率领;“纳”,收进或交出;“迁”,升官或降职;“市”,卖出或买入。,微拓展,返回,综合运用七种方法,推断实词含义
30、,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的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即时巩固1(1)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颜色字的意思。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_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_则思慎始而敬终。_忠不必用兮,贤不
31、必以。_人众车舆,万物殷富。_,竭尽,佩戴,慎重,任用,众多,答案,(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答案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推断方法: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这叫对称推断。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
32、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反或相对的特点。,答案,2.语境推断法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三是
3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其实“两次代入法”(见后面“考场妙招”)和“语境推断法”两者殊途同归,都把目标指向原文,紧扣文言文来做题。所以反复揣摩,吃透原文方为解题之根本。,即时巩固2(1
34、)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颜色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答案豫色:高兴的脸色。推断过程: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尤人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由此可知,“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答案,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吕氏春秋慎行)答案诛:讨伐。推断过程:“
35、诛”常作“杀死”义,但联系后文语境,庆封“走如鲁”,即“逃到鲁国”,可见他们并没有“杀死”庆封,而应是“讨伐”庆封。这是用语境推断法确定多义词的意思。,答案,(2)利用语境推断法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说出推断过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答案,答案译文:又有人说季布鲁莽,借酒使性难以接近
36、。 推断过程:此句关键词是“勇”。它常被译为“勇敢”,褒义词。但联系后文可知,“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对应了“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一人之毁而去臣”对应了“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毁”即“诋毁”,是“进谗言”。由此可推断“勇”绝非褒义,而应作贬义,译为“鲁莽、空有勇力”。,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
37、”(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即时巩固3(1)利用语法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吾得兄事之。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险固的地方,使灭亡,像对待兄长一样,认为少;认为轻,,轻视,答案,(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
38、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C.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D.思物而物之 物: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解析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C,解析答案,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
39、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解析“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通“措”,放弃。,C,解析答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
40、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即时巩固4(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联想课文 中的句子: 。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 联想课文 中的句子: 。
41、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 隳:毁坏 联想课文 中的句子: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联想课文 中的句子: 。解析度:气度。,陈情表,过秦论,听臣微志,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隳名城,杀豪杰,指南录后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解析答案,(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词的意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_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答案,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