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案例 1.2:食品不安全 信息不对称 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置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
2、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置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进行明示就是例证。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二)案例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
3、染的负外部效应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不太愿意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提供路灯照明,虽然自身受益,但其他主体跟着受益却须自己承担全部成
4、本;经济主体更愿意从事具负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本案例修建漂亮建筑,而不顾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伤害。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补正市场领域的外部效应。应当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建立特定主体对其他主体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的补偿机制,以避免出现特定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这种损失得不到补偿的现象,以限制和纠正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负外部效应的界定和补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这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案例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分析:经济波动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经济的运行如同人类的呼吸,时而高涨、时而衰退,人类不能不呼吸,相应的,经济波动是
5、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市场经济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就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并不存在争论,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也不存在争论,真正争论的是如何看待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政策以抑制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政策刺激需求,而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都要围绕着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而展开。因此可以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相机抉择政策的使用,其关键在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四)案例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分析:收入分配社会不公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在比
6、较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能够实现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劳动者、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根据其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分配。但市场本身难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要使收入分配在社会公众能够忍受的差距范围内,则需要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再次分配。本案例探讨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当前存在收入分配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不完善,尤其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从而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初次不公,按劳分配未能充分实现,而总体工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工会成为真正的劳动者组织,
7、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其次,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在国内外自由流动的权益,逐步废除劳动者身份限制,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后,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主导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五)案例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分析:“信用缺失”只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应当如何有效地干预和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毫无疑问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高效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失灵和失效。而政府也同样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的失灵。本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市场问题;其二是政府问
8、题。本案例的市场问题主要表现在“劣币趋逐良币”。经济学认为,当成色不足分明不定的劣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与成色和分量良好的良币同样的商品时,人们都会运用劣币去购买商品而把良币储藏起来,这样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劣币,而把良币从市场中趋逐出去,这一理论说明了如果不良行为如信用缺失可以得到与优良行为如信用良好同样的利益时,市场主体都会选择不良行为去获取相应的利益,因为这种行为的成本是最低的。本案例的政府问题则在于政府应当通过什么手段使不良行为不能获得与优良行为相同的利益。从而加大不良行为的成本,使市场主体运用优良行为获取效益,形成整个社会“良币超逐劣币”的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责。只有做到这
9、一点,才可能使市场主体主动选择优良行为获取收益,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与氛围。在这里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既然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的目的是获取收益,同时政府必须利用一切手段阻断不良行为的获利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养活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如通过立法和对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监督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为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人建立黑名单等等。本案例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于必须研究和分析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工作不到位所形成的,这里包括经验的缺乏、效率的低下、决策失误、认识不到位等在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腐败和权力寻租选成的,某些政府官员从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中得到好处从而为这种不良行为提供政府的保护,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获取收益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行贿政府官员,从而使进一步运用不良行为获取收益得到官员的保护,其实不仅是阜奶粉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煤矿惨案中又有哪一个没有此类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