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下第七单元课内篇目练习(2011.6)28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 解释加点词语:孟子谓( )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 )其( )妻子( )于( )其( )友而之( )楚游( )者。比( )其反( )也,则 冻( )馁( )其妻子,则如之( )何? ”王曰:“弃( )之( )。 ”曰:“士师 ( )不能治( )士( ),则如之何?”王曰:“已( )之。 ”曰:“四境( )之内不治( ),则如之何( )?”王顾( )左右( )而( )言( )他( )。二 翻译下列句子:1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3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4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2、5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三 课文内容理解:1 文中孟子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从 、 三个角度设问,从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个 的人。孟子发议论先从替朋友照料家眷的事说起,这种先从具体事例来说理的好处是 。2 孟子说这番话的用意就是: 你认为孟子达到目的了吗?为什么? 。3 孟子提出的问题中,他将批评的矛头主要指向 ,批评的内容就是“ ”。根据文中孟子的话理解“四境之治”最起码应做到: ; 。4 齐宣王在回答孟子的问题时,前后的变是 ;变化的原因是 。从全文的角度来看,齐宣王是一个 的人。5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写出本文中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 意思是 。本文运用了 的说理方法,得出 的结论,从而劝谏统
3、治者要治理好天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四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 一书,作者 名 是 (朝代)的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之为“ ”之道。他的主张是“ ”“ ”。29 公输一 解释加点词语:公输盘为( )楚造( )云梯之( )械,成( ),将以( )攻( )宋。子墨子闻( )之( ),起( )于( )齐,行( )十日十夜而至( )于郢,见( )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 )命( )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 )臣者,愿( )藉( )子( )杀之( )。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 )献( )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 )固(
4、)不杀人。 ”子墨子起( ),再( )拜,曰:“请( )说( )之( )。吾从北方闻之为( )梯,将以攻宋。宋何( )罪之有? 荆国有余( )于( )地而( )不足( ) 于民,杀( )所不足而争( )所有余,不可( )谓( )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 )而不争( ),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 ),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 )而杀众( ),不可谓知( )类( )。 ”公输盘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2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3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4 宋何罪之有? 5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三、课文内容理解:1 墨
5、子“起于齐,行十日十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 。事件的起因“ ”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闻”“起”“行”“至”这几个动词反映了墨子 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 的精神。体现了墨子 的思想。2 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 ”的请求。并采取“ ”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用原文回答)那么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3墨子抓住公输盘的“ ”这句话进行批驳,墨子批驳公输盘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 。从“ ” 这句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其中墨子认为不能攻打宋国的理由是 ; 。4“公输盘服”一句中的“ 服”表明 。5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文中墨子善于论辩表现在 ; 。
6、四、文学常识填空:公输选自_。墨子名_,相传为_时期_国人,是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 ”。30 曹刿论战一 解释加点词语:十年春,齐师( )伐( )我,公将战。曹刿请( )见 ( )。其( )乡人曰:“肉食者( )谋( )之( ),又何 ( )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 )谋。 ”乃( )入( )见。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 )所安( ),弗敢专( )也,必( )以( )分人。 ”对曰:“小惠( )未徧( ),民弗从( )也。 ”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 )信( )。 ”对曰:“小信( )未孚( ),神弗福( )也。
7、 ”公曰:“小大之( )狱( ),虽( )不能察( ),必以( )情( )。 ”对曰:“忠( )之属( )也。可( )以( )一战。战则请( )从( )。公与( )之( )乘( ),战于( )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 ”下( )视( )其( )辙( ),登( )轼( )而望( )之,曰:“可矣。 ”遂( )逐( )齐师。既( )克( ),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 )而衰( ),三( )而竭( )。彼竭我盈( ),故( )克之。夫大国,难( )测( )也,惧( )有伏
8、 ( )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 )之。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 夫战,勇气也。 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 课文内容理解:1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主要运用 描写。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十年春,齐师伐我” 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乡人反对的理由是
9、“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其中曹刿说的“忠之属也”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或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 “ ”。为什么?。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的印象?答 。这一段表现出曹刿(1) (2) 这两个思想观点。 ,2 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鲁庄公先要击鼓进军,刿曰:“未可。 ”后来他又说:“ 可矣。 ”他认为“ 可矣。 ”的原因是“ ”即有利于反攻的时机
10、是在“ ” 的时候;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 ”后来他又说:“可矣。 ”他认为“ 可矣。 ”的原因是“ ” 即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 “ ”的时候。其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3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4 文中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 战时: 战后: 5 鲁庄公“鄙”具体表现在:战前: 战时: 战后: 5 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一些地方,试作说明:(1) (2) (3) 6 对齐鲁长勺之战整个战争的过程文中只用了“ ”; “ ”;“ ”十二字作
11、了交代,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这是为什么?(1) (2) 四 文学常识填空:曹刿论战选自 ,这是我国著名的 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 所作。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3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 解释加点词语:邹忌脩( )八尺有余( ) ,而( )形貌昳( )丽( ) 。朝( )服( )衣冠,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 )能及( )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 ,而复(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 ,客从( )外来,与( )坐( )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
12、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 ,徐公来,孰( )视( )之( ) ,自以为( )不如( )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 )甚。暮( )寝( )而思( )之( )曰:“吾妻之美( )我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 )于( )我也。 ”于是入( )朝( )见( )威王曰:“臣诚( )知( )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 )美于( )徐公。今齐地( )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 )观( )之,王之蔽( )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 )寡人
13、之( )过( )者,受( )上( )赏;上( )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 )市朝( ) ,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 )初( )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 ) 。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 )之( ) ,皆( )朝( )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 )朝廷。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 , 而 形 貌 昳 丽 。 2 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 3 孰 视 之 , 自 以 为 不 如 ; 窥 镜 而 自 视 , 又 弗 如 远 甚 。4 由 此 观 之 , 王 之 蔽 甚 矣 。 5 群
14、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6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7 能 谤 讥 于 市 朝 , 闻 寡 人 之 耳 者 , 受 下 赏8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9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0 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 三 课文内容理解:1.课文内容理解填空: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
15、邹忌“暮寝而思之” ,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3邹忌是由 这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 。4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得出“ ”的结论。 ,从而使齐威王心悦诚服接受自己的建议,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臣之妻私臣 - 臣之妾畏臣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5 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 -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5 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 的态度。齐威王虚心纳谏的表现: ; 。收到的效果是: ; 。6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 ; 。7 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齐威王: 邹忌: 四 文学常识填空: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书,是一部 体的史书,由西汉 (人名)整理编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