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二.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29242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讲义课件: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三 考点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二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分析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化“个”为“类”,化“类”为“篇”,“文体基本特征”主要指作为传记文体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传记文本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文学性和概括性。作为考点的文体基本特征大多指个体的阅读文本所体现出的特征。它具有个体阅读文本的独有个性,也同时具有传记文本的共性。同样,分析主要表现手法考查的是个体传记阅读文本在表现手法运用上的特点、效果等。,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内容索引,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

2、这个题目作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3、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选自邹金灿钱穆:凤

4、鸣高岗,有删改),1.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叙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答案,内容上:开篇写钱伟长的故事,以钱伟长的古文功底深厚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从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之深。结构上:引出传主钱穆,和下文的正面描写相呼应,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丰富传主形象。艺术效果上:钱伟长的故事也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吸引读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程千帆评传莫砺锋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时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

5、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

6、、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1954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

7、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1957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以后,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8、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中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企及的。,1978年8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20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

9、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程先生是一个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如此,当程

10、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爱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选自学术界,有删改),2.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选材上,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及学术研究方法。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对相关内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并取得成就的

11、过程,条理清晰。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从整体分析文本写法或特点和局部分析句段作用两个角度考查。1.整体分析文本写法或特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它有两种结构,一是“线式”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传主的成长经历来写。这是大多数传记的结构。另一种是“横式”结构,即按照传主的几个不同侧面来写。(2)选材组材特点。看文本都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何特点;再看文本是以什么为中心,或者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详写了哪些材料,略写了哪些材料。,精要点拨,(3)叙述人称。如自传用第一人称,他传用第三人称等。(4)写人手法。如对比、衬托、引用等手法。(5

12、)语言特色。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简洁与繁复等。2.答好局部分析句段作用,仍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1)内容上:写了什么具体内容,突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如果写的是次要对象,侧面烘托主要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主旨。,(2)结构上:开端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先声夺人,吸引读者,与下文照应,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中间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呼应前文;结尾点题,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等。不过,还要注意扣住文体特征答题。如传记的内容作用一般指向表现传主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使用术语不可与答小说、散文句段作用题混用,如为下文某

13、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这种小说类术语不能用在这里。, 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一、分析文本主要表现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叶嘉莹: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高毅哲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从启蒙到“能自建树”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

14、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

15、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弱德之美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

16、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

17、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

18、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19、。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选自中国教

20、育报,有删改),1.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讲课非常生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

21、后题目。我与父亲汤用彤汤一介白岩松问我:“你和你父亲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我说:“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写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听胡世华先生说,九一八后,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我父亲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虽然我对学术研究也有兴趣,也写了一两本书,但功力比我父亲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亲更加关注现实。”,我自知在学术文化上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父亲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学校,小学时,学习平平,没有什么大抱负。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强。到大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有些课程也只是考个及

22、格,有的课程没有能坚持学下去。但有些课我学得比较好,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等。从上述选课情况看,我是比较重视西方哲学学习的,但这比起父亲在美国学习的四五年是相差很远的。我从哈佛大学拿到一份父亲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绩单,现列于下:,1919至1920年,用彤先生选修了“比较文学”和七门“哲学”课;1920至1921年,选修了三门“印度哲学”、五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课程;1921至1922年,选修了五门“印度哲学”、一门“宗教史”、一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成绩单上还写明: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父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

23、从事他的学术研究的。回国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时期。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其书数易其稿,才得以成为权威性之著作,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父亲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统的书有四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他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体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本来有野心想写一部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亲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样为人重视,但是我仅仅在北大教了两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写出了那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前后也不过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那么复杂的问题呢!

24、,不过,我也许比父亲更加关注当前的现实社会。父亲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为学术而学术”使得他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1983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是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途问题”。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在哈佛主讲“儒家思想”,着力要证明中国的“内圣之学”可孕育出“科学与民主”,以此来和西方哲学接轨。对此我写了一篇发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刘述先教授对我的发言有这

25、样的评论:,会议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汤一介认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1984年夏,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同仁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宗旨的“中国文化书院”,我被他们推为院长,这样我就非得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了。自此以后,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了变化,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就这点说,我和我父亲对学术文化所关注的方向有很大

26、不同。(摘编自我们三代人,有删节),2.文中画线部分是引用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作用?,答案,增加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完整;引用成绩单突出了汤用彤求学的刻苦、勤奋、广博、丰富,并印证了“我”的大学学习与父亲相差很远的观点;引用评论突出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现实获得的广泛认可,也突出了汤一介在儒学研究上的三个“合一”观点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1)细节描写(也适用其他实用类文体)。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有:让主要人物、事物形象等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

27、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这一点特别适合传记和人物新闻。,精要点拨,让形象真实可信。要把形象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们愿意接受大人物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传记如此,新闻也如此。对于科普文中的说明对象,细节处的说明也是如此。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新闻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描写正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科普文,大众知道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想在细节处加以了解,细节处的生动说明还能激发读者的

28、阅读兴趣。,(2)传主之外的人物的对比映衬手法。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对比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3)引用手法。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答传记表现手法题有三个步骤:指(指出手法)析(分析手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重点是“点”。在点明其作用、效果时,既要结合这种手法的一般作用,更要突出它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效果。,二、分析文本语言特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

29、,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先生蔼然颔首。,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

30、们的诗人,去了。(节选自林庚:布衣情怀),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使用精当,化视觉形象为触觉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衬托出了林庚先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三抓手”:(1)从语意和句式入手。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特殊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2)从修辞角度体会。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3)从语言风格上揣摩。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其效果和特色。,精要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