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 济改革以来中印对外贸易比较*龚松柏(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摘 要 】 经济改革以来,中印两国在外贸体制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总的来看,两国都是在不断地走向自由化,都采取了放松对进口的限制以及鼓励出口的政策 。但是,相对而言,印度的国内市场的保护明显大于中国,但中国鼓励出口的政策更加有力 。当前,中国外贸总体水平远高于印度,但在外贸结构上各有千秋 。从前景来看,中国的规模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大的优势,但印度未来外贸在增长速度上有望赶上中国 。【关 键 词 】 中国;印度;对外贸易【中图分类号 】F752; F75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1004- 2768( 2010) 04- 0189- 03【收稿日期 】2009- 06- 19*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1”青年教师项目 “金融危机对中印经济影响比较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龚松柏( 1973-),男,湖南新化人,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自 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就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而在中国的这场改革开启 13 年之后, 1991 年世界的另一发展中大国 印度也在拉奥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全面的经济改革 。两个发展中大国先后开启的全面经济改革使两国经济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样
3、也使两国的外贸领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本文试从中印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以及当前两国外贸的水平等方面对两国改革以来的对外贸易进行全面的比较,并以此来分析两国对外贸易的前景 。一 、中印外贸体制改革比较在实行全面的经济改革以前,中印两国在对外经济关系领域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对于外贸特别是进口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其中中国在外贸上实行的是国有外贸公司集中经营的统制外贸政策,印度虽然允许私营外贸公司经营外贸,但为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对于进口也采取了许可证管理,严格限制非必须品的进口 。在全面的经济改革之后,两国在外贸管理体制上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 。(一)中国的主要改革措施1.下放外贸权 。在改革开放
4、之后,中国政府首先改革了原来那种只能由 12 家国家级外贸公司经营外贸的统制外贸政策,向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下放了大量的外贸经营自主权 。包括让地方政府拥有外贸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权 、对设立外贸企业的审批权等等 。同时规定,除了少数大宗的 、有关国计民生和战略意义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的出口商品必须由外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总公司经营外,其余商品可由地方各外贸企业自主经营 。后来又先后授予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生产企业的自营外贸权 。另外,为了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还实行了一些特定的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如对用于加工贸易活动的进口品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同时除少数敏感品外,取消加工贸易
5、进口的许可证 、配额等限制 。2.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并不断降低关税保护水平,促进贸易的自由化 。在改革初期,由于外汇的紧张,还是采取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对于进口商品,除了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 、成套的大型设备和技术引进项目外,对于一般的消费品,还是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这种限制政策既有关税壁垒,也有非关税壁垒 。在20 世纪 80 年代非关税壁垒还是非常重要的形式,这些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进口配额 、许可证 、进口替代名录以及质量与安全标准等等,其中进口配额和许可证是当时采用的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 。80 年末许可证商品达到 53 种,占所有进口商品的比重高达 46%,但进入 90 年代
6、后,这些非关税壁垒逐步减少,到 90 年代末,只剩下4%的进口商品受许可证限制,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则逐步取消了所有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 。在逐步减少和生产力研究 No.4.2010借 鉴 与 启 示生产力研究骳髏髝资 料来源:中国数据: 2008 中国统计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http: / GovernmentofIndia: EconomicSurvey2007- 2008,http: /indiabudget.nic.in取消这些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关税壁垒也逐渐降低 。80 年代初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曾高达 56%,当前已经降到10%以下,达到 WTO 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当的
7、水平 。3.制定各项鼓励出口的政策 。在改革开放以前,奖出限入就是基本的外贸政策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在逐渐放松对进口的限制的同时,也采取了大量鼓励出口的政策 。这主要包括出口补贴 、出口退税等等 。印度对外贸的控制改革前就没有中国那么严格,而且在全面经济改革以前的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改革 。如 80 年代初就改变了以往 “只有本国没有或国内不能生产的工业品才能进口 ”的原则,提出只要有利于技术更新和出口,无论是原料 、中间产品还是资本品都可以进口 。80 年代中期,为了扶持计算机产业,又免除了计算机和电子工业设备的进口税,同时,其他的资本品 、机器设备的进口税也大大降低 。
8、90 年代开始全面经济改革以后,外贸体制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 。(二)印度的主要改革措施1.大量减少非关税壁垒,同时逐步降低关税壁垒,放松对进口的限制,推动贸易的自由化 。印度改革前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许可证和配额控制,拉奥政府实行经济改革之后,首先全面取消了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许可证,这些商品均改为关税控制,但是,对于一般消费品仍实行许可证控制 。同时关税率也逐步下降 。1990 年 1991年印度的最高关税率达到 355%,加权平均关税率为 87%, 1995 年 1996 年最高关税下降到了 55%。后来的瓦杰帕伊和曼 辛格政府进一步实行这方面的改革, 1998 年瓦杰帕伊政府把 340
9、 种商品从限制进口名单转移到进口许可证名单, 2001 年 4 月 1 日起,又取消了所有商品的进口配额限制,对进口实行关税化管理, 2001 年 3 月还取消了 10%的关税附加税,降低水泥等与基础设施有关的产品进口税,并表示 3 年内把最高基本关税降为20%。2005 年 4 月 1 日起,曼 辛格政府宣布对信息技术协议中 217 项 IT产品进口免征关税 。并进一步降低整体关税水平, 2005 年印度算术平均关税已经下降到 15%。2.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和扩大出口 。印度对出口的促进措施主要有四项:第一,废除原来对出口的限制,到 1994 年拉奥政府就废除了原来的出口许可证 、出口定
10、额以及最低出口价格等对出口的限制,代之以统一的没有歧视的出口刺激 。第二,改革出口补贴政策,废除对那些容易造成拖延和腐败的商品的出口补贴,而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出口给予更多的补贴鼓励 。第三,适当改革汇率政策,使其更加有利于出口 。1991 年为了促进出口曾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卢比贬值, 1992 年实行双重汇率制度, 1993 年卢比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并使卢比根据外汇市场上的供需条件而决定汇率 。第四,鼓励出口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看,中印两国在外贸政策上都是不断地走向自由化,都采取了放松对进口的限制以及鼓励出口的政策 。但是,相对而言,印度的国内市场的保护明显大于中国,但
11、中国鼓励出口的政策更加有力 。印度对于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控制一直比较严格,进口一般消费品曾长期受许可证控制,而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许可证控制的商品已经非常少 。90 年代以来,印度的进口关税也一直高于中国,另外印度为保护民族企业而对进口商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远远多于中国,据统计,从 1995 年 2007 年 6 月,印度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次数高达 474,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盟,而中国则仅为 138 次 。但在促进出口方面,尽管两国采取的是类似的政策,但由于中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和大量的沿海开放城市,这些地方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面向出口的企业,所以鼓励出口政策
12、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二 、中印外贸的水平比较从两国的外贸水平来看,总的来说中国明显高于印度,无论是从进出口的量上看还是从增长的速度来看,中国都明显高于印度 。从表 1 来看,经济改革以来,中印在对外贸易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对而言,中国成就更为显著 。当前,从规模上讲,中印外贸规模已经不在一个档次,中国外贸总额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2007 年已经排在世界第三位,而印度还没有进入前 20 名 。另外,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除了 1993 年之外,中国外贸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印度却每年都存在逆表 1 中印外贸主要指标比较骳髐髒差 ,这也说明中国的出口政策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当然,中
13、印外贸的差距,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更具外向性,在融入全球化进程方面中国比印度走得更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远高于印度所致 。不过从贸易的方式和结构上看,则两者各有优劣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印度要优于中国 。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而并非一般的商品贸易 。从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加工贸易就超过了贸易总额的 50%,当前更高达 60%以上,而加工贸易出口的 60%以上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 。有研究认为,如果把受三资企业委托加工的企业的出口也包括在内,则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份额高达 70%以上 。也就是说,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资企业而非本土企业 。而印度的贸易方式主
14、要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本土企业是印度的贸易主体 。从这点来看,印度的贸易方式优于中国 。而从贸易的结构来看,则又有不同 。首先,印度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比重明显高于中国 。2004 年,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商品贸易占 90.5%,服务贸易不到 10%,进口贸易中,商品贸易占 88.6%,服务贸易占 11.4%。同期印度的服务贸易占总出口的份额达到 34.4%,在进口贸易中的份额达到 30%。这方面印度的结构明显好于中国 。但是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则中国又优于印度,当前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 90%左右,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只占 10%左右 。但印度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只
15、在 70%左右, 2005 年 2007 年印度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分别为 72.0%、68.6%和 69.4%。三 、中印外贸的前景比较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外贸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印度保持明显的优势 。这是因为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印度,而中国经济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印度 。一般情况下,工业比重高的国家外贸潜力更大,所以,从规模上看,印度很难在短时间内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但是,由于近年来两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中国政府开始强调产业结构升级,其中特别强调制造业升级,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局面可能会有所改变,考虑到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上的优势明显不如劳动密集型产品,在
16、今后一段时间内出口的增速可能会有所减缓,而同时,印度却在近几年明显重视了制造业的发展,这极有可能促进印度外贸的发展 。所以,印度外贸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会在近期内赶上或超过中国 。当然,两国的外贸特别是出口虽然近几年增长很快,但实际上都面临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两国的优势出口产业部门实际上都明显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中国的某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重过大的优势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担忧 。使中国在国际上所遇到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调查日益增多 。如前几年在 WTO 规定纺织品配额取消的情况下又遭到美国 、欧盟等的配额限制,中国所遇到的反倾销更是世界上最多的 。而印度由于 20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长
17、期依赖软件的出口, 2006 年 2007 年度印度软件出口占服务出口的 42.9%,这也使印度的出口过份地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国际经济形势出现衰退时,印度的出口也将遇到很大的打击 。现在印度的软件出口增长已经过了黄金期,年增长 50%的情况估计很难再出现,这也必将对印度的出口甚至整个印度的经济发展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其次,两国的出口目标市场都过于集中, 2004 年中国出口目标市场的前5 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 73.3%,印度出口目标市场的前 5 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达 58.4%,这可能造成中印两国过多地依赖少数市场 。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欧市场严重萎缩,中印两国的出口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两国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这不能不说是由于两国出口市场过份集中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冬云 .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商晤 .印度关税知多少 J.进出口经理人, 2006,( 1) .3姚丽芳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J.统计研究, 2001,( 9) .(责任编辑: X 校对: L)骳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