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本次调查以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例,采用网络调查问卷(见附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 80 份,收回 69份,有效回收率 86%,调查数据真实有效。现就调查结果作如下报告:首先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情况的现状作如下分析分析:一、学生热情饱满 接触机会不足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从心底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结晶的崇敬。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之
2、市场经济下的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之接触文化的良好途径越来越少,且许多大学生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矛盾。通过对国画,书法,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掌握程度的调查,18%学生有所掌握,51%学生学过皮毛,29%的一点不懂。因此我们看出,大部分学生确实有去接触传统艺术,但精通者却少之又少,笔者询问过一部分同学,都承认文化艺术的重要,但也表示实在无过多精力和良好途径去更持久深入的学习。因此,热爱精神饱满,但接触机会不足,是传统文化无法广泛传承的重要原因。二、宣传力度不足我们立足于大学现状,调查了大学生平时所读的书籍类型,知道他们在专业之余,大部分还是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经典作品。虽然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
3、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然而,我们学校对传统文化开设的课程却很少,这无疑让许多爱好传统文化的学生大失所望。调查同时显示,课外阅读、媒体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在如今学业负担十分沉重的今天,大家仍不忘留时间于传统文化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针对以上调查得出的结论,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可程度及接受现状的情况,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建议:一、 学校重视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无论文科或是理科、文科,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课的设置,也可在大学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组织各种讲座和竞赛,并根据需要建立相
4、应的文学协会或组织,学校若完全采取自愿的原则,那么许多学生将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一旦向他们敞开教育的大门,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定能让他们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没有兴趣到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中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们不仅能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心。二、着重加强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通过现场的感受,图片、实物的展示等多种手段让他们先受到一种艺术的感染,使之成为艺术的感受者,继而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解剖,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民族文化艺术的种种特点,直至最后引导他们探寻蕴含
5、在艺术之中的民族文化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整个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感知认知领悟的审美过程。这种接受艺术的审美方式,正是高校艺术教育有别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 通过多种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直接与间接)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接受民族艺术,热爱民族艺术,最终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使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美质的熏陶。三、政府要加强管理,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政府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对国家主流文化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
6、有效控制 “西化” 、 “韩化”的泛滥,防止国粹变味和中国文化走样,在宣传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宣传国外优秀文化和新兴事物,有必要的话可以对各种媒体建立奖惩机制。资本的力量(权利)与现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形成一个十分庞大和有力的领域,因此,要借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小结: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人们的心态也日益喧嚣和浮躁,同时,面对着外国的文化攻势政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真心希望,国家,社会乃至小到每一个人,都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我国发展与壮大的重要作用。从而及时采取相应地措施,积极开拓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增进全体社会成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促进社会发展,让中国因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