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句式课件,考 点 分 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 。 题型:翻译题,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
2、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
3、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要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文言文翻译的原则,“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A.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B.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留,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出京担任湖广右参议。,总结一: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4、1、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2、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3、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4、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删:,夫战,勇气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夫,打仗,是靠勇气的。,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韩文竭尽全力阻止他,用剩下费用换得万石粮食,以备振济百姓。,换:,十年春,齐 师 伐 我。,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 之。,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愚,悉,咨,妻子,绝境,
5、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或词的结构古今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韩文主持国家大事二年,极力遏制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人,权贵宠臣十分怨恨他。,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在省略句中,补出省略的成分:,竖子,不足与 谋。,今以钟磬置 水中。,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主语),( 你),(鼓),(鼓),(之),(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6、)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考试时,遇到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可意译为“鄙人”或“您的仆人”),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译:太史公、像牛马一般的仆役,司马迁拜了又拜说:,甚矣,汝
7、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何陋之有?,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还自扬州。伤仲永,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自扬州还。,我从扬州回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夫晋,何厌之有?,译:有什么满足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甚矣,汝之不惠!”,译:你的不聪明,太严重了!(你太愚笨了!),(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译:月亮
8、从东山上升起,在 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小 结,这个“猜”不能随便使用。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猜”。,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字顺调补猜,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 举 进士,除 工科 给事中,出 为 湖广 右参议。,中贵 督 太和山,干 没 公费。文 力遏 之,以其羡 易粟 万石,备 振 贷。,九溪 土酋 与 邻境 争地 相攻,文 往 谕,皆 服。弘治十六年 拜 南京 兵部尚书。,岁 侵,米价 翔踊。文 请 预发 军饷 三月,户部 难之。文 曰:“救荒 如 救焚,有罪,吾自 当之。”,乃 发廪 十六万石,米价 为 平。明年 召 拜 户部尚书。,课 前
9、 小 练,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亚父者,范增也。2、沛公军霸上。3、沛公安在?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判断句:,1、用“者”、“也” 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4、刘备天下枭雄。,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例: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此亡秦之续耳。,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0、。 2、问今是何世。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代词,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下面句子:,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 动 句,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注意下面句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重为乡党所笑。,wi,被 动 句,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
11、动作的主动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信而见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翻译下面句子:,被 动 句,“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 2、望见谅。 3、请勿见笑。,翻译下列句子:,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予犹记周公之被逮,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戍卒叫,函谷举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城陷而虏,4、用介词“被”表被动,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被 动 句,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马烧溺死者甚
12、众。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龙逢斩,比干剖。,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小 结,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1、(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A,A,3、( )
13、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4、翻译下面的句子。,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中心词“主状 谓 (定)中心词“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4、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何操”,“操何”,“安在”,“在安”,“何为”,“为何”,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小 试 身 手,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15、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不自信”,“不信自”,“未之有”,“未有之”,“不余欺”,“不欺余”,“未之闻”,“未闻之”,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小 试 身 手,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C,宾语前置句,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下列句
16、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1、( )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1、何以战?,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何以”,“以何”,“谁与”,“与谁”,2、微斯人,吾谁与归?,“东向”,“向东”,宾语前置句小结,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7、,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小 试 身 手,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1、(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C,(06年广东卷) 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A,(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答案: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未有的过的事。,小 试 身 手,小 试 身 手,找出宾语前置句并翻译:太祖少机
18、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注:选自韩非子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师旷侍坐于前师旷(名乐师)陪坐在前面。琴坏于壁琴在壁
19、上撞坏。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言侧于侧言。是非君人者这不是统治者。除之除掉他。,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
20、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筋骨。,定语后置,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也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廉)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马之千里者(廉) 能日行千里的马,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缙绅而
21、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用“之”使定语后置。,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石之铿然有声者,
22、所在皆是也。,用“之者”的后置。,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中心词+数量词,5、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用“者”,定语后置小结,1、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一 试身 手,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D,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翻译下列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具告以事。
2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 试身 手,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
24、做法叫做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倒装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定语),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豫州今欲何至?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6、会于西河外渑池。,宾语前置,宾前,宾前,定后,宾前,状后,7、未之尝闻。,8、以为莫己若也。,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0、何以自托于赵。,宾前,宾前,状语后置,宾前,+ 介词结构后置,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被动句:被兵势所逼,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判断句:不是
25、心里臣服,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译文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
26、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翻译红色的句子,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
27、,公乃入。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对话省略,2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 杨子之邻人亡羊,即率其党(家人)( ),又请杨子之竖(童仆)追之。,3省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 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斗厄酒。 竖子不足与( )谋。,4省介词 今以钟磬置( )水中。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是儿少( )秦武阳二岁。(童区寄传),五、疑问句: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
28、盍曷、胡、安、孰、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楚王叱曰“胡不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且焉置土石?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言文固定句式,固定结构,所谓固定结构,即指古汉语中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组合。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
29、五种。它们往往有相对固定的译法。,一、表示疑问的句式,1、“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译: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译:(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译: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此类结构中间可插入宾语“之”或各种短语,具体说出所疑。,如太行、王
30、屋何?,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译: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1)、“如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2)、奈何。译成“把怎么办”,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3)、若何。可译为“对怎么办?”。,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已)诱敌深入了,对他们怎么办?若楚惠何?(城濮之战) 译: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3、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4、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31、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译: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1)其它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B、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C、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二、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1、何以为、何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何”为疑问代词,“为”是语气词,表反问语气。,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崤之战)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译: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
32、,为什么要攻打它呢?,译: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何以贷为?(高考题)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为什么还要钱财呢?,译: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注意:上述句式中的“何”换成“奚”,意思是一样的。,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译:为什么要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呢?,2、“庸乎”,译为“哪管吗”、“难道吗”,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3、“岂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
33、安书,译: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译: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译: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
34、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5.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独不怜公子姊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译: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译: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6.“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这也是用以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不过语气较为委婉,中间有一种揣摩的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不也吗?”“不会吧?“,译: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5、?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译: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7.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译: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8.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译:宋国有什么罪呢?,译:勾践回答说:“如果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36、9.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译: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译:少卿您看我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呢?,10.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译: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11.“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译:您不是三闾大夫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2.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
37、么呢“、“哪里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译: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译: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13.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译文: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14.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译: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A、何哉(也)?(怎么能呢?)B、安哉(乎)?(哪里呢?)C、如之何?(怎么能呢?)D、顾哉?(难道吗?)
38、,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何可胜道也哉?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其它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三、表示选择问的固定结构,这是在比较的前提下表选择问的句式。原为“与孰”的格式。,吾与徐公孰美?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 “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
39、,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其它表示选择的固定格式:,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A、与其孰若?(与其,哪如?)B、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四、表示感叹的固定结构,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译: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一何”、“
40、壹何” 译为“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译: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其它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鸣呼,亦盛矣哉!,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C、惟耳!(只是罢了!)D、亦哉!(也真是啊!),五、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1.“得无
41、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译: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求,无乃尔是过欤?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译: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其它表揣度的固定结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如:若辈得无若贫乎?如:其可怪也欤?,A、庶几欤?(或许吧?)B、得无乎(耶)?(该不是吗?)(兼表反问)C、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六、其他固定句式,1、无以、无
42、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译:由于家境清贫,没法买书来读,译: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2、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译: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译: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之处吗?,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
43、希冀。陈情表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如有所语。(核舟记),译: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译:(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笔端。,5、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
44、的。,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译:我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别的强盗进来和防备发生意外变故。,译: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6.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译:(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译: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
45、任,远出做官。,7.以故(是):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译: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译:这些都是山水中的奇景,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辱了它们。,8.有者。译为“有个人”,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华阴县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长期考不取。,关键实词:童子 (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售 (引申为“考取”),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
46、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译: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译:既然如此,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10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译: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11.可
47、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译: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12.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译: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译: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 译: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