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2733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2.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堂四面清,考情一点明,考点三部曲,专题全练通,一、高考命题常见设误八大类型 2013年高考选择性题目的考点依然会在两个层级中选择三个考点考查,考题选项重点将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错误“干扰项”:,特别提示:1.对于本专题而言,高考涉及的考点较多,但是通过历年高考试题的题目、答案分析和学生做题实际情况来看,都可以归结于对学生的阅读筛选对比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考生需要把各个选项代入原文仔细阅读,进行反复比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在这里我们结合多年命 题经验和教学经验,为考生提供一种简洁实用的方法 妙解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性题目之“四步解题法”。这个 方法可以不必让学生

2、研究枯燥无味的各种考题类型,快速突破论述类文章阅读。,二、高效解题技法例析,2.下面文中标注“T-”代表前面的文中语句与后面题目的某一选项有密切联系。我们在文中作出标注,就是为了强化考生在文中捕捉有效信息的意识。,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B,典例二(2011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

3、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T2A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T1B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T1A,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答案 A,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 . .,答案 B,3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 .,答案 C,一、(2011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

4、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

5、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

6、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

7、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

8、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午 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 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 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 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解析:A项,原文是说“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而该选项却表述成“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与原文不符。,答案:A,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 商

9、、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 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 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 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解析: A、B、D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而C项在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而不是C项中所说的“

10、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答案:C,.,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解析:A、B、

11、D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而C选项的分析缺乏逻辑。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之间并无本质联系。,答案:C,二、(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

12、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

13、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

14、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

15、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4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解析: A项,可根据第一段内容,尤其是首句及“一是说”和“二是说”理解;B项,据第二段“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及其上文可知,是第一种想象空间“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

16、”的想象空间给读者的感受,选项扩大了概念范围;C项,可根据第三段“想象空间不是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等句理解;D项,可根据第三段“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等句理解。答案:B,5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自幼目盲的人创作优秀绘画作品受到限 制的例子,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 空间是不同的。B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能构筑不同的 想象空间,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就是通过两种 想象形式构筑的。,C第三段用对比的方式分析现实空间和想象 空间的根本差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 者则是创造者自由构造的。D文章用先分后总的方式阐述了想

17、象空间的 基础、想象的两种形式、现实空间和想象 空间的差别等三个问题。,解析: A项,“说明艺术家开拓出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同的”错误,举自幼目盲的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B项,原文中说的是“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并不是“通过两种想象形式构筑的”。D项,文章的结构方式不是先分后总,而是并列式。答案:C,6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 象力强、创作水平高。B类似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与现实关系密切,让人 产生如梦如幻的感觉。C梦幻空间以想象空间为依据,它们都与现实空间存 在着不

18、可分割的联系。D想象空间能够超越人们感到不自由的现实空间,能 让人在其中感到自由。,解析: A项,无中生有,“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差别越大,越能说明艺术家想象力强、创作水平高”于文无据。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介绍了两种想象空间,其中第二种“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才“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C项,概念不清,“梦幻空间”隶属于“想象空间”。答案:D,选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不能明了文本所阐述的问题,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实际上已经耽误时间。所以不能再按常规方式去阅读。在考场中,需要注意:是否有标题,有标题

19、的话,先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1)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 的关系如何?(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以下的关键词句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

20、多个数据)及其概语 (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 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 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 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 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 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特别提示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1)

2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的信息做好标记;(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1查找角度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

22、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命题者常将 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以偏赅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

23、圈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导致主客观不符。 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肯定与否定。命题者

24、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

25、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特别提示这类文体在选择题的设置上有以下特点: (1)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2)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

26、,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做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设题情形有三种: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2查找方法(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

27、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 借助“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读文

28、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采用“选项切片”法处理。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最后,再看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特别提示 在“比”

29、的过程中,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赅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需要仔细辨别其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一、(2012郑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太极与中华文化周来祥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和”就像中华文化的“基因”,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举一个最显著

30、的例子,那就是太极图,我曾称其为“中华和谐美第一图”。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 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和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乎规律的“真”与合乎目的的“善”。“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相对的,“善”是应然的、有意的、不自由的,超越“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有意”“应然”,才能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诗经文王讲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最早的讲到了这种境界。“不识不知”,并不是蒙昩无文,而是指一种超越“必然”、超越“应然”,而又暗合规律的、目的的审美自由的状态。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

31、所欲,不逾矩”,也是这种境界。“从心所欲”就是超越“有意”“应然”的无目的;所谓不逾矩,就是符合着“真”的规律和道德的“善”。孔子在这里把人生与审美结合起来,把人生境界提升到审美自由的境界。,庄子讲的“忘我”“无物”的“逍遥游”的境界,当然更是一种审美自由的境界。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西方自古希腊美学开始,就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柏拉图认为达到最高真理的“理式”就达到了最高的美。黑格尔是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和集中代表者,他把美归于“理念的感性显现”,使其处于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他认为只有经过宗教,

32、到哲学以“无限”的“理性”形式,把握无限的理,性内容时,才达到最高真理,真是远远地高于美的。可以说西方的美学,以真为美,追求最高的真理,是美的最高理想,这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是大异其趣的。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可以称之为“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光明日报2011年2月28日,有删改),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内涵是“和”,它渗透于中华 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B中华文化

33、博大精深,它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 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C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在被作者 称为“中华和谐美第一图”的“太极图” 中有充分的体现。D中华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它 有着各种各样的具体体现形态。,解析: B项,偷换概念,第一自然段,原文为“和”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答案:B,2下列对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A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和庄子讲的 “忘我”“无物”的“逍遥游”都达到了审美自由 的境界。B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 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C西方美学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而

34、且强调 宗教是达到美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D中华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和 “善”,西方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 “真”。,解析: D项,范围不清,中华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合乎规律的“真”与合乎目的的“善”。答案:D,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极图”中的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 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这 是根据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和谐之 美”而创造的。B中华美学认为,只要超越了“有限”“相对” 和“必然”,又超越了“有意”“应然”, 就可以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C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庄子由于都对“太极图” 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才能达到审 美自由的境

35、界。D中华美学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 理想,“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它 在时间上、空间上渗透于中华文化之中。,解析: A项,范围不清,“这是根据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和谐之美而创造的”有误,“太极图”只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B项,混淆时态,“只要”“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超越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有意应然,才能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C项,无中生有。答案:D,二、(2011沈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胡发贵 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概要说来,

36、其主旨有这样几项。 其一,富民为“政之急”。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史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也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

37、活,因为孔子肯定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其二,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首先,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38、其次,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惟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其三,富民是政府的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舜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则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故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

39、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因此,对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儒家痛斥之“率兽食,人”,根本不配“为民父母”。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选自2011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4下列有关“儒家民生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关注民生,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 “富民”倾向。B儒家认为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民生是最 紧迫的事情。,C儒家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 稳定是

40、富民的基础。D在儒家看来,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 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解析:C项,主客倒置,儒家认为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答案:C,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民生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所以 他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B“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说明现 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人们的意识。,.,C“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明民心的向 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D儒家以“为民父母”为喻,意在表明统治 者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解析: B项,张冠李戴,原文: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这句话是说恒

41、心与社会的关系。答案:B,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儒家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讨论。B孔子肯定温饱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所以强调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让人民吃饱穿暖。,C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 要性,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D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 统治者根本不配“为民父母”,被儒家痛 斥为“率兽食人”。,解析: B项,范围不清,原文“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所以孔子肯定比温饱更

42、好的富裕生活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答案:B,三、(2012开封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倡导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现代社会,很多人面对诱惑,渐渐变得浮躁起来;孩子们因沉重的学业负担,往往无暇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网络文化盛行,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疏远了经典阅读,而处于“浅阅读”状态中有人因此惊叹:传统阅读的逻辑性遭到了破坏。,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名著,既可以拓宽视野,增加文化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一切应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急功

43、近利的。现在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似乎只在读教科书,许多老师也似乎只在读辅导书。以这样的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能读出快乐来吗?因此,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比2009年的27.8%提高了8.7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9年的48.7%降低了14个百分点。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其实,网络可以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就看怎么使用。引导青少年读书,不能排斥网络,关键要看网络阅读在读什么。网络阅读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相容。,网络的特点与优势,

44、就是方便、快捷、海量、高效,容易激发阅读者探究与参与的兴趣。而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才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也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以,名著本身,也可以有多种读法,包括网络阅读。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积极组织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资源上网,鼓励大家多读优秀的东西方文化经典书籍,也就是多读名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45、。读书是追求人生的完善,如果把读书功利化,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之所以喜欢网络阅读,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英国散文家理查斯蒂尔爵士说过:“阅读之于心灵,犹如运动之于身体一样重要。”阅读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管是书本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名著阅读可以形式多样,但本质上来说,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一本书好不好,值不值得阅读,如何阅读,诸如粗读还是细读,深读还是浅读,只有亲自“下水”读了,才能作出判断,才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善于阅读的心灵。,7下列有关“网络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46、是()A网络阅读盛行,使年轻人远离了经典阅读而处于 “浅阅读”状态,所以有人认为,网络阅读破坏了 传统阅读的逻辑性。B网络阅读既是人们吸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与经典阅读并非水火不容。,C凭借网络优势,网络阅读容易激发阅读者 探究、参与的兴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这一观点。D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是因为网络阅读大 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 下进行的。,解析: A项,偷换概念,“网络阅读盛行”,原文为“网络文化盛行”,内涵有异;“网络文化盛行”是因,“网络阅读”是果;“使年轻人”与原文“使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表述不同。B项,混淆时态,原文“网络是的工具”并

47、非“网络阅读是工具”,“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有别于原文“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D项,混淆范围,“网络阅读大多是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是青少年喜欢网络阅读的“很大一个因素”,并非唯一原因。答案:C,8下列不属于“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 原因的一项是()A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网络阅 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图书阅读率大幅降低。B工具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学生 通过网络健康阅读,将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C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从内心深处对 阅读产生主动要求,才会把阅读当做享受。D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阅读 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解析:D项,因果混乱,谈现代社会对人才、对阅读的要求,是人们要阅读的原因,不是“提倡全民阅读不必排斥网络阅读”的原因。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