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活于东汉初期,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 出身于平民家庭,祖上有“任侠”传统 8岁进书馆,20岁左右被举荐到太学学习,“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壮年时代曾做过地方官,但很快罢官归乡 主要从事教学和著述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代表作:论衡,“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一、论身心统一 二、论小儿禀性 三、论优生 四、论在活动中学习,一、论身心统一,身心关系是幼儿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研究幼儿教育的出发点,王充根据万
2、物皆生于气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天地和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提出“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训之义,天道无为,听恣其性”。 指出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可以受教育,这也是人与万物的区别,也是王充身心统一论的基本主张。,二、论小儿禀性,1、善恶论 “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 “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教化成性” 强调教育和防范在形成儿童善性中的作用,也是王充论小儿禀性思想的主流,“教威德,变易性” “逢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 孟母三迁 强调环境对儿童品行形成的作用,特别提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将对其长大后的道德品质和行
3、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强调,教育和环境决定善恶,三、论优生,王充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子女是夫妇和气所生,而子女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泊所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命定。 多生则气薄,少生则气渥,四、论在活动中学习,王充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是造就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 “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安能有知?” 强调手脑并用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说明活动越广泛,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入,王充在教育思想上,他提倡“学之乃知,不问不知”。并比培根早1500年提出了“知为力”的观点。,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一、注重家庭教育 二、提倡及早施教 三、
4、主张“严而有慈” 四、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一、注重家庭教育,“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父母充分利用儿童对自己的“亲”“信”,对其认真的进行“诲谕”,那远远超过学校、老师及圣哲名言的教育作用。,二、提倡及早施教,教育要及早进行 胎教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谚语:“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三、主张“严而有慈”,把教子和爱子结合起来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重视儿童的语言教育 要教育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要求均爱勿偏,一视同仁,四、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颜之推的教育原则: “与善人居”(农商工贾中的巧匠称为善人) “慎交友” “交益友” 学以利
5、行,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知南康军期间,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拟订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一、注重胎教 二、重视乳母之教 三、善从师,慎择友 四、提倡由浅入深的 启发教育原则,一、注重胎教,朱熹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的问题 “理”与“气” “理”是万物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理”先“气”后 胎儿是“气”和“形”的结合,二、重视乳母之教,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三、善从师,慎择友,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 能力
6、。 在朱熹编写的小学一书中,他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使儿童能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四、提倡由浅入深的启发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由浅入深进行启发诱导 教育任务-启发思考,发现问题,帮 助解决问题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 尤其是对儿童教育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要求“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但是他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明人伦”,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观唯心论者,他的哲学体系可以“致良知”概括,包括: 心即理说, 知行合一, 万物一体论,哲学思想“心学” 心即理:“心”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心外
7、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 良知:即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 “致”: 静处体悟: 事上磨练:,一、“明人论”的儿童教育目的 二、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五、主张陶冶教育 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一、“明人论”的儿童教育目的,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地就是“明人伦” 人论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理论,二、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8、,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上,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教授知识时,要考虑儿童接受能力。,三、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谩谩琢磨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 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
9、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针对儿童年龄 之异、脾性之异、才能之异,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各成其长。,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斥责把儿童当囚犯一样体罚,五、主张陶冶教育,主张应教儿童“歌诗”、“习礼”与“读书”,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诱之歌诗”:“发其志意”;“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 “导之习礼”:“肃其威仪”;“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 “讽之读书”:“开其知觉”;“沉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