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考点总结,考点1:能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考点解读: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要注意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搞清一词多义;辨识通假字;识别词类活用现象。,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课文迁移法(根据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义) 语境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对句判断法(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通假代入法(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推断词义) 成语印证法(借助熟悉的成语推断词义),字形推断法,“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五行类;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兵器类; “马、牛
2、、羊、 犭、鸟、虫”动物类; “讠(言)、辶(辵)、忄(心),彳(行)”行为类; 禾五谷;纟(糸)丝麻;贝金钱;皿器具 宀房舍;阝地名;求毛皮;隹鸟雀;尸身体;女妇人;攴敲击;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罒)眼,课文迁移法,例: 1、03年上海卷:“延默庵诊之”和“苟不得其情”两句中的加点词的含义。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里的“延”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2、06年全国卷:解释“远与恢素善”中的“善”。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 3、06年上海卷:解释“始而相与,久而相信”中的“与”。过秦论“天下之士,和从缔交,相与为一。” 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语境法,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
3、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例:1、04年上海春考卷:解释“为子取饷,子何嫌哉”中的“嫌”,可根据上文“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一句含义确定此处“嫌”是“怀疑”的意思。2、05年黄浦区模拟卷:解释“真,天下之冲”中的“冲”,可根据上文“真为洲,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一句可推断真州是一个交通要地,故可确定“冲”是“交通要地”的意思。,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4、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例:1、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3、91年全国卷:“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对应“贤俊”是指“愚昧而愚笨” 4、05年上海卷:“所忧者气峻而骄”中“峻”对应“骄”义为“傲慢”,语法分析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 状 谓 补语 定 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
5、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例: 1、 04年春考卷:解释“赐粟五万石,爵执圭”中的“爵”。2、 01年上海卷:解释“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 解:“觞”是古代喝酒用的器具,此句中“觞”处于谓语动词位置,所以应解释为“以酒款待”。,通假代入法,例:1 、03年北京春考卷 :翻译“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2、02年上海春考卷:翻译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此题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
6、”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 3、04年湖北卷: “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成语印证法,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例: 1、01年上海卷:解释“而的又为一”中的“的”。 成语有“有的放矢”,由此可知“的”为“箭靶”之义。 2、促织中“帘内掷一纸出
7、,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中“爽”字可由成语“屡试不爽”推断为“差错”之义。,考点2: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虚词,考点解读: 1.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 2.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3.考查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及其常见的曾多次重复考查),4.考查方式:,最常见的是比较,就是选取字形相同的虚词,来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现在也有将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题型多为四选一。,5.考察角度: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即解释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6.所选的例句除材料中而外,基本出自
8、教材。,常见的推断方法,1.语境分析法 2.以熟代生法 3.位置确认法 4.语法功能分析法,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借助上下文的语义来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这也是 推断虚词意义用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例: 1、04年上海卷: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之名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2、 05届长宁区模拟考卷(P52)3、 05届虹口区模拟考卷(P46),一.语境分析法,二.以熟代生法,即将选项中文本中句子里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到选项中的材料中的语句,借此来推断是
9、否相同。 例: 07福建卷: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博鸡者遨于市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为民诬太守者视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 豪民气尽,以额叩地 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 D. 博鸡者因告众曰相如因持璧却立,三.位置判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可以根据其所在位置来推断它的用法。 如: 1.何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2. 乎 用在句末,用作语气助词。 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3)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3.其 在句首一般不是代词就是语气
10、副词。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4.焉 在句末不及物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在形容词后,的样子 (3)在句首一般是疑问词“怎么”或“哪里” 5.也 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6.“之”在主谓之间,起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 7.“见”和“于”组合可表被动。 8.“是”和“之”可作提宾的标志。 9.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例:01年上海卷:比较“不得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将若车轮焉”中的“焉”用法和意义是否一致。,四.语法功能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
11、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例: 05年上海卷: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以谢平昔奖进 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以成其德耳,考点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解读: 考试说明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 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由于高考近几年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
12、考查,所以着重讲后一项。,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活用。,例:基要与训练P144 第4题。解析:“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
13、即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 (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小结: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00年全国卷 (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cun) ,食毕,复随旅进
14、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解析: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
15、理。,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例:04年上海卷:翻译“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解析:此句中“见暴”和“不与”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上文交待了一个老人被少年抢去了刚买的马驹的事情,由此可推断“见暴”是“被欺负”的意思,“不与”中的“与”则应为“给予”的意思,小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二、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
16、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第三步: 理清句式、注意活用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总结规律: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关键词的判断,依据前两个考点中所总结的方法。,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
17、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文言文句子翻译歌,考点4:能分析和综合文言文,考点解读: 所谓“能分析和综合文言文”指的是 能够筛选文言文语段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试题型:主要采用主观题形式,偶尔采用客观的选择题。,答题原则,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以记叙为主的文章首先,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如何评价。其次,是一个是分层。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
18、,到了哪几个地方,做了几件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2、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 例1:03年上海卷(小基要P108)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然后观察,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 。 例2:04年上海卷(小基要P118)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后者。,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
19、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例3:04年春考(小基要P109)用一句话概括渔夫的品行:答案要点:舍生取义解析:应注意事情结果是伍子胥得救,渔夫为保护他而自杀。,二、把握关键语句1、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开头或结尾)2、揭示文章脉络的语句。(具统摄性、过渡性、照应性、总括性作用。)注意:盖、夫、且、且夫等词语。例:91年全国卷(大基
20、要P141)结尾“人之爱人,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揭示文章中心。,三、审清题干要求,把握标准和指向认真审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和指向是准确答题的可靠抓手,能够比较迅速地关注文章重要的信息所在的位置。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不注意题干,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干上 。 例:03年上海卷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注意将题干要求拆分为两个即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和为什么又“不可以为法”。前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后一问(1)后继
21、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四、重视审读注释一般来说,高考文言文段下面都有一些附加的注释(尾注)。这部分注释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能在解题中加以运用。事实上,试卷既然把这些词句注出来了,就肯定是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中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所以考生如果不加以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 例:04年上海卷(小基要P112)91年全国卷(大基要P141),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3、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
22、良。达芬奇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6、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7、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2、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身体健康,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