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科 学 课 例给 学 生 属 于 自 己 的 课 堂 热 胀 冷 缩 第 二 课 时 课 例现在的三年级学生多半养尊处优,在家 长们“ 只要书读好,什么都不用动手”的意愿中,孩子 们失去了很多动手体验生活的机会,失去了很多童趣。上了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后,有几位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很喜 欢科学课,因为课上能让我们自己动手想办 法解决问题。 觉得自己很有本事。 ”这对我触动好深,孩子的好奇心多么需要满足, 动手欲多么需要发泄。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方向设计这堂课和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让学生做科学探究的主人。【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呀
2、?生:(齐)热胀冷缩。师: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呀?生 1:水、牛奶-生 2:很多液体。师:都正确!那什么是水的热胀冷缩呢?(板书: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水受热时体积变大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生:老师,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别的物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呀。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评析: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主动提出要学习的知识正好是新课内容,机会难得,赶 紧抓住顺势导入。师:(出示一只空的烧瓶)老师手上有什么?生齐:一只空瓶。师:空的吗?生:(呆了一下后顿悟)一瓶空气。师:对了,今天的瓶内没有装水,装满了空气。老师想知道空气有没有热胀冷
3、缩的性质,怎么办?生:做实验。师:怎么做?评析:将教师要学生解决某问题改为学生帮老师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意识,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生:象上次一样把瓶放在热水里观察空气有没有膨胀,再放到冷水里浸一会儿观察空气会不会收缩。师:(展示手中的一瓶空气)象他说的这样,能看见空气的变化吗?生:不能。师:得想个办法让我们能看见它在变化是吗?商量一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好。 (小组讨论)师:有办法了吗?生 1:我们组认为可以象上次一样用橡皮膜包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到热水中,观察膜会不会突起来。放到冷水中,观察它会不会变回去。 (生一致点头)生 2:我们组觉得可以在瓶口塞上塞子,插上细管子,
4、让空气象水一样在细管子里跑上跑下就可以了。2生:(补充)上次的水是有颜色的,空气没有颜色看不见。生:(补充)会从管子里逃走。师:两位同学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有没有办法使空气不逃走又能看得见变化呢?(生交头接耳一阵后)生:可以在细管子里装一段有颜色的水,如果空气体积变了有颜色的水就会移动。师:效果肯定很好。如果没有给你们热水,你们有办法给空气加热吗? (学生沉默)师: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看哪个地方比较热又方便做这个实验?生:用我们的手抱住行吗? (不很确定的样子)师:办法不错。这个实验方案这下完美了。生 3:我们组想用没孔的塞子塞住瓶口,把它放在热水中看塞子会不会跳出来。师:这个办法也行。还有别
5、的办法吗? (生沉默)师:材料桌上有一些材料。请同学们根据自已的设计选择材料开始实验。注意:一次实验的结论可靠吗?生:不可靠,要多做几次才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各小组说说你们的发现。生:我们小组发现,用手抱住瓶子时,红水上升很快,松手后会慢慢下降。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生 2:我们还发现瓶子放到热水中时红水上升更快。放到冷水中时红水下降更快。师:哪几个小组有这个发现? (学生举手)师:了不起!老师都没想到呢!从这个现象中你们找到升降快慢与什么有关了吗?具体关系是怎样的呢?生:温度越高上升越快,温度越低下降越快,相反就越慢。(教师板书此规律)生:我们组在瓶口的细管子上套上小气球
6、,把瓶子放到热水中观察。发现一会儿小气球就自动胀大了;拿出以后一会儿小气球又自动缩小了。吹气球不用嘴,简直象变魔术似的。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师:确实挺令人兴奋的。那么这说明什么呢?生: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师:用塞子做的组怎么样?生:老师我们组可能把塞子塞得太紧了,现在都拔不出来了。师:能把过程讲出来听听吗?生:起先,我们把塞子塞住后放到热水中观察,没有现象,于是,将热水倒入瓶中再做,还是没有现象。我们放弃了就把热水倒出来塞上塞子放在了冷水中,结果就拔不出来了。师:同学们能不能帮他们组分析一下为什么拔不出来了吗?(学生沉默一会儿,想举手又不敢的样子。 )师:老师看出来了,有些同学想说又感
7、到没把握,那就在小组内先商量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我们认为,装入热水后又倒掉,瓶里有许多热空气,放入冷水中,热空气遇冷收缩,塞子就被吸进去了。师:大家同意吗?生:(齐声回答)同意!师:同学们做的实验有力证明了生:(齐)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通过多次适时的点拔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在正确的研究方向的指引下,兴味3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在相互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认知体系,提高认识深度。师: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个电线绕的铜环和一个小玻璃球,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生:我发现铜环差一点就能套过玻璃球了。师:老师希
8、望你们把铜环放到烛火上烧热后马上再去套玻璃球,看有什么现象。比一比誰发现的多。注意:手不能碰刚烧过的小铜环。(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生 1:我们用火烤环以后,球能通过铜环了。生 2:时间长了就又通不过了。师:这些现象向我们提示什么了呢?生 3:铜受热膨胀环变大了,所以球能通过;时间一长铜又收缩了,所以球就不能通过了。生 4: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师:对了,象铜这样的固体,还有各种液体和空气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物体,有没有发现它们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学生交头接耳一阵后不敢发言,选择沉默。 )师:打乒乓球的同学举手。 (多数学生
9、举手。 )师:(展示被踩扁的乒乓球)如果不小心把球踩扁了怎么办呢?生:用开水泡就会鼓起来的。生:踩破了就鼓不起来了。师:用这两个扁乒乓球试一下行吗?(生演示,成功地使一个球鼓起,另一个球则没有成功。 )师:什么原因使这个球鼓起的?生:(齐)热胀冷缩。师:谁热胀冷缩?是外壳还是球内的空气?生:球内的空气。师:这个球又为什么不能鼓起来呢?(原先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要发言)生:这个球是破的,破了的话,加热时空气会从破洞里逃走就不能使壳鼓起来。师:这与我们前面把烧瓶泡在热水里一会儿,空气膨胀使套在瓶口的小气球会鼓起来变大的道理一样,对吗? (生齐答“对” )师:冬天,有没有同学把牛奶放在热
10、水里泡热吃过呢?生:有。 (马上有学生要说他的发现了。 )师:你来说说。生 1:热过后,盒子变得胀鼓鼓的。如果把管子插上去的话,牛奶就会从管子里流出来的。 生 2:可能是手捏的。 (马上有同学站起来提出不同看法。 )生 1:没有,我是放在桌上插的。而且我还用冷牛奶试过,用同样的方法做的,但它没流出来。所以我认为是牛奶受热膨胀了。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解释吗?生(齐):同意。师:观察很细致,好习惯要保持啊。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已经做过这个实验,毫无凝问牛奶确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点头。受到鼓励,有了灵感要发言啦。 )学生平时对生活观察不深,生活 现象在头脑中的印象不深刻,所以一时无法想出实例在所难免
11、。通过预设的两个例子逐步唤醒学生的记忆,引起共 鸣。 4生 3:有一次我的塑料笔套拔不出了,我爸爸把套子一端放在热水里泡一会儿就拔出了。我想是套子受热膨胀的原因。生 4:冬天的热水壶的塞子有时塞不住要跳起来,有时又拿不出来,可能与里面空气的热胀冷缩有关吧。生:师:你们观察到的还真不少,分析得也很有道理。看下面几个问题你们能否解决。(师出示问题及相关的图片:)1、这是校园里的水泥路中间为什么有沟把它割成一块块呢?2、这是火车的铁轨为什么要分成一段一段呢?3、教室里贴的地砖为什么不贴紧而要留点逢呢?4、这是温度计,它工作时有什么特殊现象?为什么?5、它们是同一根电线,为什么冬天绷直了而夏天却松松的
12、有点挂下来了呢? (学生很自信地举手。 )师:今天回家拿这些问题考考家里的人,答对了给他们鼓掌;答不上,你们能帮他们解释吗?用什么知识来解释呢?生: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师:很好!同时也请同学们回家继续观察、发现更多的热胀冷缩现象,思考哪些热胀冷缩是有益的我们在利用它们、哪些是有害的我们在防止它们造成危害好吗?生:好!科学知识蕴含在生活的 细微处,有心人能发现。通 过几个例子的分析 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周围随处都有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有心人。师:下课!【总评】: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想作 为策划者的老师 做好了以下几点是成功的关键。1、 悉心呵护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学生的
13、好奇心源于老 师的精心策划。在 这堂课组织 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什么时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切口设在哪里更适合学生学?我们相信不论年龄多大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解决了问题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会对下一个探索过程产生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演好引领和协助的角色,即全国著名语文特级 教师 蔡澄清说过的 “相机教学,适时点拨。 ”以适时的点拨来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 对 某一事物产生好奇,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2、 让学生畅所欲言“水相荡成涟漪;火石相击发灵光。 ”在这堂课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生生交往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3、 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操作本课自始至终穿插着大小不等的学生操作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知 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实践中升华,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4、 鼓励学生想像、创新。爱因斯坦说:“比宇宙更辽阔的是什么?是想像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肯定他们的想像。如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科学想像去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