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改研究的基本方法,许祥云 QQ:1030351889 手机:13803509238 2011年12月10日 全省高校教改研究研讨班,一、研究的两个主要目的二、研究方法分类三、常用研究方法介绍,主要讲三个问题,研究的两个主要目的,基于问题: 发现问题 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基于经验: 发现成功的典型 总结成功的经验 提出推广经验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方法的分类,从事物的“质”与“量”的不同角度进行判断,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研究事物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定性与规律性定量研究:研究事物现象之间量的关系。,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与近视眼的发病率成正比(定性);学生在校学
2、习年限每增加一年,近视眼的发病率就增加 2.5%(定量)。,举例说明(从结论的角度),以是否介入价值判断为前提,分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理论前提,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并要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的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 ,前者拒绝任何价值判断;后者则以一定价值判断为依据。前者解决“实际是什么” 的问题,后者解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前者的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后者的研究结论受价
3、值观影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的比较,关于汽车的发展健康观念:汽车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肺癌发病率进一步上升。因此汽车发展是“不好”的现象;效率观念:汽车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汽车发展是“好”的现象。,举例说明(规范研究结论),关于汽车的发展汽车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肺癌发病率进一步上升。每增加1万辆汽车,人类的肺癌发病率就提高0.1% 。汽车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经济发展。每生产1万辆汽车,效率提高了0.02%,GDP增长了0.1%。,举例说明(实证研究结论),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就是对相关文献进
4、行查阅、分析、整理、归纳,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 分三级文献: 一级文献:指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档案材料等; 二级文献:对一级文献加以整理后形成的系统文献,如书目、索引、文摘等; 三级文献:对二级文献进行整理后形成的专题综述、评述、数据手册等。,文献法,文献法的作用 寻找(发现)尚未解决或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选题) 寻找研究的前沿(文献综述) 确定研究的切入点(从已有文献得到启示,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研究手段”等) 对已有研究成果批判地继承(相关理论与研究结论的具体运用) 寻找相同领域的同行专家,取得指导与支持,文献法相关说明,深入了解现状,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
5、的问题及原因,为寻找对策打下基础。分类: 按调查目的分: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按调查内容性质分: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按调查范围分: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 按调查对象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1)随机抽样调查;(2)重点调查;(3)典型调查。 调查的具体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会议法;(4)填表法,调查法,随机抽样: 单纯随机抽样:全凭机遇抽样,就是“抓阄”(将1000人的姓名写在纸条上,然后抽10人) 等距抽样:将总体各单位按次序排列,然后按相等间隔抽样,即机械抽样(如在1000人中,抽第50号、100号、150号、) 分类(分层)抽样: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
6、类,然后抽取一定数目的对象(如先按男、女分类,再按成绩优劣分层) 多级(多阶段)抽样:如先抽取省份、再抽取县(市),再抽取中学,最后抽取学生. 整体抽样: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或多个单位整 体来作样本。如:在某几所中学抽几个整班。,调查法相关解析(1),问卷的几种方式: 简单答案式:简要作答 是非式:回答“是”与“否” 选择式:单选和多选。选最适宜的答案(打) 排列式:对几种答案排序(标注:、) 量表式:将答案按符合程度分级(1、2、3、4、5、6、7) 评判式(开放式的命题),调查法相关解析(2),在自然(不加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 五个要素: 观察对
7、象 观察时段:抽样观察(时间抽样和阶段抽样)、追踪观察(长期、系统、全面) 观察方法与手段 观察记载(评等法、频数法、连续记录法) 结果整理、分析与归纳,观察法,观察法运用举例说明,学生英语到课情况与英语成绩的相关分析 观察对象:样本学生(迟到、早退与到课率) 观察时段:英语课上课期间 观察方法与手段:考勤法(定点跟踪、监控录像等) 观察记载:连续记录法与频数法 分类整理与分析,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事物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要点: 研究对象 相关经验与参观资料 总结的内容与计划 经验的具体事实 分析、综合与论证 成果总结
8、(上升到理论层面),经验总结法运用举例说明, 高校 课程案例教学经验 研究对象:案例教学方法 相关经验与参考资料:兄弟高校的经验资料、 该校的教学计划、该校关于 课程的说明、该校政策要求等 总结的内容与计划:(1)教材与大纲分析;(2)案例库分析;(3)课时计划与教案分析;(4)课堂教法分析;(5)学生作业分析;(6)学生课堂状态分析;(6)学生考核成绩分析;(7)补充内容的调查(问卷、访谈)。 经验的具体事实:上述计划的执行记录 分析、综合与论证(领导、师生、同行、专家等) 总结成果(主要载体:研究报告等),比较法,根据一定标准,对某类事物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事物的
9、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方法。 要点: 比较的主题; 比较的标准(统一标准或参照标准); 比较的内容; 比较的结论,比较法运用举例说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比较 比较主题: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定形式与运行方式。 比较标准(参照标准):依比较的内容确定 比较内容:(1)人才培养方案;(2)教师队伍状况; (3)教育与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教育与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法;(5)教育与教学的运行、管理与保障;(6)毕业生的状况。 比较结论:分项结论;总结论,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理论或设想(实验因子),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并对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子
10、的科学结论。,实验法,具体步骤: 设定不同实验因子(解决问题的方案); 选择研究对象(分组或单组),控制实验环境; 对分组研究对象施加不同实验因子的影响,或对单组研究对象施加数个实验因了的影响; 记载实验结果; 对分组或单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实验法相关解析(1),具体方法:单组实验法: 实验对象初次测验实验因子末次测验变化等组实验法: 实验对象1初次测验实验因子1末次测验变化(C1) 实验对象2初次测验实验因子2末次测验变化(C2) 实验结果C1-C2(具体实验因子:如教学方法等),实验法相关解析(2),实验法相关解析(3),循环实验法(轮组实验法)实验对象1初次测验实
11、验因子1末次测验变化(C1) 初次测验实验因子2末次测验变化(C2)实验对象2初次测验实验因子2末次测验变化(C3) 初次测验实验因子1末次测验变化(C4)实验结果(C1C4) (C2C3),等组实验法举例说明,在南航大一新生中进行公共英语统一初测后,从中抽取英语成绩相当的两个班级(或重组两个初测成绩相当的班级),由同一老师分别施以不同教学法,半年后进行复本测验,如下表所示。问两种教学法对学生英语的影响是否有区别?,无关因子的控制(如果选教学法为实验因子,则教师、教材等就是无关因子); 人为偏向(情绪、好恶等)的控制; 实验因子转移影响的控制; 时间影响的控制; 实验情形的详尽记载; 实验结果
12、准确性的检验(信度与效度、实验系数、重复实验等),实验情况的控制,统计法(重点介绍),通过文献、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描述统计:将数据资料简缩成易于处理和便于理解的形式(如平均数、离差、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然后描述事物或现象的分布情况、波动范围和相关程度等,揭示其规律。 推断统计:通过样本的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的特征(统计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检验:Z检验、t检验、X2检验等)。,几个重要的特征数值,集中量数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等 差异量数 平均差、方差、标准差 等差异系数 (应用于等比量表测量结果,如身高与体重
13、)标准分数 (无实际单位)相关系数 (如年龄与身高、数学与物理成绩),“标准分数”的应用,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确定录取分数线;确定等级评定人数;品质评定数量化。,标准分数的应用举例,下面是甲、乙两个高考学生三门科目的成绩和标准分数:按总分比较:乙生将优先录取;甲生次之。 按标准分比较:甲生将优先录取;乙生次之。 按总分排名:乙生在先;甲生在后。 按总标准分排名:甲生在先,乙生在后。,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分布举例说明: 全国800名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分数作为一个总体,其800个分数的频数分布就是总体分布; 若从中随机抽取50个分数作为样本,这50个分数的频数分布就是样本分布; 如果将所
14、抽到的50个分数计算其平均数及标准差以后再还回总体中,再随机抽取50个分数,再计算其平均数及标准差,这样反复下去,就获得n=50的一切可能个样本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若将这一切可能个样本的平均数及标准差分别进行频数分布,就形成一个实验性的平均数及标准差的抽样分布。,几个重要概念,几种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Z检验:用正态分布的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误差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 t检验:用t分布的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 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N30)。 卡方检验:适用于计数资料的检验。卡方检验是实得次数(观察次数)与理论
15、次数(期望次数)偏离程度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所谓计数资料是指我们不宜用数量分类而只能按品质分类的资料,如:按性别分男与女;按家庭经济状况分好、中、差;按意愿分同意、不同意、不能确定,等等。 F检验: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综合检验,主要检验各种平均数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举例:九江学院历届毕业生的四级英语平均成绩为66分,标准差为11.7。现从应届毕业生中抽取18份试卷,算得平均分为69分,问该校应届与历届毕业生四级英语成绩是否一样?(一个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 检验步骤: (1)提出假设: (2)选择检验统计量并计算其值:学生四级英语成绩可以假定
16、是从正态总体中抽出的随机样本,并已知标准差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记分(检验统计量)并求其值为: (3)确定检验形式:双侧检验 (4)统计决断:查正态分布表得: 。 因此: ,说明: 。所以检验结果是:在0.05平水上差异不显著(接受零假设,拒绝备择假设)。故结论为:该校应届与历届毕业生英语四级成绩无显著差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1),例:宜春学院某系将某专业大一学生两两配对分成10组,随机分入数学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施以启发式教学法,对照组施以灌输式教学法。教学结束后统一测验,结果如下:问:这两种教学法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有无显著区别?(根据两个样本平均数之差检验两个相应总体平
17、均数之差的显著性),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检验步骤: (1)提出假设: (2)选择检验统计量并计算其值:因为:n=1030为小样本,于是样本的差数平均数与差数的总体平均数的离差统计量呈t分布。其检验统计量为:(3)确定检验形式:双侧检验 (4)根据df=n-1=10-1=9,查t值表 因此,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而接受H1 。故结论为:启发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由于启发式教学的平均分数X1=79.571=X2,所以启发式教学法显著优于灌输式教学法。,方差分析,前面介绍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是对两个平均数的比较,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往往需要对
18、两个以上平均数进行比较。为此,需要采用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对多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F检验) 两个总体方差的比值称为F比值,即: F比值的抽样分布称为F分布。,几个重要概念,因素:实验中的自变量称为因素(单因素、多因素)水平:某一个因素的不同情况称为因素的水平处理:按各个“水平”条件进行的重复实验称为各种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用方差分析法检验某一因素对因变量的作用,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用方差分析法检验某几个因素对因变量的作用,称为多因素方差分析,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1),例:从昌大、师大、财大、农大、交大五所大学的大二学生中,随机抽取3名学生进行英语测验
19、,成绩如下表如示。问这五所高校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无区别?,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2),检验步骤: (1)提出假设: (2)选择统计量并计算其值:五组测验分数假定是从五个相应的正态总体随机抽出的独立样本。故可用组间与组内方差的F比值来检验五个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下面分步求F值(简略)(3)统计决断:根据 , ,查F值表得:,则P0.01。于是,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而接受H1。因此,检验结论为:五所高校至少有两所高校大二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的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分布所作的假设检验。 卡方检验就是根据样本的
20、频数分布来推断总体的分布。 测量数据的假设检验,其数据属于连续变量;而卡方检验的数据属于点计而来的间断变量。 测量数据所来自的总体要求呈正态分布;而卡方检验的数据所来自的总体分布是未知的。 测量数据的假设检验是对总体参数或几个总体参数之差所进行的假设检验;而卡方检验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对总体参数的检验,而是对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 卡方检验属于自由分布的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统计量的基本形式为:,双因素的卡方检验,例:家庭经济状况属于好、中、差的高考学生,对于是否愿意报考师范院校有三种不同的态度(愿意、不愿意、未定),其人数分布如下。问高考学生是否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与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关系?(表中括号内
21、的数据为理论频数 )经计算:因此,应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而接受H1。故结论为:高考学生是否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相关分析(重要概念与提示),平均数、标准差是对单变量进行描述的特征量。 若对两个变量之间变化关系进行描述,需要用相关量。 相关关系:两个变量之间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不是一一对应得那样精确、稳定;函数关系则相反。 相关系数: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相互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称为相关系数。一般用r表示。 相关系数只能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并不能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存在相关关
22、系的两个变量,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略),回归分析,重要概念:回归分析:利用数学方程式,由自变量的值来估计、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这一过程称为回归分析。回归线:一条最能代表散点图上分布趋势的最优拟合线。回归方程:确定回归线的方程称为回归方程。如:回归系数:回归方程中的各个参数称为回归系数。,线性回归的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在回归方程应用之前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有三种方法) 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 对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与总体零相关的显著性检验; 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二元线性回归的检验(两个方面) 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 检验两个偏回归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方
23、程中自变量的选择,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偏回归系数不显著 的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不起作用,应当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因为最好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应当是整个方程显著,且每个偏回归系数也显著。 为了建立最好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必须对自变量进行选择。 两种选择方法(借助计算机): 通过每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加以选择; 逐步回归:按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从大到小逐渐地引入回归方程,每引入一个自变量,都要对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逐个进行检验(即对偏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对于不显著的自变量应当剔除,直至将所有的自变量都引入,并剔除不显著自变量,最后形成的回归方程就是最优方程。,非参数检验,假设检验的方法有两种: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Z检验、t检验、F检验都是参数检验,即根据样本的信息对相应的总体参数 的假设检验; 卡方检验属于非参数检验; 其它非参数检验还有: 符号检验; 符号秩次检验; 秩和检验; 中位数检验; 单向秩次方差分析; 双向秩次方差分析。,历史法:历史法就是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的方法;测量法:根据某种规则把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值化的过程;表列法与图示法:对量化的统计资料用表列和图示的方法予以表现;内容分析法: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它方法,谢谢大家 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