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量词的发展流变摘要:具有丰富多彩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从上古到近代,量词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以不同时期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名量词不同时期的特征,进而反映出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其发展的原因。关键词:名量词;特征;演变轨迹;发展原因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粘着于数词之后的词类,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数量单位的词。用来计量事物单位的叫名量词,计量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名量词从计量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量衡词;从名量词本身的职能情况来看,可分为专用量词、兼用量词、临时量词 。本文将对名量词作历时性研究,以揭示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发展原因。一、 不同阶段名量词的发展状况及
2、特征上古时期:萌芽阶段上古时期指太古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夏曾佑先生把它们分别称作传疑时代和化成时代。 这一时期处于名量词发展的萌芽阶段。名量词起源很早,我们在殷虚卜辞中看到度量衡量词“ 卣”和“升” ,集体量词“朋”和“丙” ,个体量词并未出现。如:鬯三卣 。 (殷虚文字甲编,1139)车不其示十朋。 (合集,11442)马十五丙。 (合集,11459)“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这里以鬯的盛酒器为单位计其数, “卣”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结构。 “朋”像串贝形,其数诗小雅菁菁莪者郑笺以为五贝。 “丙”殷代驾车马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体量词已经出现,但仍处在初级阶段。度量衡量词大量出现。个体量
3、词有“人” 、 “乘” 、 “两” 、 “匹” 、 “品” 、 “张” 、 “编” 、 “个” 、 “札” 、 “言” 、 “章” 、“枚” 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 (庄子列御寇)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 (左传昭公十年)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 (左传襄公二年)楚子入飨于郑,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或取一编营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庙门容大扃七个。 (周礼考工记)夫子语我九言。 (左传襄公四年)静女之三章。 (左传襄公四年)(二步置)枪二十枚。 (墨子备城门)“人”
4、表示人的个体单位,由名词“人”沿用而来;“乘”表示车的个体单位量词,相当于“辆” ;“两”表示车的个体单位量词,相当于“辆” ;“匹”表示马或牛的个体单位量词;“品”表示物件的个体单位量词,大致相当于“件” ;“章”表示诗篇的章数;“编”表示席子的个体单位量词,大致相当于“领” ;“个”表示人的个体单位量词;“言”表示言语中句的个体单位量词;“张”表示帷幕的个体单位量词;“枚”表示物件的个体单位2量词。度量衡量词表示长度的有:“丈” 、 “尺” 、 “寸” 、 “仞” 、 “寻” 、 “常” 、 “步” 、 “跬” 、“里” 、 “咫” 、 “舍”等。如:里而栽,广丈,高倍。 (左传哀公元年)
5、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周礼卷 39)堂高数仞。 (孟子尽心下)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国语周语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韩之上地方数百里。 (荀子议兵)退一舍而原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丈”是十尺;“寸”是十分;“寻”为八尺, “常”是一丈六尺;“仞”是四尺;“步”相当于今之二步, “里”为三百步, “舍”为三十里 。度量衡量词表示重量的有“斤” 、 “两” 、 “锱” 、 “铢” 、 “钧” 、 “镒” 、 “鼓” 、 “石”等。如:有能捕告之者,赏之黄金二十斤。 (墨子号令)颜高之弓六钧。 (左传襄公八年)于宋,馈七十镒而受。 (孟子公孙丑下)冬
6、,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我树之而成,实五石。 (庄子逍遥游)“钧”为三十斤;“镒”为二十四两;“鼓”为四十八斤。度量衡量词表示容量的有:“升” 、 “斗” 、 “斛” 、 “锺” 、 “釜” 、 “豆” 、 “区” 、 “箪” 、“杯” 、 “瓢” 、 “秉” 、 “舆”等。如: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庄子天下)为卒干饭,人二斗。 (墨子备城门)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瓢饮。 (论语雍也)岂谓一舆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孟子告子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同上)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7、(子罕篇第九)“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瓢”剖葫芦做成的舀水器或盛酒器;“蒉”盛土的筐子。度量衡量词表示面积的有:“亩” 、 “成” 、 “同” 、 “圻” 、 “ 雉”等。如:家五亩宅,百亩田。 (荀子大略)有田一成。 (左传哀公元年)土不过同。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天子之地一圻。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集体量词有:“称” 、 “乘” 、 “部” 、 “两” 、 “双” 、 “旅” 、 “耦” 、 “舍” 、 “社” 、 “家” 、“户” 、 “室” 、 “肆” 、 “布” 、 “爵” 、 “车” 、 “盛”等。如:归公乘马,祭服五称。 (左传闵公二年
8、)叔仲子欲构二家。 (左传昭公十二年)公享之,展庄叔执币,射者三耦。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夏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左传哀公元年)3自莒疆以西清致千社。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 (左传襄公十一年)小结:上古时期名量词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有:数量少,类别少。尤其是殷商时代只有表容量的度量衡量词“卣”和“升” ,集体量词“朋”和“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集体量词才有所增加,度量衡量词较丰富,而个体量词仍很少。名词与量词的界限不明晰。郭锡良先生说:“统观先秦典籍,都说明单位词和一般的名词语法功能和语法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就是说,单位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只是名词中的一个小
9、类。 ”造成词性不确定的原因是量词数量极少,人们习惯于在数词后面再加同一个这样的名词,重要的是量词与名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量词是有名词引申而来的,例如:城邑的“邑” ,既可以表示城,又可以表示计城的城;“人”既可以是名词人,又可以是计量人的单位量词。名量词有表量含混的现象。例如论语中一个量词有几种含量, “乘”既可以是四马一车,也可指定数四马;“庾”的两一说为十六斗,一说为二斗四升。而同类量词中的进制也不一致,给当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便。这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各国各自为量,所以计度量的单位互有不同,进制亦有不同的缘故。 名量词,尤其是度量衡量词已经有了搭配使用的界限,但只是局限于计
10、同一量且相互之间有一定进制关系的不同量词之间的搭配使用。如“斗”和“升” 。称数计量方式主要是“数+名” 、 “名+数”、 “名+数+量”三种。中古时期:发展完善阶段中古时期指汉魏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夏曾佑先生把它们分别称作极盛时代和中衰时代。这一时期名量词有较大发展,两汉是汉语从极少用量词到普遍用量词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量词有“乘” 、 “匹” 、 “枚” 、 “级” 、 “行” 、 “树” 、 “种” 、 “人” 、 “重” 、“篇” 、 “头” 、 “章” 、 “足” 、 “本” 、 “层” 、 “颗” 、 “番” 、 “册” 、 “丸” 、 “枝” 、 “粒”等。如:于是
11、汤乃革车一百乘。 (淮南子本经训) 以玉盘盛鲜桃七颗。 (汉武内传)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 (洛阳伽蓝记)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 (同上)千树枣。 (史记货殖列传)使五种各得其宜。 (淮南子秦族训)天有九重,人有九窍。 (淮南子天文训)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蔽,风有八等。 (同上)我棺中可着百张纸。 (魏书昭成子孙传)赐羊千口,帛百匹。 (魏书于什门传)今有一丸药,得济一人疾。 (世说新语轻诋)度量衡量词表示长度的有:“舍” 、 “里” 、 “纯” 、 “匹” 、 “仞” 、 “围” 、 “咫” 、 “尺” 、“寸” 、 “寻” 、 “常” 、 “步”等。如:晋伐楚,三舍不
12、止,大夫请击之。 (淮南子道应训)五寻百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 (洛阳伽蓝记)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 (同上)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 (史记,2959)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淮南子天文训)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淮南子道应训)无有分寸之功。 (史记,2595)4郢人有买屋栋者,求大三围之木。 (淮南子说道训)度量衡量词中表示重量的有:“斤” 、 “两” 、 “石” 、 “钧” 、 “镒” 、 “锱” 、 “铢” 、 “锤”等。如:虽割国以锱锤以事人,而无自恃之道,不足以为全。 (淮南子诠言训)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 (淮南子兵略训)千钧之
13、重加铢两而移。 (史记,2198)鸟或举千钧,又况一斤乎?(淮南子道应训)度量衡量词表示容量的有:“庾” 、 “秉” 、 “斛” 、 “钟” 、 “勺” 、 “升” 、 “斗” 、 “石” 、“釜”等。如: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亦。 (淮南子说林训)一朝用三千钟赣。 (淮南子要略)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 (洛阳伽蓝记)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 (淮南子兵略训)度量衡量词中表示面积的有:“亩” 、 “顷” 、 “畦” 、 “雉” 、 “成” 、 “里”等。如:渭川千亩竹。 (史记,3272)宣王郊迎,列田百顷封之。 (淮南子道应训)汤之地方七十里而五者,修德也。 (淮南子兵略训
14、)除此之外,度量衡量词还有表刻度的,如:“度” ;表货币单位的,如:“金” 、 “钱”、 “率” 、 “工” 、 “朋”等。如:玄玉百工。 (淮南子道应训)大贝百朋。 (同上)这一时期集体量词有两类:一类是定两量词,如:“双” 、 “乡” 、 “里” 、 “对” 、 “旅”等,一类是不定量量词,如:“束” 、 “群” 、 “家” 、 “户” 、 “曹” 、 “辈”等。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史记项羽本记)故江河决流,一乡父子凡弟相遗而走。 (淮南子齐俗训)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淮南子说山训)晓魏言及隶书,翻十地楞伽及诸经论二十三部。 (洛阳伽蓝记)舒之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
15、淮南子原道训)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淮南子泛论训)一群生之短修。 (淮南子要略)一家失火票,百家皆烧。 (淮南子说林训)小结:中古时期的名量词既有对前一时期名量词的继承,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名量词不但总体数量多,而且分工更加细密,各个部类基本完备,已经初具构成现代名量词体系雏形的条件。一个词表示不同类型的名量词,在长度单位、重量单位、 容量单位中均有体现。例如:“匹”既是个体量词,如上所举个体量词例,又是度量衡量词,如上所举度量衡量词例。 “里”既是度量衡量词,如上所举度量衡量词例,又是集体量词,如上是所举集体量词例。同一类型的名量词所表示的单位不同。例如:“石”既是表重量的度量衡量词,又
16、是表容量的度量衡量词;“里”既是表长度的度量衡量词,又是表面积的度量衡量词,前边都有举例。同类量词含多种量制。这一点在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中表现最为明显,同为长度单位, “寻”和“常”是二进制, “丈” 、 “尺” 、 “寸”是十进制, “寻”与“尺”是八进制“斤”与“两”是十六进制, “斤”与“石”是三十进制。由于进制不同,它们之间换算起来相当麻烦,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有些量词已不再使用,如“寻”与“常”合为一个副词, “咫”与“尺”合起来表示距离极近。一两含多两制,表量含混不清。例如:“仞”是七尺或八尺;“钟”有的说是六石四斗,有的说是十石,5这样名量词所表示的量就不能达到精确的程度。名词和名
17、量词之间已经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经固定。如同样是动物,计量马驴用“匹” ,计量牛羊则用“头” 。名量词已经出现了较少的重叠形式。例如:“军书十而二卷,卷卷有爷名。 ”(乐府诗集木兰诗)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诗十九首)“数+量+名”的称数计量方式已基本确立。如上所举集体量词例。近代:成熟稳固时期我们把唐宋及其以后的时代称为近代,这一时期名量词是魏晋南被朝时期的延伸,其基本类别和许多用法特点都是与那一时期一脉相承的,但仍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个体量词非常丰富,有:“个” 、 “位” 、 “名” 、 “头” 、 “件” 、 “口” 、 “处” 、“所” 、
18、“篇” 、 “筹” 、 “场”等。如:得破衣数件。 (太平广记卷四三三)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 (朱子语类卷八)此是一件大病。 (朱子语类卷一一四)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 (刘唐卿白兔记第二十九出)只带了随身铺盖并几件礼物去。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来人去门首看时,只见两扇门关着,一把锁锁着,一条竹竿封着。 (碾玉观音)二位夫人皆有封号赏赐。 (琵琶记第四十四出)园中有花亭一所。 (清平山堂话,39 页)真山真水,天下更有数处。 (同上,22 页)天色黄昏时候,只见孙新引了两筹好汉来。 (水浒传,四十九回)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 (韩愈诗)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起来。 (水浒传,107
19、 页)粒粒来十口,一丸已中胸。 (白居易诗)度量衡量词表示长度的有“丈” 、 “尺” 、 “寸” 、 “分” 、 “米” 、 “匹” 、 “里” 、 “砖”等。如:前署县诣验,仵作将骨破一寸三分及腰眼一伤。 (红楼梦。九十九回)谁家的,我叫你老人家知道了罢,远不一千,近只在一砖。 (金瓶梅词话,三十七回)进约不上五里之地,就是玉皇庙。 (金瓶梅词话,三十九回)他慌忙打开行李,取出一匹茧绸,一包耿饼,拿过去拜谢了秦老。 (儒林外史,21页)度量衡量词表示重量的有“两” 、 “金” 、 “钱” 、 “分” 、 “豆” 、 “石”等。如:大船装粮三百石,小船装粮二百石。 (水浒传,1298 页)奴这
20、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 (金瓶梅词话,二十六回)度量衡量词表示容量的有“升” 、 “斗” 、 “斛” 、 “壶” 、 “钟” 、 “杯” 、 “觞” 、 “坛” 、“碟”等。如:打发了他一两银子,与那两个公人一吊钱,一斗米,路上盘缠。 (金瓶梅词话,二十六回)携一壶儿酒,戴一枝儿花。 (董西厢卷一)度量衡量词表示面积的有“亩” 、 “顷”等。如: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红楼梦,第六回)田园百顷,其中被儿女争夺。 (金瓶梅词话,五十一回)除此之外,度量衡量词还有表示货币的,如:“封” 、 “两” 、 “串” 、 “厘” 、 “锭” 、6“贯” 、
21、 “文” 、 “分”等。如: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 (红楼梦,第二回)各项人役打发散了,拿出二十吊钱来(金瓶梅词话,六十五回)莫说你是上司一个都监,便是赵官家驾过,也要三千贯买路钱。 (水浒传,413 页)但凡挨光最难十分。肯定钱到九分九厘,也有难成处。 (金瓶梅词话,第三回)集体量词包括全体定量、不定量和少数量,有“对” 、 “双” 、 “副” 、 “套” 、 “起” 、“群” 、 “伙” 、 “帮” 、 “点” 、 “些” 、 “联” 、 “替” 、 “串” 、 “簇”等。如:早有人将备用礼物打点出五份来,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 (红楼梦,七十一回)朱头领探听得有一起客商
22、,约有十数人结联一处。 (水浒传,二十回)当下三个妇人,带者一簇男女,来安画童两个小厮,打着一对纱吊灯跟着。 (金瓶梅词话,二十四回)石秀拜谢了,坐在他家,只听得门前四五替报马报将来。 (水浒传,四十七回)杀其贼什二三,获马千匹,器甲三万联。 (旧唐书李光进传)中间只有一点子明。 (朱子语类卷四)那周舍穿着一架子衣服,可也堪爱哩。 (元曲选,195 页)一双儿心意两相投。 (董西厢卷六)那来见的官吏人等,黑压压一群,跪在街前。 (金瓶梅词话,七十回)由于这一时期的名量词有许多是对古代名量词的继承,这里就不再多举例了。小结:这一时期的名量词既有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有些名量
23、词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量金宝法衣、书等具体事物,到唐宋时期便可量抽象事物了,如“功劳” ,元代逐渐成为衣服的主要量词,明清时期所能量的事情种类也迅速增多,例如计量礼物、信件、行李、亲事、榜样、风俗、秘密等。如上所举个体量词例-。有一些个体量词的分工更加明确,如“处” 、 “所”在量处所方面就体现了这一点, “所”一般是量建筑单位时用, “处”一般是量自然单位时用。如上所举个体量词例。名量词重叠使用更加普遍,且在唐五代时期,量词重叠形式在前边加“一”表示逐指的情况已出现。这一点前边未举例,现举例如下 :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作定语的“八水冷冷分九曲,行行宝树网落遮。 ”(
24、敦煌变文集,483 页) ;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作主语的“个个尽如花乱发,人人皆似月蛾飞。 ”(同上,622 页) ;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作状语的“秋江烟岛晴,鸥鹭行行立。 ”(五灯会元,601 页) ;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作补语的“汝需努力莫为难,造取些些好果盘。 ”(敦煌变文集,708 页) ;数词“一”和量词重叠构成“一 AA”、 “一一 AA”或“一 A 一 A”式的如:“其魔女者,一个个如话菡萏,一人人似玉无殊。 ”(敦煌变文集,620 页) ;“三百篇新声诗意尽通,一篇篇弹得风赋雅颂。古操新声,循环无始终。 ”(董西厢卷四) ;“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 ”(朱子语类卷
25、一四) ;“把那房上草来一根一根家拔得干净着。 ”(朴通事,321 页)元代时名量词后可加后缀“子”和“儿” ,如上所举表容量的度量衡量词例,集体量词例-;只有宋代才有量词后用“头”的现象,而且较少;重叠形式 AA 型带后缀“儿的表达形式大约也在元代产生。如:“这绷扒吊烤要桩桩儿挨过。 ” (灰阑记)名词与名量词的选择性加强。如细长的物体用“枝” 、 “条” ,扁平的物体用“块” 、 “片” ,颗粒状的物体用“粒” 、 “颗” ,诗画书籍用“首” 、 “卷” 、 “篇” 、 “章” ,建筑物用“间” 、 “座” 、 “所”等。如上所举个体量词例。名量词后有助词。唐代出现名量词后用助词“来”表约
26、数,如:“寺之正东,去寺十来里。 ”(入唐求法巡礼记) “寺在县城西,去县百步来地。 ”(同上)古高丽的汉语教材及元杂剧中助词“家” 、 “价”常用于数量词之后。如:“这几7个贼汉们,一日吃三顿家饭,每日家闲浪荡做甚么?” (朴通事,316 页) “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呵,似五代筵前几簇笙歌闹。 ”(白朴梧桐雨第四折)二、 名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原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每一事物既有它的共性,又有它的个性,名量词便是量词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即是普遍中的特殊,因而名量词的演变轨迹便可反映量词的演变轨迹。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量词
27、作为构成语言的一个基本要素,它的发展也不例外。从数量来看,量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前代量词的淘汰,二是对前代量词的淘汰与发展。从用法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量词的应用范围扩大,如近代所举的名量词“件” ;二是应用范围缩小,如“枚”在汉代南北朝时期是使用频率很高,适用范围很广的通用量词,后来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个”取代了枚的位置而成为使用频率第一位的通用量词, “枚”只用于一些细小的或珍贵的事物;三是使用范围转移,如“盏”原来一般是用来指酒的,现在却是灯的名量单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1从社会层面来看,量词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教育
28、、科学、文化的发展,被淘汰的事物,其称述的量词也被淘汰或者应用范围发生了转移,而新生的事物需要用不同的量词来称述。例如与某些古代礼制密切相关的定数量词,在这些古代礼制消亡之后也就很自然得随着消亡了;词汇中有一些借词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量词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外来物品的传入以及接受,我们也要渐渐接受与该物品相匹配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例如表示十二的“打”便是如此。2从语言层面来看,远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我们要求严密化,而且我们现在提倡语言规范化,因此量词需要适应语言表达精密化的要求,发挥量词应有的作用。例如“一人”表示的数量界限是“一” ,如要表示“一人”和“众人”的不同
29、,就需要借助个体量词“个”和集体量词“群” ;在表示“一酒”时可借助“瓶” 、 “杯” 、 “壶”来表示不同的量。除此之外,语言使用要讲求经济性和选择性,根据经济性和选择性原则,量词在使用中也要发生变化。例如:量词“起”起初的使用范围较广,后来用于表示个体的被“层” 、 “类” 、 “件”代替,用于表示整体的被“伙” 、 “帮” 、 “批” 、 “群”代替。语言发展具有稳固性和渐变性的特点,量词的发展也不例外。量词是一个不断发展又不断继承的动态系统,每一时期的量词既有对前一时期量词的继承,又具有这一时期新的发展特点。注释:摘自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30、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第 1 版均摘自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摘自郭锡良从单位名词到量词 , 汉语史论文集第 33 页,商务印书馆,1997摘自满芳论语量词析论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 (5)摘自马芳淮南子中的量词,临师范学院学报,2002, (2)摘自金桂桃唐至清的量词“件” 长江学术,2006, (1)例句均摘自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8参考文献: 1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李左丰.先秦汉语实词.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4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5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6满芳.论语量词析论.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 (5)7马芳.淮南子中的量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 (2)8谢新暎.红楼梦量词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