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六章 辨 证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 第一节 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一概括疾病的类别、性质、部位和邪正盛衰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热证、寒证、实证、虚证八类基本证候。一、表 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证病在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里证病变在五脏、六腑。(一)表证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二)里证表示病变在脏腑的证候。可由表邪不解,
2、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或由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一脏腑的证候为主,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表里同病:表证与里证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2、表里转化:由表入里;由里出表。二、寒 热寒热是辨别疾病的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一)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表现有: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二)热证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表现的机体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表现有: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
3、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根据病人的面色、寒热喜恶、四肢冷暖、口渴与否、二便情况、舌象、脉象等的变化,进行鉴别。(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寒热错杂:寒证与热证同时存在。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2、寒热转化:先表现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寒证消失。3、寒热真假:(1)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阴阳不能顺接而致。 (2)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不能外达,而出现的格阴于外的一种假象。三、虚 实虚实是概括正气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
4、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临床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1、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延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2、气虚: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3、阴虚: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4、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弱。(二)实证邪气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一般可见: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实有力。(三)虚
5、证与实证的鉴别3主要从形体盛衰、精神好坏、声音气息的强弱、痛处的喜按与拒按、以及舌、脉的变化上鉴别。(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虚证与实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2、虚实转化:虚证转为实证少四、阴 阳阴阳是概括疾病类别的一对纲领。可以概括整个病情,也可以分析具体的症状。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可以概括其他三对纲领,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一)阴证与阳证阴证是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临床可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临床可见:身热面赤,精神烦躁,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二)亡阴证与亡阳证亡阴证:是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亡阳证:是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纲都有各自的内容,但他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辨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因此在运用八纲辨证时既要掌握八纲各自不同的辨证、证候特点,又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这样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