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2443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 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1.(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节选自吴澄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2分)(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2、,答案(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2)苏洵苏轼(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解析(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为疑问副词,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之后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3)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概括。,2.(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4、 目钅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解析(1)据意断句:“以末学陋识”为介词结构做状语,前置,后面应断开;“操觚窜定其间”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穷老尽气”与“刿目钅术心”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抓标志词辅

5、助断句:“虽”和“亦”为句首词,词前应断开。(2)“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3)根据“宪章之所系”“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等句,可推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中国古代政书,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撰,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参考译文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擅

6、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这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罢了。,3.(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完成下题。(10分)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7、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1分)(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答案(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2)刘义庆(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

8、合虚词“者”“以”“其”“而”进行断句。(2)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难度不大。(3)解答本题的要点:读懂大意;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祖(模仿)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 “旁搜广辑” “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等。参考译文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

9、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4.(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

10、.宋史(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答案(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2)洛阳(3)C(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解析(1)注意结合全段,厘清人物关系,进而理解句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即蔡琰,“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2)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的东汉末年的“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3)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等信息综合判定为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4)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

11、:“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以蔡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而“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可见蔡琰的生活经历时间与拟作中的时间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定后汉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参考译文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诗,后汉时的东京(洛

12、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为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的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5.(2013江苏,1921)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

13、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2)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3)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答案(1)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2)表世家(3)通轻重之权,徼山

14、海之业;尽地力。,解析(1)这道断句题的解题关键在语言的对举,如果能注意到古汉语的这一特点,再适当借助“故”“而”等字词的提示,便不难解答。(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用原文词句回答,又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参考译文(这时)齐桓公采用管仲的策略,掌握着物价变化的法则,不让商人操纵市场。注重发展山区和湖海的事业,从而国力强大,各国诸侯都对齐国臣服,就是靠着这个使一个不起眼的齐国成就了霸业。后来魏国重用李克,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结果使魏文侯成了战国初期的一代英主。从此以后,各国经常发生战争,都在搞阴谋诡计而不再讲仁义,

15、都在争相搜刮民财而不能再讲究谦让。当时百姓中那些富的财产可以达到以亿计,而穷的竟连糟糠都吃不饱;那些诸侯们吞并弱小的,让他们向自己称臣;而许多弱小国家则干脆被人家消灭了。一直发展到秦朝,终于以武力统一了天下。,1.(2017苏州一模,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六经之文不相师也,而后世不敢轩轾。后之为文者,吾惑矣。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何也?与六经不相叛也。否则,发明申韩之学术,饰以六经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节选自吕坤呻吟语)(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拟 韩 临 柳 效

16、马 学 班 代 相 祖 述 窃 其 糟 粕 谬 矣 。(2)“申韩”是申不害和的合称,后世以此代称我国古代家及其学说。(2分)(3)这段材料中,吕坤对文章写作持什么观点?(4分),三年模拟,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1)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2)韩非法(3)不要在文法上去模仿;文章应能明道。,解析(1)“拟韩临柳”和“效马学班”成分完整,可断开一处;根据文意,“代相祖述”“窃其糟粕”后也应断开。(2)“申韩”是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的并称。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称“申韩之学”。(3)这段材料讲了两层意思:一从“后之为文者,吾惑矣。拟韩临柳,效

17、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可知,作者反对在文法上去模仿别人的文章;二从“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得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观点。参考译文“六经”不相互师法,但后世不敢评论哪个高哪个低。对后世那些写文章的人,我就有些迷惑了。他们模拟韩愈,模仿柳宗元,效法司马迁,学习班固,一代代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窃取了前人的糟粕,错了。文章是用来载道的,如果文章足够用来阐明儒家之道,那么认为我的文章是六经(之一)也行。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违背六经。否则,阐发申韩法家学说,而以“六经”的文法来修饰,有道义的君子会以此盖酱缸了。,2.(2017无锡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

18、1)(3)题。(10分)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节选自萧统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自 兹 以 降 源 流 实 繁 述 邑 居 则 有 凭 虚 亡 是 之 作 戒 畋 游 则 有 长 杨 羽 猎 之 制 。(2)材料涉及“汉赋四大家”中除班固外的其他三位,这三位分别是、。(3分)(3)

19、根据材料,概括“赋”这种文体的发展过程。(4分),答案(1)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2)司马相如张衡扬雄(答“贾谊”也可)(3)赋本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经荀卿、宋玉标明赋体,贾谊、司马相如继续发扬,此后达到繁荣。,3.(2017扬州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节选自闲情偶寄)(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0、(4分)元 人 非 不 深 心 而 所 填 之 词 皆 觉 过 于 浅 近 以 其 深 而 出 之 以 浅 非 借 浅 以 文 其 不 深 也(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代的。(2分)(3)根据材料,概括元人之曲和后人之曲的异同。(4分),答案(1)元人非不深心/而所填之词/皆觉过于浅近/以其深而出之以浅/非借浅以文其不深也(2)清李渔(3)异:元人之曲用词浅显易懂,后人之曲则用词典雅精深。同:两者思想内容上都较为深刻。,解析(1)通读材料,理解句子大意,先借助“而”“以”等词断开两处;非也,表示否定判断句,可在“非”前断开。(2)闲情偶寄是一本古代汉族戏曲理论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

21、李渔撰。(3)本段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阐述了元人之曲和后人之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全文,筛选关键语句,如“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后人之曲则满纸皆书矣”“以其深而出之以浅”“后人之词则心口皆深矣”,即可回答两者的异同。参考译文元代人并非不读书,然而他们所作的曲子,绝对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是因为他们有可用的书面知识而不愿去用,绝非应当用时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后人的曲子却是满篇的书面之语。元代人作曲并非没有深刻的立意,然而他们所填的词,人们都觉得过于浅显易懂,这是因为他们立意深但是表述浅显,并不是借助浅白的文字来掩饰文章立意的不深刻,后人的曲子则是立意和表述都非常精深。,4.(20

22、17苏锡常镇四市二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陈平佐汉,志见社肉;李斯亡秦,兆端厕鼠。推微知著,固智士之相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如图画名家,颊上妙于增毫。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节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苟 徒 慕 前 人 文 辞 之 佳 强 寻 猥 琐 以 求 其 似 则 如 见 桃 花 而 有 悟 遂 取 桃 花 作 饭 其 中 岂 复 有 神 妙 哉 !(2)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的建议,把作为统一书体。(1分)

23、(3)这段材料谈细节描写,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4分),答案(1)苟徒慕前人文辞之佳/强寻猥琐/以求其似/则如见桃花而有悟/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2)小篆(或“秦篆”)(3)细节描写要能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看到事情发展的苗头);细节描写要起到传神写照(表达人物的精神志趣)的作用。,解析(1)先通读段落,力求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然后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借助连词“以”“则”“遂”断句。“遂取桃花作饭,其中岂复有神妙哉!”易断错,因为“岂复有神妙哉”是固定句式,考生有可能在“其中”处断开,故理解文意是断句的关键。(2)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从那时

24、起,采用了书写比较方便的书体,规定了天下统一的文字是小篆。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作“书同文”。(3)整体理解材料,材料由陈平、李斯的例子引出观点,可抓住“推微知著,固智士之相机;搜间传神,亦文家之妙用也。但必得其神志所在,则如图画名家,颊上妙于增毫”,从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概括。参考译文陈平辅佐汉王朝,其志向在分社肉上已表现出来了。李斯使秦国灭亡,发端于茅厕中的老鼠。根据微小的征兆而知道显著的结果,本来是聪明人看到了事情的苗头;搜寻细微隐蔽之处以表现人物神态,也是文章家的巧妙技巧。但必须知道人物的精神志气在于何处,就像绘画名家,脸颊上妙在增添了三根毫毛。如果仅仅羡慕前人文辞

25、的美妙,勉强寻找琐细的事情上模仿以追求相似,那就像看见桃花而有所感悟,于是便摘取桃花作饭。其中哪里还有神妙呢?,5.(2017常州武进区期中,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将 蕲 至 于 古 之 立 言 者 则 无 望 其 速 成 无 诱 于 势 利 养 其 根 而 俟 其 实 加 其 膏 而 希 其 光 根 之 茂 者 其 实 遂 膏 之 沃 者 其 光 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有删改)(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2)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苏

26、轼曾赞誉他“”。(2分)(3)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答案答案(1)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2)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3)要写好文章,须从根本做起,须加强道德修养。,解析(1)注意句式的对举,如“养其根而俟其实”和“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和“膏之沃者其光晔”,再适当借助“则”等字的提示进行断句。(2)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的,苏轼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3)通读材料,理解文意,注意材料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设喻说理

27、的特点,转换成平实的语言概括即可。参考译文你所说的“立言”的看法,是对的。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如果是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是和蔼温顺的。,6.(2016泰州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密者,义法也。苏子由称其“疏荡有奇气”,于义法犹未道及。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

28、无间。评者谓“乱道却好”,其实本非乱道也。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清刘熙载艺概文概)(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三处)(3分)史 记 叙 事 文 外 无 穷 虽 一 溪 一 壑 皆 与 长 江 大 河 相 若。(2)与刘熙载的艺概一样通论古代各体文艺的理论著作还有南北朝(人名)的(著作)。(3分)(3)选文论述了“太史公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1)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2)刘勰文心雕龙(3)疏密有致,言外无

29、穷,叙事客观,悲而抑愤。(意思对即可),解析(1)兼顾上下文内容,借助连词“虽”,其与“皆与”相搭配。所以“虽”和“皆与”前断,“史记叙事”是一个主谓结构,所以与后文断开。(2)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3)筛选原文词句,如“疏与密皆诣其极”“史记叙事文外无穷”“叙事不合参入断语”“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注意不能遗漏要点。参考译文太史公的文章,疏与密的配合达到了极点。所谓密,就是文章创作的方法。苏辙称赞他的文章“疏荡有奇气”,从义法上说还没有(真正)说到位。太史公当时有极度夸张的语言,但是意理上却细致入微。评

30、论的人认为是“乱道却好”,实际上本来就不是乱道。史记中叙事,文外之意无穷无尽,哪怕是一溪一壑,其气势当与长江、黄河相似。叙事上不轻易下断语。太史公喜欢把意旨留给读者去体悟,称得上深奥玄妙。太史公的文章,悲叹世事的意思多,愤恨世事的意思少,因此其立身处世常常处于高位。,7.(2015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10分)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 缘 情 造 端 兴 于 微 言 以 相 感 动 极 命 风 谣 里 巷 男 女 哀 乐 以 道 贤 人 君 子 幽 约 怨 悱 不 能 自 言 之

31、情 低 徊 要 眇 以 喻 其 致。(节选自张惠言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6分,限6处)(2)文中提到的传一般指说文解字,它的作者是。(2分)(3)作者认为词的特点是“意内言外”。依据材料,其中的“意”指什么?(2分),答案(1)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2)许慎(3)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解析(1)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并借助有提示作用的虚词,如三处“以”。这段话是阐述词的创作缘由、表现形式及效果的。“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的目的是“感动”读者,所以,“以相感

32、动”前要停顿;其他两处“以”前根据句意,也需要断开;再考虑题干“限6处”的要求,断出其他三处。(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即可。(3)由文段内容可知,“意内言外”是指用外显的语言来表达内隐的意蕴及情感,联系下句“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可知,“意”指“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参考译文词,大概是出自唐代的诗人,他们采选乐府的音乐创制新的音律,因为要把词连缀起来,所以称“词”。说文解字里说:“借助语言表达深厚的心意称为词。”词依循情感进行创作,用精微的语言起兴,感发打动(读者),非常注重描写民间歌谣里常见的那种男女离合悲欢之情,用来抒写贤人君子幽微郁结

33、难以表达的心意,呈现婉转低回、深微隐约的意态和情致。,1.(2017南京、盐城一模,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迹诗书传记百家之文,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礼节之,乐和之,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儒衣冠而言制作者,文采声音云而已。基太平而泽后世倘在此邪?宋之为宋久矣,礼乐不接于民之耳目何也?抑犹未可以制作邪?董仲舒、王吉以为王者未制作,用先王之礼乐宜于世者,如欲用先王之礼乐,则何者宜于世邪?(选自临川先生文集)(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人 已

34、大 治 之 后 其 谓 助 者 几 不 用 矣 下 三 王 而 王 者 亦 有 识 礼 乐 之 情 者 乎 其 所 谓 礼 乐 如 何 也 ?(2)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是(朝代)的(姓名)。(2分)(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对于“礼乐”与“政刑”的态度。(4分),B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答案(1)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其所谓礼乐如何也?(2)宋王安石(3)将礼乐之教视为根本,旨在切实地在民众中推行礼乐;将政刑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最高目标是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解析(1)兼顾前后内容,借助标志性词语,如句末语气词“矣”“乎”

35、,还有表停顿的“者”以及代词“其”,可更快完成断句。(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对于一些古代著名文学家的字、号、谥号、别称以及所处的朝代等要熟记。(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找到相应的原文词句,如“二帝三王之所以基太平而泽后世,必曰礼乐云,若政与刑,乃其助尔”,可概括为“礼乐之教是根本,政刑是一种辅助手段”,又如“礼节之,乐和之,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强调推行礼乐的重要性,进而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2.(2017南通、泰州三模,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夫幽人韵士,摒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竞之所不至也

36、。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韵士,得以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夫幽人韵士者,处于不争之地,而以一切让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让人,而人未必乐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无祸。(节选自袁宏道瓶史)(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天 下 之 人 栖 止 于 嚣 崖 利 薮 目 眯 尘 沙 心 疲 计 算 欲 有 之 而 有 所 不 暇 。(2)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说,与、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2分)(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4分),答案(1)天下之人/栖止于嚣崖利薮/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欲

37、有之而有所不暇。(2)性灵袁宗道(3)拒绝声色;不争名利;有暇欣赏;居安无祸。,解析(1)兼顾前后文内容,借助标志性词语,从易断处入手。如“目眯尘沙”“心疲计算”是并列短语,抓住这点即可断开三处,另一处可由文意确定在“之人”之后断开。(2)“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袁宏道提出了“性灵”说作为文学常识考生应了解和熟知。(3)文本材料具体阐述了“幽人韵士”钟爱山水花竹的原因,因此需通读材料并完全理解文意,而且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参考译文天下的隐士或风雅之

38、人,由于摒弃了声色之好,于是不得不转而喜爱山水花竹。在山水花竹之间,既无名利缠绕,也没有相伴名利而生的奔走争竞。而当今之人,身处喧闹的尘世,他们的一切活动很少不是受着利益的驱动,整日疲于算计,即使对山水花木有所心仪,也无暇一顾。于是,那些隐士和喜好风雅的人们,便得以独享这份风景。他们处于不争之地,而把一切让给天下之人。唯独山水花竹,就是想让为名利奔走之人分享,也未必会被人接受。因此,流连徜徉于山水花竹之间安而无危,哪怕独享其乐,也不会招来他人嫉恨。,3.(2017苏北四市摸底,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

39、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选自资治通鉴)(1)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项 王 今 日 亡 则 次 取 足 下 足 下 与 项 王 有 故 何 不 反 汉 与 楚 连 和 参 分 天 下 王 之 今 释 此 时 而 自 必 于 汉 以 击 楚 且 为 智 者 固 若 此 乎?(2)资治通鉴的编著者是;其编写体例是。(2分

40、)(3)上述文段中齐王韩信“虽死不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6分)(2)司马光编年体(2分)(3)深得汉王信任;深受汉王敬重;重信义。(2分)(答对两点即可),4.(2017苏州调研,2123)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万物生焉。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

41、 夫 野 人 孺 子 闻 乐 以 为 声 歌 弦 管 之 会 尔 苟 善 乐 者 闻 之 则 五 音 十 二 律 必 有 一 当 接 于 耳 而 分 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节选自姚鼐复鲁絜非书)(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2)“五音十二律”中,五音包括、角、徵、羽。(2分)(3)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并指出材料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3分),答案(1)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2)宫商(3)文有阴阳,阴阳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

42、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对比论证。,解析(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结合连词“苟”“则”等和动宾结构“闻乐”,可断开三处,其他可由文意确定。(2)“五音十二律”中的“五音”又称“五声”,是古代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对于这一类型的文化常识,考生需加强积累和识记。(3)要明确题干要求,需用自己的话简述姚鼐“阴阳刚柔说”的观点。找到“阴阳刚柔说”与写文章二者的关系,抓住关键语句,如“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并加以概括。另外,文中还用生活中“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懂音乐的人听音乐”等现象进行对比说理

43、。参考译文姚鼐听说天地之道,只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阴阳刚柔之气表现的。阴阳刚柔,根本只有两样,造物者把它混杂着,而气有多有少,有进退有消长,那么就会多达成亿成万,万物就生发出来了。文章的变化多端,也像这样。混杂二气而偏重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偏重到了极点,一种有而另一种完全没有,还有那些刚算不得刚,柔算不得柔的,都不能够说是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清。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5.(2017姜堰、前黄、溧阳三校联考,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

44、(10分)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 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选自闲情偶寄)(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2)闲情偶寄的作者是代的。(2分)(3)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答案(1)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

45、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6分,每处1分)(2)清李渔(2分,每点1分)(3)到处都是洞,不符合石头的本性,只能等同于俗物。(或:于堵塞之中偶有畅通,才符合石头的本性。)(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可以找名词(如“眼”“瓦器”),找虚词(如“则”“矣”),其余根据文意断句。(2)闲情偶寄是清代李渔的著作。(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中李渔说“漏则不应太甚”,从下文“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来看,也

46、就是说到处都是洞,过于“漏”,就会和瓦器没什么差别,也就不符合“石性”了。参考译文说山石的美丽,都蕴含在“透”“漏”“瘦”三个字中。这里通向那里,那儿又通向这儿,好像有道路可以通行,这就是所谓的“透”;石头上有洞,四周精巧细致,这就是所谓的“漏”;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孤单地耸立而不依靠任何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瘦”。(对于石头,)“透”和“瘦”越突出越好,然而“漏”过了反而就不好了。如果到处都是洞的话,就好比窑内烧成的瓦器,大小本来有限,一个缝隙也容不得闭塞。闭塞到一定程度又会通畅,石头上偶尔看见一个孔,才与石头本身相符合。,6.(2016苏州调研,2022)阅读材料,完成(1)(3)题。(

47、10分)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选自容斋随笔)(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乐 天 有 诗 云 当 君 白 首 同 归 日 是 我 青 山 独 往 时 不 知 者 以 乐 天 为 幸 之 乐 天 岂 幸 人 之 祸 者 哉 盖 悲 之 也。(2)请指出白居易积极倡导什么运动?他的文学主张是什么?(2分)(3)根据文意,说说白居易对甘露之变的情感、态度。(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