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21278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时代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增强自发吸引力童哲摘要:时代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破解困境,应着力于增强对受众的自发吸引力:一、思想政治教育 应强化受众意识 ,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二、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根本,致力于形成教育内容对受众的自发吸引;三、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主动拓展、积极运用“大众传播” 模式。Abstract:The aging is changing,current 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 should insist on three aspects if it wants getting the real volunta

2、ry attraction to its audience. First, station decides effection, 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 should keep coequal station to its audience; Second, attracton come from content is more than innovation of form; Third,it is chance more than challenge,current 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 should run more by

3、 mass-communication mode.关键词: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大众传播英文关键词: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voluntary attraction;mass-communication作者简介:童哲应注意到,当前时代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在当前大众传播高度发展、公众文化素质空前提高,民主意识较大 发展的情况下,如何破解时代难题,真正增 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应该说,近年来无 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一些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 实质上进展不

4、大,其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对受众缺乏吸引力,不少受众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心里多少总是有着那么一点“ 被动感”、 “不情愿”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往往要辅以点名、考勤等手段才能确保人员到位率。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对受众产生自发吸引力,让受众从真正“ 要我听”转为“我要听”, 也许需要我们2从更深层次和更广视角进行研究与思考。一、思想政治教育自觉适应当今时代和受众变化,主动放平身段,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在当今信息开放透明、知 识大众化时代,广大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自主思 维能力、信息辨别能力越来越强,民主意识和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特 别是已经并

5、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 80 后、90 后,其受教育程度、自主思维程度、民主意识已经普遍达到一个 较高的水准。在 这样的基本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应 在教育姿态上做一个大的改善,即首先应强化受众意识, 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在当今信息时代,如果 过 于保持高高在上的强势“ 灌输”姿态,那么可能在整个态势上就首先输了一筹。原因在于:其一、时代和受众变化现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受众意识,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 过去由于传播业 相对封闭落后, 对教育对 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多半是通过所在组织系统自上而下逐级传播的,通过其它渠道自采的信息量是很少的。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就是其主要

6、信息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来说通常都会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但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大众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社会开放程度、民主程度的增强,各种信息渠道变得大大扩展和通畅,大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判别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便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论在掌握信息的时间上还是对信息量的占有上的明显优势,教育主体、客体在占有信息上趋于平等,甚至客体比主体占有更多的信息。 这种主、客体之 间“信息差”的减少甚至倒挂现象,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强化受众意识,改进教育方法,以适 应这种变化。其二,现代受众接受心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受众意识,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3

7、育姿态。从受众接受心理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平和姿态的信息才更易为受众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对人的思想认识加以影响,使受众接受施教者想传达的信息。而人的接受心理表明,受众民主化意识、自主思 维能力的增强,使得受众往往会 对带有过于强迫式、俯视式特征的信息带有较强的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传达的信息非常正确、先进,但在教育效果上却也常会因受众的抵触心理而势必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受众可以自主选择信息的互联网上,这样的信息往往易直接被受众“PASS”掉。在当今 时代,只有那种在姿态上具有平和特征的信息,才对受众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受众才更愿意、更主动地去接受。正如近年来在社会上

8、反响 热烈的央视热播栏目“百家讲坛 ”一样,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百家讲坛”并不具有强制收看的要求, “百家讲坛”对受众来说,在姿态上是完全平等、亲切平和的。 这样 的姿态,使得受众看到这档节目时,会以敞开、自然的心态先听听看看,进而自然而然地被讲授内容所吸引, 进入施教者所预设的情境,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其三,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水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受众意识,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平和的“ 姿态”也是提升施教者素质、增强施教效果的一大关键所在。施教者的素质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勿须多言。当前一个越来越值得重视的现象是:不少单位的

9、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模式,往往使得施教者的 “压力感”、 “动力值”远远不够。比如,教育主体一般不用担心受众是否会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因为通常可以依靠点名、行政奖惩等行政强力措施确保受众到位;教育主体通常也不用担心教育效果的“ 评估” 问题,因为教育效果通常更多是由教育组织者自己进行评估。而强化受众意识、 树 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 则会真正从源头上驱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要努力像央视“ 百家讲坛”那样通过打造4真正实实在在、充满“营养”的内容来吸引受众;也真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要努力将“实际教育效果 ”作为如何教育的最主要考 虑因素,致力于形成真正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真实、持久的教育效

10、果,而不是一时的“运动式” 学习教育活动,更不是“ 搞了多少次教育”、“有多少人参加听 课” 、“记了多少笔 记” 等这些非常表面化、形式主义的所谓教育“成果” 。总之,姿态影响结果,信息的内容完全相同,但却因信息源对受众是否“姿态”亲和等原因,受众接受效果完全迥异。这启示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 为受众所自觉自愿乐于接受的效果,就必须在施教姿态上有一个大的改善,应强化受众意识,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准确把握影响当前工作实效性的症结,真正抓住根本,致力于形成教育内容对受众的自发吸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基本方面,共同为思想政

11、治教育效果发挥着作用。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看,哪个方面才是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形成自发吸引力的最关 键因素?从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内容的吸引才是确保我党思想政治教育自发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处于执 政地位的国民党进行民心和舆论争夺时,从我党掌握的报纸、电台等传播条件来看,相比掌握当时国家主要传播机器的国民党可以说是处于绝对劣势。当时更没有信息网络、多媒体等可以突破国民党传播封锁的先进手段。但我党一样在民心争夺上赢得主动,原因何在?就在于当时党宣传的“ 打土豪分田地”、 “推翻三座大山”、 “反对

12、国民党独裁专制” 等内容符合当时中国广大民众的核心利益所需,为当时的中国广大民众所真心拥护。历史发展到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真正好的效果,对内容的要求可谓更高。因5为信息传播的发达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广大受众在信息来源上更开放、更广泛、更多样,选择性更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往往更易被受众直接给忽视掉。即使是依靠行政力量强行“灌输”,教育效果也很难保证,甚至极易引发受众的反感情绪。现实情况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一些单位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上可以说下了很大功夫,多媒体设备、信息化学习室、网 络课程等一大批先进的现代化施教手段纷纷走入基层, “学习室”、 “电

13、脑室”、 “俱乐部” 、“电影院” 档次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先进, “网络课堂”、 “移动讲坛”等各种教育新形式可谓花样繁多,但是相当多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依然不理想。原因何在?显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其施教手段不先进,而是在于其所讲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在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中,教育内容显然才更具根本性。面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任何空泛地 阐述大道理,都会受到冷落和心理的对抗。当然,强调内容的重要并非否 认形式的必要,内容与形式本就是密不可分,好的内容也需要恰当的形式得以实现。此处强调内容旨在强调形式必须要以真正有吸引力的内容为前提,否则再好的形式,如果承载的内容缺乏营

14、养,对受众没有吸引力,这种形式,不管花样怎么翻新,从根本上讲都毫无价值,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我们应坚信这样的信念:越是复杂的社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就越是大有可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能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当前社会形 势错综复 杂,受众思想也非常复 杂 ,思想政治教育不好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的确是事实,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重大机遇。因为,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我 们都应确信这样一个不变事实,那就是:在绝大多数人类个体心中, 对真理、对美、对充 满人性光辉的社科人文思想和知识,都是始终有着强烈而持久的需求与向往的。6不可否认,现在人们的思想处

15、在一个“改革”、 “开放”、 “透明” 的社会大环境中,受众接触信息既丰富又复杂。但是这种状况也在另一个层面提示我们,越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人 们就会有越强的“ 澄清认识、追求理性”的内心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真正帮助受众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的相关难点、焦点问题,而不是单纯说教、一味强式灌输,相信必定会为受众喜闻乐见。我 们应始终坚信,只要是真正 “好”的东西,自然会对受众形成强烈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不正是通过施教者的积极活动,使人们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吗?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形成吸引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三度” :即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感染

16、度、亲和度。 “可信度”即指所讲的内容要令人信服,充满说服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在讲真话的基础上,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和理解上要高人一筹,讲 出来的东西要具有更大的“理性魅力”、 “真理光 辉” 。要杜绝经不起推敲的表面观点,更不可从头到尾都是佐 证不充分的一味颂扬。 “感染度”即指教育内容要真正达及受众的精神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教育客体实际 情况有真正了解,能 够深切体会、准确把握受众的内在需求,努力把话说到受众“心坎”上。同时,还要注重努力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受众,对受众“切合”而不迎合。 “亲和度”即指教育内容要对受众充满亲切感、吸引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下大功夫搞

17、好内容 设计 ,使教育内容信息量要大, 语言要亲切感人、生动活泼,材料要有血有肉、丰富多 样。 这样的内容,受众才能欣然接受,才能受益匪浅。三、思想政治教育应敏锐认识当代信息传播的重大变化,主动拓展,积极运用并加大倚重“大众传播”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实行的模式主要是组织内教育灌输,即自上而下的组织内层层学习与教育,历 史上, 这种教育模式为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当代仍有其重要价值。但是,随着当代大众 传播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不7能仅仅止步和局限于这一模式,应在合理继承和继续发挥组织内教育灌输模式积极作用的同时,主动适应时代新变化, 积极拓展大众传媒模式等其它

18、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模式。作为当前业内的一个共识, “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 积极作用”这一观点,应该说 得到了大家的普遍 认同。但是笔者 认为,有一点,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还没有引起业内的足够认识。那就是我们不能仅仅一般性地认识大众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是应更进一步看到大众传播的发展给当今时代、进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即大众传媒已经对当今社会的公众认识具有了最主要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已经发展成 为公众获得外部世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数据统计表明,在当今时代,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信息来源 85%来自于大众传媒,而且随着网络等信息传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

19、 一数据还在加大。 这里面的意义其实是相当不一般的,它意味着当代的大众传媒已经对社会公众认识具有了最主要的决定性影响。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以“通过传 播信息以影响受众认识”为本质特征,在当代公众所获得的思想政治性信息中,来自大众传媒的信息势必也将处于非常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因此大众传 播对公众思想政治认识的形成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长期一直沿续的“组织内传播” 模式虽然仍有其重要价值,但是必须在较大的幅度上拓展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模式,尤其是应主动引入并注重运用“大众传播 ”模式。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也许只能是离时代发展内在要求越来越远

20、,离受众内心需求越来越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拓展、积极运用“大众传播”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全方位的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内容设计、 实施方式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大的调整和拓展。8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应努力以自觉的意识、平和的姿态运用大众传播模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谓自觉的意 识,即思想政治教育 应正 视当今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敢于接受挑战,主 动作为,自信地面向受众、引 导受众、接纳受众选择,决不能因循守旧、消极被动、止步不前。所谓平和的姿态 ,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如前面所述,应强化受众意识,树立对受众平和的教育姿态。只有保持这样的思想理念,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增强实

21、效性,走出困境,在新时代继续有大的作为。其次,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应按照“大众传播” 的要求和规律进行科学设计和必要调整。 “大众 传播” 和“ 灌输” 两种模式,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其实是有着巨大而微妙的差别的。 “灌输 ”模式更多地运用“自上对下” 的宣传性语言,而“大众传播” 模式则注重运用对受众平和姿态的介绍、陈述性 语言;“灌输”模式致力于直接说服或要求受众接受施教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大众传播”模式致力于诱导受众通过其“自主” 信息选择、辨别后,主动接受施教者所要传达的信息;“灌输” 模式中,施教者的目的往往是直接 显于文字之上的,而“大众传播 ”模式中,传播者的内在目的往往是隐于文

22、字之下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众传 播” 模式时,应尽量不去使用过于强势性、主观性的语言,而改用大量让受众感觉客观、平等、平民化的语言,如多用事 实性语 言,多用让受众感觉可以对传播信息有客观性或自我判断空间的语言,以看似平和、客观 的方式,巧妙地将自己的成 绩展示给受众,引导受众以感觉完全自发的状态对此做出积极性的评价。最后,在教育实施方式上,应形成一些真正契合“大众传播”内在要求、务实好用的有效策略。这里面可做的文章、可采取的 办法其实应 是多种多样的。一是 应注重将大众传媒的强大信息传播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很好结合,大幅提升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益。在这 方面,借助当

23、今大众 传媒的广泛信息传播能力,将真正 优秀9的思想政治专家化资源推向大众,也许就不失为“大众 传播”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我们传统的组织内教育,通常是由各 单位的领导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人员进行教育,主要方式包括学习上级精神、 专题学习辅导、群众自我教育等。 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传播不够便捷、人们思想受外来信息干扰少的社会条件下,是可行和有效的。然而在当前开放化、多元化、民主化、便捷化的信息环境,人们思想受各种不同信息的干扰空前增多,社会复杂因素也大量增多,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足以达到让受教育者充分信服的效果,因为此时施教者往往自身也和被教育者一样对这些复杂社会问题也充满着各种困惑。

24、这也是很多单位的学习教育往往只能停留在“ 念念文件、抄抄笔记”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时往往只有优秀的专家化教育才能达到足够的施教要求。而专家化教育在过去往往受传播条件等所限难以普及到大众,但是当今时代大众媒体的高度普及,使得通过借助大众传媒将思想政治专家化资源推向大众完全成为可能。正如央视“ 百家讲坛”那样,将各领域优秀专家的思想精华,通 过央视传媒的强大信息传播能力, 传播到数量惊人的广大受众,掀起了一波波的全国性思想热潮。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并采取这样的举措,将充满说服力、吸引力的相关教育资源与信息广泛传及到广大受众,其教育效益相比过去无疑将会有极大提升。这样的方式,也 许才真正称得上是顺应时

25、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手笔 ”、“大思路 ”。二是 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自然、合理的方式进入大众“公共”信息传播领域。这种进入,首先姿态上不能强势,要以使受众感觉到非常平和的方式自然融入,如果只是强行借大众传媒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向受众进行“ 灌输”,实际便是新瓶装旧酒,本质上仍属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这种进入, 还要精心选择对受众有充分吸引力的信息载体。如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自然融于受众接触最广泛、影响深远的“ 绿色文化” 中,就是一种当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式。所谓“绿色文化” ,是和10以鲜明意识形态、强烈精神引领、明确行 为导向为特征的“ 红色文化”,以及以低级、庸俗、色情、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内容 为特征的“黑色文化”、 “黄色文化”相比而言的。 “绿色文化”通常是以大众 传播媒介 为手段,以文化、休闲、娱乐为导向,通过受众个人的自主选择,使受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新兴文化形态。从 实际情况来看, “绿色文化”是当代受众特 别是年青受众接触最广泛的文化形式,也是 对其影响力最深远的文化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将所要传播的政治理念、价值导向等信息,通 过士兵突击、亮剑等大量平民化的文化作品、引人入 胜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其它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题材,对受众形成潜在、持久而又有效的启 发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