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10/21,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任 元 彪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13520042007 ,2019/10/21,2,参考著作,钟叔河著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导言”、各卷“引论” 。,内容介绍,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三阶段1.1.启蒙期1.2.体制形成期1.3.现代发展期 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2.1.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2.2.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2.3.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启蒙,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三阶段,0.早期中文文献中的“科学”一词 1.1启蒙期
2、:时间、标志性事件、主要内容。 1.2体制形成期:时间、标志性事件、主要内容。 1.3现代发展期:时间、标志性事件、主要内容。 科学启蒙尚未完成。,0.“科学”词义简析,0.1早期中文文献中的“科学”一词 0.1.1“科举之学” 0.1.2“分科之学” 0.1.3其他含义 0.2“science”的语义演变 0.2.1作为“知识”的“science” 0.2.2作为“科学”的“science” 0.3从“science”到“科学” 0.3.1从“science”到“科学”一词出现 0.3.2“科学”一词的使用 0.3.3严复与中国现代科学观,0.1.1“科举之学”,唐)罗衮,倉部栢郎中墓誌銘(
3、见李昉等编文苑英华(1205):“近代科學之家有栢氏倉部,府君諱宗回字,聖祖士良忠州司馬,父暠毛詩博士,贈國子司業,君踵父學開元禮。咸通中,考官第之,尚書落之,不勝壓屈,因罷,取家出身選為州縣官。” 唐顺之,1507-60(明)编,稗编:廣科學以弭盜:“唐末進士不第,如王仙芝軰唱亂;而敬翔李振之徒,皆進士之不得志者也。盖四海九州之廣,而嵗上第者僅一、二十人。茍非才學超出倫軰,必有絶意於功名之塗,無復顧藉。故聖朝廣開科學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於賊盜奸宄。”,0.1.2“分科之学”,乾隆敕编,1790(清),“歐邏巴州西天西意逹里亞(欧洲西边的意大利),臣所棲六城環以地中海,高墉架海横
4、天梯,人有醫、治、教、道四科學,物有金剛、珊瑚、哆囉珠、象犀。康熙九年入覲貢,自後嵗奉金牒、航狻猊,懐仁、若望始守職跪奉。”,0.1.3其他含义,徐润(1838-1911),徐愚斋自叙年谱抄录THE FAR EAST, A MONTHLY JOURNAL杂志1878年6月号介绍上海轮船招商总局总办唐景星(1832-1892)生平事迹的中文译稿:“唐景星君以一千八百三十二年(道光十二年)生于廣東省香山縣地方。其早年敎育自一千八百四十二年(道光二十二年)至一千八百四十八年(道光二十八年)得受之於香港馬禮遜敎科學,繼進英國敎會學堂”。 “His early education he received
5、 in 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s school, in Hongkong, form 1842 to 1848, when he entered the London Mission school”,0.2.1作为“知识”的“science”,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将拉丁语“scientia”翻译为“sciences”、“knowledge”(知识)、“learning”(学问) 牛顿:科学革命的标志性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philosophiae naturalis
6、) 近代化学之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1808年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命名为化学哲学的新体系(New System of Chemical Philosophy) 1877年格致汇编所载英人慕维廉培根格致新法:培根新工具中的“Philosophy”和“science”都译成“格学”或“学”,0.2.2作为“科学”的“science”,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化学、理论力学、热力学、光学等对自然进行经验与实证研究所领域的知识急剧增长。用natural science或其短缩语science来指称对自然进行经验与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知
7、识,以区别于对自然进行形而上学思考所获得的知识(natural philosophy)成为必须。 1831年,英国成立科学促进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可视为“science”作为“科学”的标志性事件。 从此,使用“science”来指称对自然进行经验与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普遍开来。,0.3.1从“science”到“科学”一词出现,“理学” “格致之学” “实学” “分科之学” “科学”:康有为,1897,日本书目志,列入日译科学入门和本村骏吉著科学之原理2书。梁启超在1897年11月15日的时务报上以读日本
8、书目志书后为题对该书进行介绍。,0.3.2“科学”一词的使用,A康有为,1898年4月,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进呈给光绪皇帝,三度使用“科学”。台湾学者黄彰健考证后断定为伪稿。 B王国维,1899,樊炳清译东洋史要“序”:“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中国之所谓历史,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社会上散见之事实,单可称为史料而已,不得云历史。”科学是体系化的知识,不限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1900年为徐有成等人译欧罗巴通史作“序”:“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 杜亚泉,1900,亚泉杂志序:“亚泉学馆揭载格致、算
9、化、农商、工艺诸科学,其目的盖如此。” 蔡元培,1901,亚泉学馆译定性分析序:格物致知“实科学之大法也。科学大法二:曰归纳法,曰演绎法。海通以来,我国学者颇译科学各书。”,0.3.3严复与中国现代科学观,1895,论世变之亟:“西学命脉之何在”?“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 1897-1901,原富:“使非有国学之设,则科学之废而勿讲者必多,而一国之民智,将因是而不进矣科学中一新理之出,其有裨益于民生日用者无穷”;“今夫格物者,治宗教妄诞尚鬼之弊之圣药也。假使通国之士夫,于科学名理之类,多所究心,吾未见宗教鬼神之说能为厉也” 1902,致主人书:“其曰政本而艺末也,愈所谓颠倒错
10、乱者矣。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者,即本斯而立。故赫胥黎氏有言:西国之政,尚未能悉准科学而出之也。使其能之,其致治且不止此。中国之政,所以日形其绌,不足争存者,亦坐不本科学,而与通理公例违行故耳。是故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设谓艺非科学,则政艺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然,未闻左右之相为本末也。”,1.1启蒙期,时间:古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交叉 标志性事件:异质文化进入-利玛窦 主要内容:从传统的心态到现代的心态转变,1.2体制形成期,时间:完成心态转变 标志性事件:科学体制在中国的确立 主要内容:体制模式转变,1.3现代发
11、展期,时间:完成体制模式转变 标志性事件:苏联模式的确立 主要内容:动力转变,2.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2.1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过程内容意义) 2.2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内容意义) 2.3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2.1外国传教士的科学输入,过程:从利玛窦到墨海书馆 内容:几何原本、崇祯历书、皇舆全图、李善兰 启蒙意义:初步接触(“地生羊“)、心态调整(”万国舆图“、”跪拜礼“),地生羊,其羔生于土中,国人筑墙围之。脐与地连,割之则死。但走马击鼓以骇之,惊鸣脐绝,便逐水草。,-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早有心要差人来,皆因本境地方俱不平安,耽搁多时。如今把四面的仇敌都平服了,本境
12、平安;造了多少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自处。并不是想添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国土也够了,也不是为贪图买卖便宜;但为着要见识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别国的好处我们能得着,我们的好处别国也能得着-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国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从前本国的许多人到中国海口来做买卖-不能保其不生事;故此求与中国永远平安和好,必得派一我国的人带我的权柄住在中国地方,以便弹压我们来的人-他们若得了不是,即该处治;若并无不是,自然常受大皇帝的恩典-,-天朝所管地方最为广远,凡外番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君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衣服殊制,无
13、地可以安置- -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使臣不敬恭将事,代达悃忱,乃尔使臣之咎-尔国距中华遥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俟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2.2洋务运动的科技引进,内容:军工、民用、科技译刊、科技教育。 意义:相对自觉引进、开启中国近代工业的示范作用、引进科技知识(傅兰雅)、培养人才与观念改变。,2.3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14、维新时期:设报馆、开民智、促维新,输入科学观念;建学会、鼓民力、促进社会环境改变;办学堂、废科举、兴留学,传播科学知识。 辛亥革命时期:临时政府教育改革;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科技学会(中国地学会1909、中华工程师学会19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与新青年;蔡元培与科学思潮合流;批判传统、文学革命、科学宣传。,1949年以前中国高能物理学家的国际领先成就,吴有训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提出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1924年与中国科学家吴有训合写论文。1926年吴有训发表在康普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强度比率等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因此获取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物理学史上的“
15、康吴效应”的吴有训却与诺贝尔奖无缘。 赵忠尧1930年,美国科学家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同年,赵忠尧(后为新中国高能物理所奠基人之一)发表硬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他当时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赵忠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断了,而继续研究的日本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 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1946至1947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写出长篇论文,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对原子核三分裂现象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但他的发现直到60年代才被大量重复实验进一步证实。 王淦昌1941年王淦昌设想出用观察原子K俘获过程中的核反冲方法,来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写成论文,投寄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于1942年1月发表。同年美国科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的设想,在实验室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后来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在王淦昌设想的启发下,用核反应堆做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出中微子物质的存在,并因此与别人分享了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实验的最初设计者王淦昌却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