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融入教材 超越教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16858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入教材  超越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融入教材  超越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融入教材  超越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融入教材 超越教材浅谈语文教师教材研读的技能包钢九中 白丽琴现行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来进行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裁体,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纽带。 “语文教材的价值,在于它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工具,教师主要是凭借它进行教学,各种文字资料,其他教学工具都是围绕着它来加以利用的。 ”研读教材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能否深入地钻研教材,并超越教材,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一名教师,要在熟知教学大纲,明确教材编写意图,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教材,读准教材,吃透教材;更要在研读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立足教材,然后超越教材,以独到的视角审视和分

2、析教材,对教材予以适当的变通,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一、教材研读要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语文教材里选编的很多经典篇章,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这使学生难于真正理解文章内涵,情感上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依据现今的时代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如在讲读故乡时,我先按照传统教学重点分析文中闰土、杨二嫂以及“我”的性格特征,突出体现一

3、个“变”字,但在分析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时,我弱化了造成这一切的社会根源,而是引导学生来探寻文学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具有恒久普遍意义的民族性或人性特点。二、教材研读要有“泾渭分明见清浊”的对比思维。对比思维就 是 通 过 对 两 种 相 近 或 是 相 反 事 物 的 对 比 进 行 思 维 , 寻 找 事 物的 异 同 及 其 本 质 与 特 性 的 思维方法。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方2法。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体现了这种意义。对比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运用对比思维研读教材,显而易见的优点就是在教学

4、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两篇或多篇课文放到一起对比,既能比较出多篇课文相同或不同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主题思想等知识点,又能够对它们进行总结;内容既丰富,又清晰、系统,容易记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思维,还可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学会把两篇或多篇文体或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学习,更系统的掌握知识。如在讲读孔乙己时,我就和范进中举进行对比阅读。 从多个方面寻找比较点:(1)两个人物在性格上同中有异: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不同的是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面对人们的嘲笑,他虽有所抗争,却软弱无力;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而范进则显

5、得懦弱、猥琐,面对胡屠夫的训斥、辱骂,范进只是“唯唯连声” ,甘受屈辱;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现得虚伪、世故。 (2)两个人物的命运同中有异: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但在科举制度下,孔乙己最终“连个秀才也没捞到” ,生活穷困潦倒,凄凉地死去。而范进则侥幸中举,喜极发疯,被胡屠夫一巴掌打好,终于成了封建特权阶级的一员。 (3)两文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同中有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虽对范进的遭遇有些同情,但更多的是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4)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同中有异:两篇文章都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传神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孔乙己采用白描手法,以“笑”

6、写“悲” ,冷峻含蓄;范进中举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漫画的形式,诙谐幽默的语言,活画出一场闹剧。 三、教材研读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教师要以教材阅读为基础,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教材内涵,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发挥想象,精心研读教材,选择“发散点”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问题,鼓励创新,尊重不同见解,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

7、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大纲,结合时代精神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从而得出更丰富更切近实际的结论。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关于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了他们冷酷、自私、虚伪3的性格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换作是我们,面对“于勒”这样的亲人,又该如何表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也一定会反感于勒并躲避他” ,有的说:“菲利普夫妇也有自己的无奈,他们自己的生活都很拮据了,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于勒”这样的讨论,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思路,不再将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问题,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树立起来。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课本,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既要融入教材,宏观上了解整套教材的总体构思,又要从微观上掌握每一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与教学要求,还要超越教材,高屋建瓴的审视和分析教材,对教材予以适当的变通。理解教材要“实” ,把握教材要“准” ,钻研教材要“透” ,处理教材要“活” ,使教材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和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