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古诗两首,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从军行,王昌龄,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太原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作者简介,王昌龄:,他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绝句成就最高,和李白的并称“神品”) 从军行历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有
2、的写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有的抒写战士长期戍边产生的“边愁”。 出塞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另外,善于用七绝含蓄而细腻地表现宫闱女子的心理状况及其微妙变化。(闺怨、长信秋词),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的乌云
3、一片连着一片,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远处的玉门关。,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 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漫天的浓云,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在甘肃省,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环境渲染,以色传情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渲染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繁,时间漫长;穿金甲,战斗艰苦激烈,金甲易损,生命可抛,但报国的意志不会减,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第三句诗突出的是什么?诗中哪一句是写战士们豪壮的誓言?,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 、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塞下曲,“塞下曲”,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塞:指边界险要的地方。,林暗/ /草/惊风,将军/ /夜/引弓。平明/ /寻/白羽, m lng没在/ /石棱/中。 唐 卢纶,si塞下曲,我先了解,卢纶(748-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善于写景抒情,艺术成就较高。他从军多年,所作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这首边塞小诗,写李广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
5、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ng)石没镞(z)(箭头),视之,石也。”,塞下曲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草惊风:草忽然被一阵风吹动。,引弓:拉弓射箭。,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白羽:尾端饰有白色羽毛的箭。,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石棱:石头的边角。,“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一阵风吹得摇摆不定,将军以为老虎来了,连忙拉弓射箭。,“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天早上去寻找那只射出的白羽箭,那箭竟然深深地嵌入巨大的石棱之中。,你认为将军是个怎样的人?,联
6、想: 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写的,这首诗中“将军”指的是汉朝的 。诗中表现将军箭法高明的句子是:,李广将军,“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 /草/惊风,将军/ /夜/引弓。平明/ /寻/白羽,没在/ /石棱/中。,塞下曲 唐卢纶,塞下曲“塞下曲”乐府诗体。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李广,是诗人对边塞将领的赞颂。,边塞征战诗:特点是慷慨豪迈,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国运的兴衰。 因此,诗人的创作主旨或者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或者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包括他们的乡愁、离恨), 或者赞颂正义战争,或者控诉战争的残酷。,边塞诗,塞外风光,卫国豪情,征战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