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唐贵松(贵州 铜仁)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关键词:松桃 苗族花鼓 体育价值 传承 发展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
2、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
3、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一、苗族花鼓的起源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
4、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一次碰上一对武术高强的苗族年轻夫妇,男的使用一根巨棒,女的使用一把宝剑。一场搏斗发生了只见这对年轻的苗族夫妇,巨棒出手,顽石崩裂,宝剑出鞘,寒光闪闪,大战三天
5、三夜终于刺死了魔王,消除了大害。于是苗族先民们就剥下魔王的皮,蒙在一段空心的树干上,并应和着一片咚咚的鼓声做出各种象征除魔制胜的搏击动作狂欢跳跃从而创造了鼓舞的雏形。 (三)苗族鼓舞起源于汉朝 凌纯声芮逸夫先生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说:”山左金石志、南阳汉画像录存诸书均记载有汉代鼓舞图像、图赋,则汉代鼓舞,宛然在目。与今日红苗鼓舞极为相似。可见鼓舞有汉代传入苗中之说,十九可信”,等等。1以上三种解说都有其道理,但是由于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因无文字记载,起源于何时何地还有待考察。二、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苗族花鼓现已经成了一种艺术载体。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中写道:苗人在环境上,
6、苦于种族、政治、经济的压迫.无以进展.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人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赛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神益于人身者,仅鼓一项。从石启贵先生对苗族鼓文化的注解不难看出.苗族迁居深山僻地,虽然摆脱战争的骚扰.但却陷人交往不便的生存境地。环境的变迁导致文化的变迁,鼓的功能在发生转变。鼓,现在已作为苗族民间社会的一种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而重新发挥其社会功能。昔日的某些功能在隐退,它现在是以艺术的形式向人们演绎苗族人曾经的历史与生活,从“阵鼓催兵,农夫插秧,挖园种菜,美女梳妆.巧妇织纬”等苗族鼓舞的表演,我们可以洞见苗族进人深山
7、老林后的生活场景及生命的存在方式。苗族花鼓有两面鼓、四面鼓。两面鼓音色清越、圆润、爽心悦耳;四面鼓,是苗族花鼓鼓中之王。表演有四人,也有八人,场面气势磅薄,声音沉雄浑厚,惊心动魄;生活在腊尔山地区的苗族人民,一般在椎牛祭祖、节日盛会、闲暇娱乐、迎宾邀客时都要表演花鼓舞。生活在腊尔山地区的苗族人民,一般在椎牛祭祖、节日盛会、闲暇娱乐、迎宾邀客时都要表演花鼓。 苗族花鼓分为四个流派,即 NhoI guib joud(呶贵州)、Nhoi fux guangt(呶湖广)、Nhoi khad(呶佧) Nhoi ghueb zheat(呶怪崭)。虽然苗族各地花鼓活动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以击鼓而舞,或击鼓伴舞
8、为主要特征。苗族花鼓表演两面鼓时,将鼓置于支架上,一人敲打鼓帮把握节奏,男女各一人相向对打鼓面,也可男女各二人对打;四面鼓的阵容则要大得多,四面都可以安排男女各二人对打,或者男女各四人搭配对打;节日盛会举行大型鼓舞表演时,设置若干个两面鼓、四面鼓,表演者可多达上千余人。场面上,鼓声抑扬顿挫,惊天动地,鼓椎飘带上下翻飞,五彩斑斓,令人精神振奋,心花怒放。 松桃苗族花鼓,自五十年代就打进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改革开放后,苗族花鼓先后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美国首都华盛顿建州 100 周年庆祝活动,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洛阳国际第十二届牡丹花盛会等
9、大型活动演出。1990 年瓦窑(乡),1995 年正大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之乡”。 8 月 28 日九点三十分,“黔江铜仁民族文化走进重庆活动周”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隆重开幕。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花鼓亮相开幕式,博得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和鼓掌。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位青年观众,用流利的汉语描述说:松桃苗族花鼓演员手中的鼓槌有时轻落,有时疾起,鼓声时而低沉,时而激越。她们穿梭在花鼓周围,鼓音、鼓点、节奏、舞步,快慢协调,完美和谐。绕鼓换位,繁而不乱,行步击鼓,错落有致,运动自若。表演场面,恢宏壮观,姿态变换,酣畅淋漓,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雄壮浑厚的鼓点,幻化万千,优美的节拍让
10、人如醉如痴。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瓦窑村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1989 年,苗族花鼓在中、苏、美、日四国艺术节的开幕式上登台表演,获得国外艺术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观众纷纷要求苗族演员们签名、合影,也激发许多新闻媒体和艺术研究部门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时报还以整版的篇幅介绍苗族花鼓。1994 年,正大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传统的苗族花鼓,有两面鼓、四面鼓。近几年来,根据松桃民族中学校长滕建勋的创意,经刘国松老师设计,由第六代鼓王龙求正及第七代鼓王龙云辉父子潜心研究,成功地开发出了八面鼓。在世界尚属首创。鼓身直径五米,
11、高一点一米,周长一十五米,是一个组合形式的大圆鼓,组合起来粗看是“八面鼓”,细看则是“十六面鼓”,需三十二人同时演奏。现在,松桃苗族花鼓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名录。自 2002 年以来,正大中学、松桃民族中学、三中、盘信中学、正大民族完小、官舟完小等学校把花鼓传统体育活动引进课堂,将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聘请苗族鼓王龙云辉等一批专业的花鼓教师担任苗族花鼓教学,全县两千多名在校学生熟练掌握了花鼓一百多种套路。古老的苗族文化传统艺术有了可靠的传承、发展、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它现在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人们的眼里。三、苗族花鼓的体育价值(一)与其他少数民族花鼓的动作结构比较我国是一个统
12、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祖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花鼓活动归大部分少数民族所拥有,他们的表演活动形式不尽相同。秭归花鼓舞三人击乐,大锣、钹、马锣;唱腔为“开门调、端阳腔、小锣腔、大锣腔和车调子”五种。除大锣腔的曲式结构为上下腔外,均为一段体的曲式结构,曲调装饰音较多,每句落音倾于下滑,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舞蹈动作有“后踢步、绣花、整装、走步子、两步子、点蕊、麒凤翻身鹞、鹤立梢栖、双逗和扑蝶”,丑角后踢步。旦角“小脚女人”的步伐贯穿舞蹈的始终。彝族花鼓舞,舞蹈动作比较丰富,特别是腿部的动作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如蹬、顿、甩收、跳、越、绕花、蹲转,崴膝等。再如双
13、吸腿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膝等更是力度重、技巧高、难度大,又别具一格的舞步。一直流传于豫苏鲁皖周边地区的梁园花鼓舞,在铿锵的花鼓铜鼓声中,演员们翻着跟头开场,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挥舞着翎子指挥串演,演员随着翎子和花鼓的节奏,跳起欢快的舞蹈,表演倒立行走、劈叉、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滑稽扮相、夸张动作,格外引人注目,博得阵阵掌声喝彩。兰州太平鼓自具特色,首先它的外形与其他鼓不同,鼓身长 80 至 85 厘米、直径 37 厘米,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带人、人鼓合一。鼓的上、下、跃、翻、骑、闪、
14、展、腾、挪等打法丰富,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松桃县的苗族花鼓要 求 鼓 手 在 表 演 时 , 都 要做 好 充 分 的 热 身 活 动 , 因 为 从 脚 到 踝 、 膝 、 髓 、 肩 、 腕 、 头 部 协 调 配 合 。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疾徐急缓协调,并不断绕鼓换位,变而不乱。四人绕鼓穿花,交错舞蹈,动作一致,讲究对称。到过渡点时,四人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换位,打鼓边者换打鼓面,击鼓面者换打鼓边。四面鼓,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
15、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八个人同舞,场面更大更热烈,且更富于变化,加上鼓槌上下翻飞,彩绸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二)苗族花鼓的健身、健心、社会适应价值一个国家是否成为体育强国,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其体育人口的多少,国民体质的健康状况如何,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少数民族体育以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趣味性强、设施简单、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适应了少数民族人民体育锻炼的需要,从而增进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达到了提高国民体质的目的。黔东北松桃县的苗族花鼓是苗家人自娱自乐展现生活、劳动,抒发情感的健身活动。苗族
16、花鼓的动作套路一百多种。传统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这些套路既有表现男子阳刚之美的,也有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的。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苗族花鼓动作的强度非常之大,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是 一 种 全 身 性 的健 身 运 动 , 能 够 使 全 身 的 肌 肉 、 关 节 、 韧 带 都 得 到 良 好 的 锻 炼 。 要 求 鼓 手在 表 演 时 , 从 脚 到 踝 、 膝 、 髓 、 肩 、 腕 、 头 部 协 调 配 合 。 有时二人击鼓二人舞;有时四人同时边击边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必须一致,疾徐急缓、刚柔并兼协调配
17、合,并不断绕鼓换位,变而不乱。四人绕鼓穿花,交错舞蹈,动作一致,讲究对称。到过渡点时,四人按逆时针方向绕圈换位,打鼓边者换打鼓面,击鼓面者换打鼓边。四面鼓,八个人在一架四面鼓上表演,每方二人。每面的二人可交换位打击鼓面,也可以二人同时动作,一人左手击鼓,右手舞动,另一人做对称动作,各自对称,分毫不差,整体要求更为严格。八个人同舞,场面更大更热烈,且更富于变化,加上鼓槌上下翻飞,彩绸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苗族鼓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利作用。苗族鼓舞是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
1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花鼓动作,再现了苗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图画。苗族花鼓用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用不同的步伐表现不同的劳动动作、生活动作、武术动作等,这些动作常常运用于锻炼身体。苗族花鼓是一种融体育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长期进行花鼓的训练,还能增强体质,发展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常常参与人是非舞到汗流浃背不肯罢休,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健身的效果。大部分的花鼓动作都具有极强的竞技性,它的动作汇极其丰富,步伐手式极为严谨,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种。生产型又叫劳
19、动型,它将勤劳的苗家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粗犷健美的姿态分类有致的组合融于花鼓动作之中。所以,苗族花鼓对练习者的协调性、柔韧性以及艺术表现力有很好的锻炼价值。苗族花鼓适合不同的年龄阶层锻炼,它的运动强度因套路而异,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能够对不同人群起到有氧锻炼的效果。丰富大众健身活动,服务社会,提高我国体育人口。(三)苗族花鼓的表演价值苗族花鼓是苗族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是人们休闲喜庆时最常用的娱乐方式,苗族人人会打鼓,它集武术、娱乐、舞蹈为一体。 在各种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总要组织各种活动,此时,彩旗飘扬、鼓声震天。表演鼓舞穿节日盛装,服装色彩艳丽、耀
20、眼夺目。一场鼓舞表演,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服饰展演会,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苗族花鼓,自五十年代就打进省城,六十年代进入北京。改革开放后,苗族花鼓这朵民间文艺奇葩大放异彩,蜚声海内外,1982 年至 1986 年,先后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鼓声回荡在内蒙、广西和新疆的天空;1987 年至 1988 年先后随贵州省文化代表团到广州、西安、淄博、无锡、深圳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表演;1989 年 6 月。参加中国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赴美国参加中、苏、日、德四国艺术节,鼓艺倾倒了大洋彼岸的观众;1989年 8 月,出席了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在 1989 年的广州羊城中华博
21、览会和 1990 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受到李鹏总理、乔石委员长、李瑞环主席的亲切接见;1993 年至 1996 年,先后参加了上海浦东国际旅游节、西南三省成都灯会、洛阳国际第十二届牡丹花会等大型活动演出。2009 年 11 月 6 日,第九届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来自贵州、湖南、新疆、青海、内蒙、陕西、辽宁、云南等 15 个代表队参加表演。经过专家现场观看,大赛评委认真评选,贵州松桃苗族花鼓队、新疆龟兹歌舞团、河南开封市群艺馆、河北隆尧县千户营乡等八个代表队队获得 “山花奖”,是这次大赛的最高奖项。专家介绍,鼓舞是我国比较古老鼓乐艺术,各个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鼓乐形式。松桃苗族花鼓
22、鼓音、鼓点、节奏、舞步,快慢协调,完美和谐。表演时刻,绕鼓换位,繁而不乱,行步击鼓,错落有致,姿态优美,运动自若。表演场面,恢宏壮观,神态表现,淋漓尽致。因此,苗族花鼓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四)苗族花鼓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苗族花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年来的结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运动方式。我们要加以保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延续不能单纯依靠保护“原生态自然”来维持,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文化的“传承”和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上。2 而且也是研究苗族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
23、美学等学科的丰富材料。(五)苗族花鼓有利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开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苗族花鼓由于本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必然给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六)苗族花鼓的商业价值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人文景观中,交通欠发达,经济水平极端低下的条件,正处于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要枪抓机遇。2009 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是贵州省省委、省政府实施
24、精品战略,建设“自然、健康、安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年度。民族传统体育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求奇、求新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和健身性又会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提升其旅游的效果,创出更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热点。4 近几年来,松桃县着力发展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苗族花鼓、寨英滚龙、孟溪花灯、西门傩文化、苗族绝技、苗族服饰等传统民间文化,举办了具有特色的“四月八“苗族服饰展演和“苗族歌师“民间艺术大赛以及正月民歌大赛。形成了以“苗族花鼓为龙头,寨英滚龙、孟溪花灯、西门傩文化、苗族绝技、苗族服饰等传统民间文化为两翼
25、”的文化经济体系。同时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产业。四、苗族花鼓的传承及发展战略苗族花鼓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是要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文化形态正是在行为之流中得到表达的”。格尔兹认为,文化形态并非静止的形态,而是一个流动的活的过程;并非一个孤立的形态,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体系。5 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寻求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苗族花鼓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的行为而得以延续,也主要表现为不断运动着的活态存在,所以凝聚在人身上
26、的口传心授是文化传承的根本。5 为了传承苗族文化,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把花鼓带进了校园。传承是发展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一定要处理好发展和继承之间的关系。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地域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活动中的作用,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7 当今世界诸多的现代体育项目大多都是来源于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27、如跨栏原是英国18 世纪牧羊少年的追逐游戏,铅球是欧洲士兵掷炮弹的比赛,每个体育项目的发展都是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发展的过程。而苗族花鼓的动作套路一百多种,传统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它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动作强度非常之大,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是 一 种 全 身 性 的 健身 运 动 。 所 以 应 该 科 学 挖掘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其中的许多优秀成分进行提炼、整理、改进,使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符合时代的精神与要求。要对其运动技术、方法、竞赛的形式和标准进行规范,使其符合当今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地普及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符合了现代社会
28、的精神文明的要求与人们健身娱乐的需要,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以助力于全民健身,推向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达到更高地提高人民生命价值的目的。结论与建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苗族花鼓是苗族人民的骄傲,它是一项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动作强度非常之大,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是 一 种 全 身 性 的 健 身 运 动 。 在 历 史 文 化 的 保 护 与 传 承 中 , 我 们 不 要 忽略 了 它 的 发 展 , 优 胜 劣 汰 , 物 竞 天 择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客 观 规 律 , 以 在 尊 重 苗族 民 族 同 胞 们
29、的 意 愿 , 肯 定 苗 族 花 鼓 传 统 体 育 的 社 会 文 化 价 值 的 基 础 上 ,应把“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指导方针。扬弃旧时代的尘埃,增加科学的成分,使使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强普及,服务社会,达到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对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传承和发展,注重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还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以及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是对苗族花传统体育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传承和发展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的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以上对策和建议,还要强化和完善政府职能,建立
30、官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机构以及苗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机构,8 制定苗族花鼓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的政策和制度;发挥媒体传播和导向作用;配合苗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比赛活动,扩大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大力拓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空间,学校是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的潜在人群,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传承和推广的重要纽带.发展学校传统体育,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建立和完善苗族花鼓的校本教材,明确苗族花鼓传统体育活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管理力度和师资力量培养.。参考文献:1 王一波、陈廷亮、咏梅.浅析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12 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
31、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体育社会科学(56-57)3 赵冬刚.安塞腰鼓体育价值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64 赵 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化研究 以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4(28)5 龙文波.湘西苗族花鼓舞的动态传承 以花鼓舞鼓王为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26 杨全辉、雷 鸣.恩施土家族、苗族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6)67 姚重军编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22-1258 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J. 体育学刊,2009.9(16)92董 茜.论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J,2009.3(23)2张瑛.浅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西部科技,2009.1(2)8李 真.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 怀化学院学报,2008.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