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讲1.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99861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讲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讲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讲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讲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陶翀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讲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提纲】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3)唯物定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1)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2)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3)社会的物质性;(4)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2)实践与人的存在; (3)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4)人和自然的关系;

2、(5)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规律及其客观性;(2)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4)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I)原因与结果;(2) 必然性与偶然性;(3 )可能性与现实性;(4) 现象与本质;(5)内容与形式。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

3、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3.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是世界观的运用,与世界观相统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自然界

4、和精神,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哲学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有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个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

5、与无神论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静

6、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6.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7.物质概念(1)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一种简称,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

7、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3)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论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8、论基础。8.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概念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和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

9、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变动、无条件、绝对的。静止是稳定、有条件、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

10、的,而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

11、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

12、。(1)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2)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发明、改造、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4.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

13、体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理想的世界。(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的在于可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这就是列宁所说的:“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2)在尊重客

14、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津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7.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1)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2)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规律作

15、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 ,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正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以意识为中介) ,但

16、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尤其是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

17、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第

18、二,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和桥梁。第三,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

19、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3)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及其实质。(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

20、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木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2.发展与过程。(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

21、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事物永恒发展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是指

22、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能排除。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推理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表现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等。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同一

23、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矛盾双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2)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方力量对

24、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

25、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

26、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

27、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一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8、防止“过”或“不及”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

29、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30、“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现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 ,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是“扬弃”的结果。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曲

31、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2、。(2)主观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

33、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和调控性。(2)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

34、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配,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发展无限,所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我们也要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不能以可能代替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

35、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把握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4)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人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5)内容与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

36、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1.

37、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2.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3.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荣。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辩证思维方法1.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最常见的

38、推理形式。(1)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2)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3)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相互补充。2.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1)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2)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3)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1)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2)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

39、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 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 )具体的过程 。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1)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2)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40、。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1)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2)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3)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2.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1)充实了辩证思维

41、中的世界图景。(2) 证实和丰富了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一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都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第三章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功。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2、,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生产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2)社会政治实践:它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例如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管理等。(3)科学文化实践:它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4.实践与人的存在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

43、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前提、基础(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

44、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2.人和自然的关系(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更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