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1993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2017高考一轮语文(通用版)复习课件-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考纲展示 2016年考试大纲关于本部分的要求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级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能力层级为F级 (1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二、命题规律 从全国新课标卷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无一例外,都是考查传记。一般设置4道小题,1题为“5选2”的多项选择题,另3题为简答题和探究论述题。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查的重点。常见的题型是分析传主的事迹、形象、取得成就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等。 全国新课标卷近几年来未选择新闻类、科普文章来设题。但2016年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新闻类材料,且设4道主观题,需引起注意。 科普类阅读在全国各自主命题省市高考卷中时有出现。一般设置

3、3道小题。命题形式较为灵活,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论述题。,一、(2015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

4、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

5、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

6、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7、。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相关链接】 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

8、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

9、传记文学的研究。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解析:A.“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

10、图”,由此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的课。C.朱东润“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错,文中说“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E.“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错,“传叙文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不存在分类麻烦。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找到筛选的线索,顺着一个明确的线索去筛选,这是非常重要的。文中说:“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

11、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句话具有统领作用和过渡作用,解题信息就包含在里面。答案: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进行传记文学写作 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要求“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个特色就是“学术性质的自传”。既然是“学术性质的”,那就要把自身的学术经历放在重要位置。不仅如此,因为是“自传”,所

12、以要写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同时,正因为是学术性质的自传,所以语言要通俗一些,否则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答案: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实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_,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一是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应该分两问来回答。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不能作个性化解读的,而自己的看法可以有不同。朱东润先生的看法散见在自传的文字中,并没有特别标明,需要我们分析、归纳出来,然后才能说同意不同意。第段的“是

13、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一句,是作者发表看法的标志性句子。还有作者赞赏了“别传”信笔直书的特色。答案:第一问: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 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 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

14、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二、(2015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

15、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

16、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 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

17、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

18、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

19、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

20、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

21、巷跪迎灵车的盛况。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解析:A.“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错,原文说的是“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B.“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恰当,原文为“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C.“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错,原文说的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

22、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围绕戴安澜和宗的关系以及戴安澜表态的文字,前后筛选他这样说的理由。答题的信息区域就在第二自然段,有的是他们二人关系的表述,有的是戴安澜直接的语言描写。答案: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勠力同心,共赴国难;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及分析能力。两个著名历史人物诗中已点明,关键是事迹以及戴将军借以表达的志向。戴将

23、军的志向与古人的事迹有密切的关系,明白了古人的事迹,才可以顺势理解戴将军表达的志向。答案: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_,解析:本题实际上是一道人物特点探究题,需要从全文概括出若干要点,用具体事实加以佐证分析。从戴安澜与共产党人宗祺仁的关系可见他报国不含党派成见。从他战前写给家人的家书可见他关爱家人,具有侠骨柔

24、肠。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可见他的指挥能力和胆魄。从“相关链接”部分可见他追求平淡、文韬武略。答案: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考点一人物传记一、传记的概念1传记,也叫做“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

25、描写。试卷中选作文本的传记主要是指后者。2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二、传记的特征 一是应该做到“纪实传真”,二是要有“写生传神的手笔”。(1)真实性

26、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我们所说的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传记不允许任意虚构。,(2)生动性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了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丹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201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

27、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

28、。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

29、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

30、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

31、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 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32、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

33、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解析: A“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够贴切。C.“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不正确,文中是说“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D.“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不正确,文中是说“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事情的原因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答题的信息区域是文本的前四段。“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这主要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争论内

34、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辩论的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辩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较量;他们的辩论几乎把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吸引并参与进来。答案: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以传主为代表的团体的优秀特质的概括。要紧扣该团体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要在与爱因斯坦的比较中思考该团体的特质。玻

35、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主要体现在:团队的领导、骨干成员和团队精神。哥本哈根学派有着以独特人格魅力引领学术导向的领导,有异常活跃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团队,并且有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答案: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解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在结合文本的同时,答出自己的见解。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一是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理,并给予学术之争高度评价

36、,可看出他坦荡的胸怀;二是积极为祖国丹麦工作,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相关链接”更能说明这一点;三是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四是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答案: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慧眼识才,吸引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一、传记阅读答题的一般规律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记对象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记对象的性格、情感,把握传记对象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

37、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6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记对象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内因,他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记对象,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7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记对象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1)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2)志向和命

38、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相关事件的描写二、传记阅读具体解题指导(一)围绕传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1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2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提取、概括。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3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

39、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切近。此类题需要的基本能力有三点:能筛选信息,分出条理来;会用词句加以概括;能分析说明。具体题型分为: 题型一:概括分析传主的整体形象特点,说明传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特点概括的来源:传主的言行事迹;作者的评价介绍。 高考真题中很少这一类总括式的题目。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将军赋采薇第4小题: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对传主戴安澜的一个整体特点分析,它需要以全文或者是大部分文字为信息筛选区域。 这种题之所以在高考真题中很少出现,是因为它的涵盖性太强,占用设题资源太多,使别的题不好设了。 题型二:概括分析传主的某一方面特点。 特点概括的来源:对应的文本区域中传主的言行事迹;作者的评价介绍。 概括某一方面的特点,或者筛选某一方面的信息,必然会指定某一区域或某一范围的文字为依据,往往比较具体。 这种题有两个设题方式:一是指定文字要求概括传主的特点,二是依据给出的传主特点来找出依据。 题型三:抓住传主的某一个言行,问为什么、说明什么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