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96989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初中语文1望岳 春望教学设计主备人:周卉 2016 年 8 月 29 日 科组长评级: 科组长签名:科 目 语文 课 型 精读课文 课 时 2 课时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格观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2、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诗意点或主问题 “望”的对比阅读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学生充分预习。教法、学法 自读、品读、发现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设置意境激起兴趣导入课文了解背景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作者简介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初中语文2称“诗圣”,是

3、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预 习检 测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 岱(di ) (2)决眦入归鸟 眦(z )(3)白头搔更短 搔( so ) (

4、4)浑欲不胜簪 簪(z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5)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了解学情整 体感 知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合作学习整体感知朗读训练精读五、阅读赏析望岳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

5、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领悟主旨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初中语文3探究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

6、”,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六、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7、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初中语文4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

8、,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

9、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畅谈美点七、以“望”为切入点,感受“望”的对象、“望”的视角、“望”的感受、“望”的寓意。收束全文拓展延伸八、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布 置作 业背诵默写望岳春望,小测试巩固教学反 思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初中语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