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业基础知识,主讲人 韩长青2014年4月,第一章 林业基本用语,第一节 土地类型 第二节 林地类型 第三节 森林(林地)种类 第四节 地形地貌 第五节 森林资源 第六节 森林经营区划,第一节 土地类型站在林业角度,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土地类型(简称地类)可划分为2个一级地类:即林地和非林地。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6个三级地类;非林地划分为5个二级地类,4个三级地类。见表1。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7hm2(1亩)。,表1: 地类划分表,第二节 林地类型一、林地按植被种类或经营目的不同,分为8个2级地类:(1)有林地 (5)苗圃地 (2)疏林地 (6)无立木林地 (
2、3)灌木林地 (7)宜林地 (4)未成林地 (8)林业其它用地,(1)有林地,生长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0.067hm2以上、郁闭度达到0.20(含0.20)以上的林地,或人工造林36年后,保存率达到80%(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为65)以上,生长稳定人工起源的林分。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行(不含2行,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计算林带宽度时,从林带外侧树木的根部开始每侧加3m);当林带的缺损面积大于0.067hm2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两条林带的具体情况和周边地类确定是片林还是林带。,纯林:由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叫
3、做纯林,即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有林地。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即任何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有林地。在一类调查中,起测径阶是6cm,起测胸径是5cm。注意径阶和径级的区别。径级是几个连续的径阶合并在一起称为径级。一般地,径阶为2cm,采取上限排外法。在科学研究中,起测胸径可以更小。乔木的胸径是树干距地面1.3M处的直径,是树木材积测定上的重要指标,用厘米(CM)做单位。,纯林:由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即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
4、5以上的有林地。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即任何一个树种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有林地。在一类调查中,起测径阶是6cm,起测胸径是5cm。注意径阶和径级的区别。径级是几个连续的径阶合并在一起称为径级。一般地,径阶为2cm,采取上限排外法。在科学研究中,起测胸径可以更小。乔木的胸径是树干距地面1.3M处的直径,是树木材积测定上的重要指标,用厘米(CM)做单位。,一类调查、二类调查、三类调查:按调查的地域范围和目的,森林资源调查分为:以全国(或大区域)为对象的森林资源调查,简称一类调查;为编制规划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为作业设
5、计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三类调查。这三类调查上下贯穿、相互补充,形成森林调查体系,是合理组织森林经营,实现森林多功能永续利用、建立和健全各级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计划体制的基本技术手段。,1、什么是一类调查?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调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查结果具有权威性、连续性、可比性。 国家林业局建立的以省为单位每五年循环一次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行之有效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 2、一类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6、 一类调查的目的是:查清全省宏观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掌握5年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和变化趋势,分析研究间隔期内森林生态系统现状和变化状况,摸索变化规律,预估森林资源发展趋势,并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国家和省制定和调整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生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提供依据。,3、一类调查的任务是什么? (1)利用遥感(RS)、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完善全省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复查上期按44公里网布设的地面方形样地;在遥感卫星影像图上对前期按22公里网布设的遥感判读样地进行判读,进行数据采集器技术试验。 (2)
7、查清全省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3)进行森林生态功能和健康状况调查,并收集有关生态环境因子及林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情况等材料。 (4)建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5)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遥感判读成果,绘制森林分布图、沙化土地分布图、湿地分布图。 (6)提供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4、一类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土地利用与覆盖:包括土地类型(地类)、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 (2)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数量、质量、结构
8、与分布,森林按起源、权属、龄组、林种、树种的面积和蓄积,生长量、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 (3)生态状况: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土地沙化、湿地类型的面积、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4)林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人口及林业从业人员、国民生产总值及林业产值、造营林情况、木材生产及消耗、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建设等。,1、什么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即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成果是建立或
9、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 包括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 3大部分。,区划。林业基层企业的区划包括分场或营林区及林班。其中林班是永久性经营单位,是二类调查的资源统计单位。林班区划方法分为自然区划、人工区划和综合区划(见森林区划)。 调查。以适用的地图如地形图、平面图或航空像片等为依据首先区划林班,再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路线。调查主要是在划分小班的同时进行的目测与实测。小班是以经营措施一致为主要条件划分的。在有近期航空像片时可先
10、在室内勾绘,结合现场确定;也可对坡勾绘或深入林内在地形图等上勾绘。高度集约经营时,可通过实测划分小班。小班调查内容、项目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调查重点是蓄积量。此外,生长量、枯损量、天然与人工更新效果、土壤、病虫害、火灾危险等级、立地条件、珍稀动植物资源及有关经营效果等,也是小班调查的内容。 调查成果分析。主要成果必须满足编制经营方案以及林业区划或总体设计所需资料的要求。主要包括:地类面积,森林面积,用材林近成熟、过熟林组成,树种蓄积,人工林及四旁树,经济林,竹林等资源数据及林相图,森林分布图等资料和调查报告说明书等。如是复查,对于资源的动态变化应进行详细分析。,2、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
11、内容: (一)调查基本内容包括: 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调整(复查)经营区划; 2.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 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4.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 5.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 (二)下列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的详细程度,应依据森林资源特点、经营目标和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由调查会议具体确定: 1.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调查; 2.森林土壤调查; 3.森林更新调查; 4.森林病虫害调查; 5.森林火灾调查; 6.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7.生物量调查; 8.湿地资源调查; 9.荒漠化土地资源调查; 10.森林景观
12、资源调查; 11.森林生态因子调查; 12.森林多种效益计量与评价调查; 13.林业经济与森林经营情况调查;4.提出森林经营、保护和利用建议; 15.其它专项调查。,森林资源三类调查:又称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植树造林设计、伐区设计、 抚育采伐设计等需要而进行的调查。采伐调查设计,要对林木的蓄积量和材种出材量要作出准确的测定和计算。在调查过程中,对采伐木要挂号。根据调查对象面积的大小和林分的同质程度,可采用全林实测或标准地调查方法。要提交调查结果。造林调查设计,即在调查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造林目的,对预定造林土提出适宜的林种、树种和造林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方案。造林地立地条件的
13、复杂性,决定了造林前进行调查设计的必要性。做好造林调查设计,有利于根据资金、人力、时间和生态等要求统筹安排宜林地和相应林种、树种,有利于保证造林质量。它是概算造林需苗量、需工量、费用和成本的直接依据。造林调查设计分为准备、外业和内业3个阶段。一般应在造林前一年或前若干年进行。,(3) 灌木林地,生长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包括采取人工措施)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4)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
14、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未成林封育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和花卉育苗用地。,(6)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1) 采伐迹地:采伐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 火烧迹地:火灾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 其它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
15、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森林防火等需要保留的土地。,(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以下三类:1)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滩、荒沟、荒地等。2) 宜林沙荒地:未达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3) 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8)林业其它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含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
16、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1)耕地:国有林业局或国营林场经营范围内的农田。2)沼泽地:国有林业局或国营林场经营范围内的沼泽地。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含配套设施)用地。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集材道、运材道;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内的工程设施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4) 其它用地:国有林业局或国营林场经营范围内的水库、河流、岩石裸露地等。,3、 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及其它用地。,二 、19
17、84年颁布经1998年修订的森林法, 按经营目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五个类别:,(一)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及其林木,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或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其它防护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
18、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一)防护林 1、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 1)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 2)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3)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
19、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 (4)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2、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1)坡度在25度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2)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3)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3、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
20、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 (1)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2)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 (3)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4、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1)农田、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m范围内的; (2)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草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5、护岸林:,
21、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 (1)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 (2)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6、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1)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50m以内;(2)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
22、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其它地区10m范围内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7、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二)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疏林地。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按照工程项目管理,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有林地。2.速生丰产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森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行业)标准的有林地。 树种: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大青杨。3.一般用材林:
23、其它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疏林地。,(三)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四)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1、果树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2、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3、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4、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5、其它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
24、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五)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l)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边境地区沿国界10km范围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2)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3)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
25、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4)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5)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
26、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7)自然保护区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和灌木林地。,三、现代林业更强调林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公益功能,把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管理,而不是把林业作为经济部门来管理,因此,按照林地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林地(森林资源)分为二个类别:生态公益林(地)商品林(地),1、 生态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种质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包
27、括防护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地)。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1)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林策发200494号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范围及标准:,江河源头:重要江河干流源头,自源头起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20公里,汇水区江河两侧最大20公里以内的林地;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源头汇水区,自源头起始向上以分水岭为界,向下延伸10公里,汇水区内江河两侧最大10公里以内的林地。江河两岸:重要江河干流两岸界江
28、(河)国境线水路接壤段以外河长在15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两岸,干堤以外2公里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以内的林地。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林地。湿地和水库:重要湿地和水库周围2公里以内从林缘起,为平地的向外延伸2公里、为山地的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以内的林地。边境地区陆路及江河接壤的国界线以内10公里的林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防风固沙林基干林带;集中连片30公顷以上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区划界定为国家公益林的小班。,(2)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
29、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省级重点公益林地。,2、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包括用材林(地)、薪炭林(地)和经济林(地),(六)林种优先级,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其它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第四节 地形地貌,1、地貌 2
30、、坡向: 3、坡位: 4、坡度:,1、地貌,中山:海拔为10003499m的山地。 低山:海拔1000m山地。 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 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2、坡向:,小班(样地)范围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东坡:方位角68112; 南坡:方位角158202; 西坡:方位角248292; 北坡:方位角33822; 东北坡:方位角2367; 东南坡:方位角113157; 西南坡:方位角203247; 西北坡:方位角293337; 平坡:坡度5。,3、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6个坡位。 脊部:山脉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m的范围
31、; 上坡: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 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 山谷(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处于其它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 洼,也应按山谷记载; 平地:平原和台地上的小班或样地。 全坡:小班在上、中、下坡位都有分布。,4、坡度:,平、缓、斜、陡、急、险六级。 级为平坡5度; 级为缓坡5-14度; 级为斜坡15-24度; 级为陡坡25-34度; 级为急坡35-44度; 级为险坡45度以上。,第五节 森林资源,1、树种:乔木、灌木 2、树种组 3、优势树种(组) 4、树种组成5、龄级、龄组 6、林权7、起源 8、森林结构9、郁闭度、覆盖度 10、蓄
32、积量11、散生木和四旁树 12、碳汇,森林:指土地面积大于等于1亩,郁闭度大于等于0.2,就地生长高度达到2m以上(含2m)的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与人工幼林,符合这一标准的竹林,以及特别规定的灌木林,行数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小于等于4m或冠幅投影宽度在10m以上的林带。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分: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临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
33、,可以根据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地位级及其他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 林相:两种含义: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有单层林和复层林之分。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林木价值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称为不良。 立木:含两层意思: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树木的总和;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着的树木。 先锋树种:能在荒山瘠薄地等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最先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如侧柏、油松、刺槐等。,1、树种:,指树木种类。可分为乔木和灌木两大类。 乔木和灌木的区分主要从形态学特征考虑,一般以主干是否明显、植株成年时可以达到的高度来衡量。乔木一般要求主干明显、植株成年时高度在5米以上。根据形态大
34、小还可以将乔木和灌木各细分为大、中、小3类。,乔木、灌木:,(1)大乔木:25米;(2)中乔木:8-25米;(3)小乔木:5-8米。(1)大灌木:2-5米;(2)中灌木:0.5-2米;(3)小灌木:0.5米。,河南适生主要树种,用材林树种:刺槐、侧柏、油松、毛白杨、栓皮栎、槐树、麻栎、柳树、臭椿、香椿、银杏、杉木、日本落叶松、华山松、泡桐、楸树、欧美杨、楝树、水杉、马尾松、火炬松、落羽杉、白榆、五角枫、水曲柳、毛竹、淡竹、桂竹 经济林树种:核桃、板栗、桑树、杜仲、黄连木、花椒、山楂、梨、苹果、李、杏、桃、甜樱桃、葡萄、猕猴桃、石榴、油桐、枣、山茱萸、柿、金银花、文冠果、望春玉兰、木瓜、皂荚、茶
35、、油茶、无花果、杏李 观赏树种:悬铃木、雪松、七叶树、桂花、女贞、 鹅掌楸、蜡梅、复叶槭、白蜡,2、树种组及分类:,根据树种生长速度,可将树种组分为5类: 慢生针叶树种(慢针):侧柏(柏木); 中生针叶树种(中针):油松、雪松、落叶松; 慢生阔叶树种(慢阔):楸树、皂荚 ; 中生阔叶树种(中阔):刺槐、栎类、榆树; 速生阔叶树种(速阔):杨树、柳树、泡桐。,3、优势树种(组):,指一个树种(组)对其群落的影响程度较大,在单位面积上的材积、重量或林冠覆盖面积占群落总量的比例较大的树种(组) 。 我省划分为24个优势树种(组):黑松,油松,华山松,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其他松类,针叶混,杉木,水
36、杉,池杉,柏木,栎类,枫香,其他硬阔类,杨树,阔叶混,柳树,泡桐,其他软阔类,针阔混,经济林,竹林,灌木林 。,4、树种组成,有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层的树种组成。组成不到5的树种不记载。,5、龄级、龄组,有林地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 林龄:指林分与林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林木年龄完全相同,这种林分称为同龄林。如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相对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森林,叫做异龄林。 龄级:为简化森林年龄统计而划定的林分年龄级。一般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龄级,
37、比较速生的树种和中生树种以10年为一个龄级,速生树种5年为一个龄级。,龄组:对林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年龄分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之分。 幼龄林: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 中龄林:林冠郁闭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时期。 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 过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 各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标准见表2。,龄组确定的标准,1纯林:根据表2的标准确定。 2针叶林:针叶树种组成7成的林分。慢针和中针以组成大的确定龄组,组成
38、相等时以慢针确定龄组。 3阔叶林:阔叶树种组成7成的林分。慢阔、中阔和速阔以组成大的确定龄组,相等确定龄组的顺序为慢阔、中阔和速阔。 4针阔混:针叶或阔叶组成4-6成的林分。针叶树种组成阔叶时,龄组确定原则同针叶林;阔叶树种组成针叶时,龄组确定原则同阔叶林。 5人天混:人工树种和天然树种混交的林分。树种组成人工起源天然起源时在人工起源树种中按照24的原则确定龄组;树种组成人工起源天然起源时在天然组成的树种中按照24的原则确定龄组。,6、权属,1、土地权属:分国有和集体; 2、林木权属: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团体、合资、合作、合股、联营等)。,7、起源,分天然和人工两大类: 1、天然林:指由
39、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包括冠下造林、起源确定为天然的人天混)或萌生起源的林分。 2、人工林:指通过植苗(包括植苗、分殖、扦插)、直播(穴播或条播)或飞播(包括飞播或模拟飞播造林)方式形成的林分,包括人工林采伐后萌芽形成的林分。 3、“人天混”林分起源归属划分:所谓“人天混”林分是指人工更新造林后,天然树木侵入形成的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混生的林分。树种组成人工起源天然起源时按人工起源确定,反之则为天然起源。,8、森林结构,1、林层结构:有林地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复层林的划分条件是: (1)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不少于30m3; (2)主林层、次林层均高相差20以上; (3)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
40、上; (4)主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30,次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20。 2、森林群落:森林群落就是具有一定树木种类组成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的外貌,植物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高度并具有不同密度,从而决定了群落外部形态。在植物群落中,通常由其生长类型决定其高级分类单位的特征,如森林、灌丛或草丛的类型。,群落中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的共处,即在有序状态下共存。一个群落必须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竞争,形成具有一定外貌、种类组成和结构的集合体。 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的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
41、形式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如果群落是自然界的客观实体,那么组成群落的各种群应通过相互作用彼此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网络,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必然的关联。 必然的正关联可能出现在某些寄生物和单一宿主间,还有完全取食于一种植物的单食性昆虫。大多数物种的生存只是部分地依存于另一物种,像昆虫取食若干种植物,捕食者取食若干猎物。 另一种极端是负关联一物种的分布被另一物种的竞争排斥的作用所限制,这是一种可能形成群落间明确界限的机制。,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逐渐分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植物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多少也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
42、定的空间,并且它们的同化器官(枝、叶)、吸收器官排列在空中的不同高度和土壤的一定深度中。植物按照空间高度或土壤深度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即群落的成层现象。,1、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依次发展为林冠层(乔木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活地被层、苔藓层)等层次。 一般讲,温带夏绿阔叶林的地上成层现象最为明显,寒温带针叶林的成层结构简单,而热带森林的成层结构最为复杂。,2、森林植物群落主要包括4层:乔木层:具有大的多年生木质树干,高在4m以上;灌木层(又称为下木层):树木长得较小,高度在4m以下,多从地面即分支;草本层:不具有
43、多年生地上茎;苔藓层:由苔藓、地衣等非维管束植物构成。,3、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与地下成层。层的分化主要决定于植物的生活型,因生活型决定了该种处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 4、层次划分:在层次划分时,将不同高度的乔木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另外,生活在乔木不同部位的地衣、藻类、藤本及攀缘植物等层间植物(也叫层外植物)通常也归入相应的层中。,群落的成层性,5、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也有分层现象。,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森林植物群落的不同层次,森林群落不同层的空间分布,简单
44、的植物群落结构形式,按照植物的高度划分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仅是形态特征方面的指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热带雨林中,由于高温、高湿,层间植物的发育达到了最丰富的程度,除了苔藓、地衣等附生植物和草质藤本植物外,还附生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如鸟巢蕨、石斛、吊兰等。 粗大的木质藤本更是热带森林的特色,有的直径粗达40cm,纵横攀缘并达到林冠上层。,在森林中一些附生、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由于它们着生在植物群落中的不同位置上,本身也并不独立地构成一个层次,所以被称为层外植物(也称层间植物)。,占据植物群落大部分空间的乔木层 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林 相,林木的
45、层次结构在林业上常称为林相,可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单层林只有一个乔木层,后者则具有两个以上的乔木亚层,目前的人工林和喜光树种所形成的纯林多为单层林,而由耐荫树种所形成的异龄林则多是复层林。 复层林中,植株最多、盖度最大的层次称为主林冠层,它可能是乔木层中的第一层,也可能是第二层。,群落外貌和季相,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如森林、草原和荒漠等,首先就是根据外貌区别开来的。,而就森林而言,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等,也是根据外貌区别出来的。,针叶林,常绿阔叶,热带雨林,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1、环境因素 (1)
46、环境因素中,气候条件对森林群落的结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对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 对群落季相的影响。 (2)气候是在大尺度上,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从较小尺度上来说,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3)随着空间异质性的增加,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增加。,2、 生物因素,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动物,它们通过传粉、传播种子、啃食、践踏、作穴等活动直接和间接影响群落的结构。 右图:昆虫传粉,在生物因素中,竞争和捕食对群落结构的作用最为显著: 首先,对种间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的作用问题上,最直接的回答可能是在自然群落中对物种进行引种
47、或去除实验,观察其他种的反应。 季相 :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在森林群落中,林木的自疏现象,是竞争对群落结构作用的最直接的体现。 在森林中,同龄单层林分密度大,将引起个体树冠的强烈挤压和竞争,形成强烈自然稀疏,部分林木死亡。,一般情况下,喜光树种自然稀疏强烈,保持高密度、高叶面积指数的时间比较短暂,难以长时间维持高生产力水平。中性和耐荫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林,加厚林冠层,加大林冠间竞争的总体空间,缓和竞争强度。,干扰与群落结构,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生物群落不断经受着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近代多数生态学家认为干扰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
48、起群落的非平衡特性,强调了干扰在群落结构形成和动态中的作用。,人为干扰造成群落特征差异更为复杂。 人为干扰中的采伐、开垦、火烧等,可以形成同龄林分的差异,增加群落中萌生植株的比重。 目前,人类活动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城市的发展,工矿的建设,土地的开发,均使原有群落和景观发生变化。,人为干扰开垦和采伐,干扰又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在干扰的作用下,群落演替过程发生加速或倒退,干扰成为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不协调的小插曲。 最常见的例子如森林火灾,火灾过后,森林发育不得不从头开始,可以说火灾使森林群落的演替发生了倒退,又可以说火灾促进了森林系统的演替,使一些本该淘汰
49、的树种加速退化,促进新的树种发育。 下图火灾后森林,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干扰扩散的结果,在景观尺度上看,可能导致未能与原有景观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可能对种群、群落或生物多样性产生轻微或重大的影响;而从物种的角度看,如果能引起物种变异和灭绝,就可以认为是较大的干扰行为。 干扰对物种的影响有利有弊,同样干扰条件下,反应敏感的物种在较小的干扰时,即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反应不敏感的物种,只有在较强的干扰下才会受到影响。,气候干旱化使地球表面许多草地发生退化,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如全球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干旱化等,地球表面许多草地、林地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退化,但在人为干扰下,如过度放牧、过度森林砍伐,将会加速这种退化过程,可以说干扰促进了生态演替的过程。 合理适度干扰,可以促进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平衡。合理的生态建设,如林业六大工程特别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就可以使干扰促进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