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预测,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命题思想上,紧扣考纲,尊重全国卷命题习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即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种能力。选材上,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主要考查小说,很少涉及散文,考查小说由过去中外小说轮考逐渐过渡到重点考查中国小说。选材上以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小说为主。作品主要反映市民、百姓的平凡生活和精神追求。考查侧重于对人物性格、形象、描写的分析综合,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对文本的题目、结构安排的作用及创意构思、艺术手法的特点的探究。题目设置上,题型固定没变化,一道5选2的分析
2、概括类客观选择题,三道问答式主观题(结构或手法类试题、形象分析类试题和探究题);分值是25分,分别赋分为5、6、6、8分。题目的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紧扣文本,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文意或联系文本来阐述。,预计2017年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选文、考查点、能力要求、题型等都保持相对稳定。选文情理兼容,散文、小说并重。近三年命题大都以中外现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为素材,有短篇文章,也有长篇节选。考查重点突出,形式灵活。试题侧重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个性化阅读以及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特别注重对作品形象、内涵的把握和结构的分析。题目设置上可能会有微调,一道4选1的分析概括类客观选择题,两道问答式主观
3、题(结构或手法类试题、形象分析类试题和探究题);分值是14分,分别赋分为3、5、6分。,高频考点透析,一,小,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嘛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
4、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5、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
6、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7、。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审题立意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
8、有涉及这些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误。B项,“委婉地表达”不准确;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提议彼
9、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参考答案 1.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
10、活和爱情的追求;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观点一:合适。 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小说情节设
11、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小说阅读涉及四个基本点,其中“主旨意图”是核心,形象、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三要素”以表现“主旨意图”为根本目的,“主旨意图”又必须通过“三要素”的具体描写来表现,所以四个基本点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每个基本点都涉及“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方面。如:塑造了怎样的形象?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某处情节有什么作用(意图)?某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017年语文考纲中,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选考板块,把原来文学类和实用类二者选一的选考板块,变成了两者都为必考内容。所以说,如果考查小说的话,题型题量上可能会有微调。,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
12、、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立足点。,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我们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在刻画人物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而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更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马兰花的“眼泪”,全国新课标卷中“老汪”个性化的语言,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13、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管家”与东家的对话,就使得人物与人物之间互相映衬。,2.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鞋为例,历史背景是20世纪五
14、六十年代(社员大会、外出当工人),自然环境是传统的农村(做鞋的习俗、彩礼、夹道的庄稼),文中涉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十八岁、幻想)与男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念稿子、当工人)间的冲突,母亲对女儿的守护,等等。只有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关系下,才会表现出特定的人物性格。 3.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还有的作品在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
15、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情节的鉴赏方法 1.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透彻分析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安排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2.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
16、意鉴赏小说情节安排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3.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4.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梳理小说情节要以抓线索为基础,所谓线索,就是小说的叙述对象或发展脉络。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古渡口为例,文中渡夫与“我”谈话中,直接谈到“钱”的就有七段,以此为基础将全文串起来,文章脉络大致就清楚了:老人劝“我”财不露白老人没有钱,不能与亲孙子团聚老人凭良心挣钱。老人为什么对
17、钱这么敏感?结合时代背景(兵荒马乱)分析,人物性格与文章主题也就相对清楚了。 解题思路: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一般考虑: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三、环境描写的鉴赏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
18、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描写首先要建立在社会大环境(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是具体人物生活的小环境(社会的、自然的),小环境的描写必须符合大环境的特征。同样,分析环境时,必须首先考虑社会大环境。 2.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及其行为活动、思想观念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3.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
19、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4.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其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题思路: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最好在文中勾画出来。 2.在熟练掌握描写手法以及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判断(何种手法、有何作用)。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渲染、烘托、反衬、对比、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描写的观察角度和顺序等。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包括: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
20、,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等。 3.分点作答,不遗漏要点。,四、主题的鉴赏方法 1.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2.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3.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4.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而是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几个误区。 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
21、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五、手法的鉴赏方法 1.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的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形象的作用,领悟景物
22、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 3.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或尖锐、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解题思路: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朱先生之死 午饭后的阳光柔和,朱先生和妻儿老少坐在阳坡下晒暖暖,静谧的白鹿书院里温柔的阳光
23、下,坐着一个兵荒马乱的世事里有幸保存完整的家庭的全部成员。 朱先生转过头对妻子说:“你再给我剃一回头。”朱白氏撇撇嘴:“剃就剃嘛,咋说再剃一回?这回剃了下回不要我剃了?”朱先生笑说:“了不得了不得!你也学会抠字眼了。”儿媳急忙把孩子塞到婆婆朱白氏怀里,钻进灶房替公公舀热水去了。 怀仁说:“爸,让我妈歇着,我来给你剃头。”朱先生温厚地笑笑:“我还是信服你妈的手艺。你妈给我剃了一辈子头,我头上哪儿高哪儿低哪儿有条沟哪儿有道坎,你妈心里都有底儿,闭着眼也能剃干净。”儿媳端着铜盆放到太阳下说:“爸,你趁水热快来焖头发。” 朱白氏喊了声“等一下甭急”,把孙子交给儿媳,一边挪着小脚一边从腰后解开围裙系带儿
24、,把那条蓝色印花围腰布巾围到朱先生脖子上,一只手按着朱先生的头,一只手伸进脸盆里撩起水来。朱先生猛乍扬起被妻子按压着的脑袋问:“你看看我还有几根黑头发?,“没有黑的了,尽是白的。” “你仔细看看还有没有黑的?” “我连一根黑头发也寻不见。” “你没仔细寻嘛!去,把老花镜戴上仔细寻。” 朱白氏从台阶上的针线蒲篮里取来老花镜套到脸上,一只手按着丈夫的头,另一只手拨拉着头发,从前额搜寻到后脑勺,再从左耳根搜上头顶搜到右耳根。朱先生把额头低搭在妻子的大腿上,乖觉温顺地听任她的手指翻转他的脑袋拨拉他的发根,忽然回想起小时候母亲给他在头发里捉虱子的情景。朱先生的脸颊贴着妻子温热的大腿,忍不住说:“我想叫你
25、一声妈”朱白氏惊讶地停住了双手:“你老了,老糊涂了不是?”朱先生扬起头诚恳地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竟然紧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朱白氏身子一颤,不再觉得难为情,真如慈母似的盯着有些可怜的丈夫,然后再把他的脑袋按压到弓曲着的大腿上,继续拨拉发根搜寻黑色的头发。朱先生安静下来了。两个儿子和儿媳准备躲开离去的时候,朱白氏拍一下巴掌,惊奇地宣布道:,“只剩下半根黑的啦!上半截变白了,下半截还是黑的你成了一只白毛鹿了” 朱先生听见,扬起头来,没有说话,沉静片刻就把头低垂下去,抵近铜盆。朱白氏一手按头,一手撩水焖洗头发剃完以后,朱先生站起来问:“剃完了?”
26、朱白氏欣慰地舒口气,在衣襟上擦拭着刀刃子说:“你这头发白是全白了,可还是那么硬。”朱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剃完了我就该走了。”朱白氏并不理会也不在意:“剃完了你不走还等着再剃一回吗?”朱先生已转身扯动脚步走了,回过头说:“再剃一回那肯定等不及了!” 婆媳俩坐在阳坡下叙叨起家常,怀仁和怀义坐在一边时不时地插上一句,时光在悠长的温馨的家庭气氛里悄悄流逝。冬阳一抹柔弱的阳光从院子里收束起来,墙头树梢和屋瓦上还有夕阳在闪耀。朱白氏正打算让儿媳把孩子抱进屋子坐到火炕上去,忽然看见前院里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那一刻,她忽然想到了丈夫朱先生,脸色骤变,心跳不住,失声喊起来:“怀仁、怀
27、义快去看你爸”怀仁、怀义相跟着跑到前院去了。朱白氏惊魂不定,心跳仍然不止,接着就听见前院传来怀仁、怀义丧魂落魄的哭吼。她的心猛地往下一沉,对惊诧不安的儿媳说:“你爸走了。他刚才说剃完了我就该走了。我们都没解开他的话。” ,(几十年后)四五十个男女学生终于挖开了朱先生的墓室,整个墓道里只搜出一块经过烧制和打磨的砖头,两面都刻着字。老师终于辨认出来,一面上刻着六个字: 天作孽犹可说 另一面也是刻着六个字: 人作孽不可活 班主任不得不先向学生们解释这十二个字的意思,归结为一句,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批判会就热烈地开始了。 一个男学生用语言批判尚觉不大解恨,愤怒中捞起那块砖头往地上一摔,那砖头没有折
28、断却分开成为两层,原来这是两块磨薄了的砖头贴合成一起的,中间有一对公卯和母卯嵌接在一起,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 折腾到何日为止 学生和围观的村民全部惊呼起来(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参考答案 A(B“早已打定主意”的分析有偏差,朱先生应该是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会随着头发颜色的变白而走到尽头,所以找妻子印证自己的感觉。C“表明朱先生将永垂不朽”分析错误,随意拔高主题。D这一细节描写“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分析错误),参考答案 智慧先知。他不仅有学问,而且像神一样预知将来要发生的事。和蔼。他亲切地与家人对话,甚至开点小玩笑。仁慈。他死前动情地喊一声“妈”,并选择悄然离世。(如从“人性”“神性”两个方
29、面概括回答也是可以的,第一点属后者,后两点属前者),参考答案 (1)预知自己即将离世。死时头发刚好全部变白。死时有白鹿腾空离开。预知后世有人掘墓。 (2)示例一:使小说在写实中融入神秘色彩。在生老病死等现实生活情节的基础上融入神异之事,使作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和特殊的审美感受。 示例二:使人物形象具有神秘色彩。这些神异事件给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性,使人物形象得到巨大的提升。 示例三:使小说主旨更为丰富和深刻。这些事件使读者在真实与神异交织的画面中对社会人生作更多的思考,使作品更具内涵。 示例四:使小说情节更具扣人心弦的力量。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神异事件
30、,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对神异的探究中获得特殊感受。 示例五: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这些神异事件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都能找到存在的影子,这种写法本身也是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写法。,二,散,文,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
31、,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
32、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
33、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激亢,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
34、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 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审题立意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此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分析,需要逐项加以排查,作出判断。B应是“贪赃枉法的人”对开封府的畏惧;C
35、项。文中没有相关信息。,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分析,从文中“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
36、畅的宣泄和释放”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题需要结合文本中“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等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
37、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本题是探究题,回答时,注意结合题干,亮明观点;概括情节,照顾问题;联系背景,概括主旨;明确创作意图。从文中“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等就加以概括即可。,参考答案 1.BC 2.百姓对知府碑上“包拯”名字的态度与贪官污吏对知府碑上“包拯”名字的态度形成对比。说
38、明了“包拯”已是清正廉洁的化身,深受百姓的敬仰,而让贪官们恐惧。将正史中的包拯与范仲淹做对比,凸显中国平民百姓对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品质的看重。将正史中的包拯与戏文中的包拯进行对比,体现百姓看重官员的清廉,有利于文章主题的表达。 3.这是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包拯具有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美好品格,这种品格与老百姓的渴求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中国的老百姓崇拜清官,痛恨腐败,把为官清廉作为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 4.人们膜拜清官,说明现实生活中清官很少,所以说膜拜清官的人民是不幸的。中国的老百姓渴望包拯式的人物,把为官的清廉与否作为对官员最朴素的评判,痛恨贪官。现实生活中,贪官屡见报端,比如周永
39、康、李春城、徐才厚等等,所以,国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反腐倡廉的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才会长治久安。,现代散文阅读无疑是影响学生高考得分的瓶颈,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与难点。在平常的复习中,常用的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考点”的角度逐一指导阅读训练,二是从“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训练。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一直在探讨第三种思路,从“命题”的角度归类来指导答题,即以审读题干为起点进行阅读,因为题干中至少包含了四个信息: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在哪里找答题的依据。从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题的方向,抓住命题的关键,使答题更快捷,也更准确。 2017年语文考纲中
40、,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选考板块,把原来文学类和实用类二者选一的选考板块,变成了两者都为必考内容。所以说,如果考查散文的话,题型题量上可能会有微调。,一、行文思路类 1.行文思路(或结构) 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行文表达作用 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解题思路: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 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句子含义分析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答题格式: 词语含义分析题: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
42、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写出了的内容,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三、形象分析类 解题思路: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答题格式: 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 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
43、情感,升华了主旨。四、人称类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五、归纳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 全文内容概括: 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果”)从何(“因”)而来?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 第二种: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 第三种: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概括。多种情感,指的是
44、对不同的人、事、物而表现出的不同的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答题格式: 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了主题。六、技巧分析类 解题思路: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
45、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答题格式:这个语句或段落用了的方法,写出了,在文中起到了的表达效果。或: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某手法(技巧)运用好在哪些方面。七、标题 解题思路:有的散文的文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它对行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问“标题”,答“结构”。首先要联系情节,比如情节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某词进行的;再次要联系中心,说它体现了中心等。,答题格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八、探究题 解题要求: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
46、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1.唯一型(有观点):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2.选一型(有观点):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3.融合型(有观点):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4.自创型(有观点):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答题格式: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
47、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1.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2.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3.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4.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你的
48、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绿染戈壁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