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全国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题存在着概念不清的混乱情况。如“对比”手法,在不同省市试卷中归属不同,有的归到“艺术手法”,有的归到“修辞手法”,有的归到“表现手法”。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共性。,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下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
2、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诗歌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考向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一)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1正面描写。就是对诗歌中的人、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直接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1)动静描写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以动(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
3、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静结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以静写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化静为动,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2)虚实描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虚”包括三方面:第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4、,第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此时却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曾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象:舟船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实写”是指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上阕写
5、了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在诗歌鉴赏中重点考查的虚实描写有: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或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3)白描与细节描写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6、断肠人在天涯。”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往往从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4)视角与色彩视角:远近,高低,视觉,听觉,触觉等。因视角的变化,才形成了层次的不同: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色彩。在古诗歌中,事物或景物往往会形成色彩对照: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2侧面描写: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
7、出,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如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代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见的有:(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
8、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加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2)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词人的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
9、,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答案:细节描写。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答案:侧面描写。诗中并未具体描写战争,而
10、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答案: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思念亲人,另一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挂念之情。,答案:即景抒情。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答案:融情于景。词人将满怀的离愁融入设想的晓风残月的凄清之景中,表达了离别的怅惘之情。,答案:动静结合。月光、清泉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答案:托物言志。借石灰表达不畏磨难、保持操守的志趣。,答案:用典抒情。“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
11、的壮志。,答案:虚实结合。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考向二修辞手法通过下面这个表格,掌握高考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答案:比喻,拟人。以“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以“未展芭蕉”喻少女;“怯”,拟人,娇怯含羞。,答案: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生动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答案:双关。“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匹偶”,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答案:夸张,对偶。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答案:顶真。使上下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答案:通感。用视觉来描写听觉,有
12、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答案:借代。以花的色彩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花”的特征,答案: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及对自己身世悲凉的感慨。,答案:互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考向三表现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则是狭义的,是除修辞
13、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1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月出惊山鸟”。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并序中多次写江中之月,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
14、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词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
15、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侵扰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卫国的决心。,(3)正用典故。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
16、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4)反用典故。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好友李正之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
17、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3赋、比、兴。“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2)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3)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18、。“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4联想和想象。(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
19、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之分。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7象征。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
20、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8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答案:联想想象。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柳树形象。(比喻是一种特
21、殊的联想),答案:衬托。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答案:烘托渲染。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不平和哀伤凄苦的心情。,答案:比兴。以美丽怒放的桃花比喻美丽贤淑的女子;同时运用起兴手法,以桃花开放引出女子出嫁一事。,答案:欲抑先扬。前两句层层推进,写文帝推崇贾生,后两句点明虚心垂询是为了“问鬼神”,欲抑先扬,讽刺汉文帝关注鬼神,而不注重苍生百姓。借古讽今,感叹自己无用武之地。,答案:对比。将豪门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惨境对比,极力表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考向四构思技巧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
22、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古诗词行文结构的常用术语有: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2曲笔入题。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3承上启下。这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方法
23、,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7以景结情。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
24、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即时小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甲午江行注宋毛珝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最后两联
25、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全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很充分。由此看来,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卒章显志。答案: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诗歌主题: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开门见山和首尾呼应
26、的。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首句的“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三、规范答题“三四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要规范
27、答题,需要“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一)准确判断表达技巧三注意1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2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
28、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二)题目四审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四审”,一审题型(明考型点明某种技巧鉴赏,暗考型只说表达技巧而不说哪一种),二审范围(是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
29、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
30、)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
31、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三)规范表达三步骤表达技巧题答题分三步:找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或抒情手法,或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分析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或诗歌传达出的情感。三步答题法,温馨提示根据不同 不同题型,不同的题型答题的步骤有所不同:(1)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表达技巧。(2)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分析说明。(3)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判定。一
32、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是“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即时小练1(2015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
33、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答案: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解析: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
34、达技巧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一、辨析相关表达技巧(一)关于情与景方面的表达技巧情与景的关系是古代诗歌写作和鉴赏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高考考“情与景”的关系涉及的表达技巧角度有:从“情与景”的角度赏
35、析某诗某句。这样的题目的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1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诗歌最常见的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即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志。这种手法使抒情含蓄、耐人寻味。2触景生情它是指因受到某一景物、场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与借景抒情最大的不同是情景相间(分写),而不是情景交融。,情景分写的方式有:一句之中,上半句写景下半句抒情,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
36、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有的两句之中,上一句写景,下一句抒情,或相反。如陈亮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有的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3以景结情它是诗歌的结构技巧之一,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最大特征是在诗歌结尾写景。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它与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不同的是,它是篇章的结构技巧,而后两者则是表现手法。,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浦途中 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
37、,来时还下杜陵无?【注】秋浦:在今安徽贵池。此诗为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途经此地而作。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家乡樊川就在那里。,答案:本诗运用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凄迷之景,为下文抒发羁旅愁思、思乡之情做铺垫;寄情于归雁,反衬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二)关于对比与反衬1对比对比是在古代诗歌中运用之广仅次于借景抒情的一种表达技巧。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属于表现手法,又属于修辞手法,这是对比手法的“两栖性”。高考对对比手法的考查频率较高,而且重现率也高。高考中的对比,更多的是作为表现手法来考的,修辞手法中很少涉及。不过,如考修辞手法
38、,对比绝对可以进入“备选”之列。考对比手法,一般都要求分析。分析时应抓住两点:一是点明拿什么与什么对比,二是这样对比的表达效果。,2反衬反衬是衬托的一种。衬托既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也具有“两栖性”。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如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动衬静。对比与反衬是不同的。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反衬则是烘“云”托“月”,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演练体悟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39、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三)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烘托主要
40、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描写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烘托钓叟的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表现了音乐的神妙动人和弹者的高超技艺。,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
41、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演练体悟3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赏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山园小梅(其一)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答案:林诗:主要用烘托的方法。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霜禽想落下先偷偷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从而表现出梅花
42、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高诗:诗歌前两句用“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大雁南飞、北风劲吹、大雪纷下的情景,极力渲染送别时天气的恶劣,更能反衬出作者激励友人的一腔豪迈之情。,二、掌握重要表达技巧 (一)虚实结合(相生)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加。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造成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43、,辨析“虚实结合”手法,关键在于辨“虚”。一般而言,过去将来,梦境仙境,联想想象均为虚。有时把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虚写一般有标志词,如“忆”“念”“想”,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纵”等。高考考虚实结合,一般定位于辨识上,如要考简析,一般要求指出何为实、何为虚。,演练体悟1(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
44、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总之,这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
45、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一样,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挡的气势。高考考动静结合,主要在写景方面考查。一般的答题步骤和要点为:先指出何为“动”、何为“静”
46、,再指出动静如何结合,最后点明动静结合的好处。,答案: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之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三)对面落笔(对写法)对面落笔,又叫“折绕联想”或者“一笔两面”,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构思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
47、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这种手法最早见于诗经东山中:“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意思是说,我到东山去打仗,好久不归岁月长。今天我从东山回来,细雨蒙蒙倍凄凉。鹳立土堆伸颈叫,妻守空房长叹伤。洒扫房院塞鼠洞,一定盼我早返乡。诗中写一个征夫在回乡的路上,既想着家乡与亲人,又想妻子也一定在想念着自己,洒扫庭院等候着自己的归来。宋代词人柳永在他的八声甘州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词的下片写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
48、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盼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此时妻子的心情一定会产生埋怨情绪,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词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高考对此种表现手法或明或暗地考查过。,解析:此题关键是谈技巧的好处。可以把技巧的一般好处与本诗结合起来说。答案:对面落笔的技巧。如果只是一般性地直说,兄弟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就缺少新意与深情了;而从对面落笔,说兄弟们的缺憾,就显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温馨提示 考场答题小窍门考生答题,最头疼的是:到底从哪个方面考虑、用什么知识作答。解决这个问题须平时加强知识积累和训练,如果考场上确实判断不清,答题时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技巧来避免丢分。1大中取特、多中取主,面对较宽泛、多角度的鉴赏角度(如“表达特色”“艺术特点”等),要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以免跑题、偏题,如“对偶”“对仗”一般不会是典型的表达技巧。所以遇到有多种表达技巧可供选择的情况时,要优先选取最主要、最突出的技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