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之《定风波》课件.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17267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之《定风波》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之《定风波》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之《定风波》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之《定风波》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之《定风波》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定风波,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苏轼多才多艺影响深远,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文如潮、汪洋宏肆诗与黃庭坚齐名并称“苏黃”书法与黃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四大家画画家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胸有成竹的文与可并称“文苏”。词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天下文章四大家,本课目标,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学习几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定风波中缘事抒情,寓情于景、双关手法;江城子中虚实结合、白描手法等;领略苏词质朴自然、真挚感人的语言效果。,定风波背景:苏轼年轻就有远大抱负,26岁入任后立志要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他主张渐变而反对剧变

2、,因而与王安石的变法派产生矛盾。激烈的新旧党争,使苏轼遭到一连串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定风波写于1082年。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黄州。本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读准字音如:同行xng 吟啸xio 一蓑su 烟雨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诵读要求,读出美感,读出主要内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上片写遇

3、雨,下片雨后天晴。,作者在风雨之中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些词反映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也表现了作者从容潇洒风范。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问题1、 词的上片写遇雨,其中“莫听”“何妨”“吟啸”“徐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上片有一句“点睛”之笔,体现了全词的中心。请找出,并结合作者经历说说其思想内涵。,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政治上的风雨。(双关修辞)苏轼所受的政治风雨实在太多。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历尽人世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他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早已习以为常了

4、。这一句画龙点睛,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气度、豁达的胸襟,体现了全词中心。,“也无风雨也无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照应。坦荡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问题3、上片中的狂风暴雨,到下片中风冷酒醒后,雨停、日出了,找出作者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 与上阕哪句照应?,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胸臆”?,清人郑文焯对定风波有“以曲笔写胸臆”的评语。想一想,作品抒发了苏轼什么样的“胸臆”?又是如何“以曲笔写胸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词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曲笔”(指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

5、动的自我形象。,整体感悟诗歌:风格:手法:,豪放词缘事抒情,寓情于事:具体说就是借眼前景,写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各抒己见,词里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 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您的看法是什么?,对这首词,现代人有以下看法:,拓展阅读,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江城子乙卯正月词牌名二十日夜记梦 题目,一、背景简介:,这是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与原配

6、王弗情深意笃,但王弗不幸早亡。十年后,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梦见了王氏,遂写下这首悼亡之词。王氏去世后的十年间,苏轼宦海沉浮,饱经风霜,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亡妻的深深怀念构成了这首词伤感凄凉的基调。,二、作品讲解: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本词可分为几层?,第一层(上片)记梦前思念。第二层,写梦中的重逢。第三层,写梦后之悲。,第一层(上片)记梦前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实写)自己和妻子死别十年,生死隔绝,音讯杳然。即使不去想念,又怎么能够忘怀呢?我是多么想和妻子叙一叙衷情啊,可是亡妻的孤坟却在千里之外,这种凄凉又向谁诉说

7、呢?,“凄凉”既写出了妻子孑然长眠于黄泉,也隐含了词人政治上失意之后内心的孤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设想自己纵然与亡妻重逢,但十年艰辛坎坷的生涯早已使自己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怕是妻子也难以相认了。“尘满面,鬓如霜”两笔,简洁地勾勒出作者的容貌:“尘满面”是写他被贬后四处奔波之艰辛;“鬓如霜”是写他因仕途不得意而身心交瘁之苦。,第二层,写梦中的重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小轩窗,正梳妆”是,既是梦中所见,又是妻子生前真实的生活情景。神态描写:阔别十年,一旦重逢,心头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无限的思念顿时化作千行热泪,无言流淌。,第

8、三层,写梦后之悲。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梦中相逢仅仅一刹,生离死别却无法超越。作者流着泪从梦中醒来,心中更加凄凉。他怅想着千里之外妻子的孤坟只与明月相伴,她一定也在为思念丈夫而寸断肝肠。字面上是写亡妻的思念,实则表达宦游在外的作者年年断肠、哀思绵绵。,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2、写景、记事、抒情纯用白描,感情真挚,感人至深。3、质朴自然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效果。,离思五首之四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真挚的感情 不朽的诗篇,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课堂小结,通过本课我们应该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应抱定坚定的信念,不屈服不气馁的精神。学习了几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定风波中缘事抒情,寓情于景、双关手法;江城子中虚实结合、白描手法;同时领略了苏轼质朴自然、真挚感人的语言效果。学习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的写作方法。,课后探究,自由表述: 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写到读书笔记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