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调查报告姓 名 系 别 实习学校教育调查报告题目 中学化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是尤为重要的,课程的改革在不断的改进,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
2、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化学新课标强调了化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一、调查目的1.了解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情况。 (尽量改一下)2.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3.分析问题并提出改善性的意见。二、调查对象、方式、内容1.我们对秦安县所有高中部分化学教师和高一、高二的部分同学、部分主管部门老师为调查对象。2.调查时间:2011 年 8 月 1 日-9 月 1 日。3.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访谈的形式调查。4.主要调查了化学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使用的课本、适应程度、学习效率等内
3、容,4 个大问题 17 个小问题。5. 访谈提纲:见附录 1 三、调查步骤2010 年 8 月 1 日-9 月 1 日我们对古浪县所有高中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我们进行了以下时间安排:8 月 1 日8 月 3 日:讨论并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8 月 4 日8 月 10 日:对使用学生和主管部门对使用的教材调查8 月 11 日8 月 16 日: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8 月 17 日8 月 20 日: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8 月 21 日8 月 23 日:学校为提高教育水平做的调整的调查8 月 24 日8 月 27 日:进行比较分析教育过程中的产生的问题及影响8 月 28 日9 月 1 日:总结和解决问题。四、
4、调查内容及问题分析1对使用的教材的调查使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级教材,名称为普通中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近几年学校一直使用的是都是人 教版的教材。新旧教材的区别: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 “资料在线” 、 “历史回眸” “化学前沿” 、 “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在必修(2) “资料在线: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 ”谈到法国化学家佩丽 1939 年研究发现一种新元素后,将其取名为钫(Fr) ,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法兰西。科学家的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感动,由此学生很容
5、易联想到耳熟能详的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发现钋和镭元素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妇,而居里夫人执着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的故事更令人荡气回肠。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还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一方面反映的是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化学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 ;一方面反映的是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免遭破坏,形成“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
6、,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2对化学教师的调查:我们努力改变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陈旧观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抛弃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完善教学。这足以说明老师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深。并且也是抱着对所有同学负责的态度而努力的。老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前老师只是机械式的给学生灌输知识。由于现在教育模式的完善,师生互动,相互探讨,最终慢慢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以前学生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考虑问题,这样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断然没有创新思维可言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的好处:可以把学生的各种思维都调动起来,真正达到育才的目的。书上说的全是对
7、的”相信这句话会很快被同学们遗忘的!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现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力型和知识型兼顾的学生,不再像以前培养的学生多是知识型而缺少能力。化学教师对作业的改变:比较明显的是作业量较以前有所减少,形式趋于多样化,不一定要成为书面的形式,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化学教师的学历组成:初步统计了一下教师的学历结构的组成比例大体为本科专科和中师的比例为 8:3:2 中老年教师占多数,女教师较少。教师的教案的变化:教案与以前相比更为详细,知识面更加宽阔。化学教学基本上不用多媒体,不过于条件的限制老师会在晚自习抽空,让学生观看关于化学的影响,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各种实态物质。3对学生的凋查
8、学生课堂学习接受情况:我们发现约有 75%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较强,听课效率比较高,也约有 25%的学生感觉接 受能力有点差,学习效率不太高。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要积极配合和帮助这些不适应的同学从根本上转变学习的方法,早日提高学习成绩。 课外学习情况:在课外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的约占 5%,寻找相关资料去学习的同学约占 80%,主动和同学朋友请教的约占 10%,利用网络学习的人 1%,不喜欢学的人约占 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积极性也很强。主动找老师请教的人很少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生怕老师而导致的。学生在课外和探讨的人数很少。也说明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和别人探讨问
9、题的习惯还有待于加强。网络是学习的最好的资源,这一点每个人都很清楚。但是真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人确实很少。上网的学生很多,但大都不是玩游戏就是聊天,或做些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为此我们必须要提倡网络学习,同时还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来习,对于那些不想学习的同学只能靠老师和同学做工作转变学习态度。4学校为提高教育水平做的调整:调查发现学校在自习的安排为每周化学的晚自习有三个课时,并且都有化学老师前来指导。化学老师作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以便更好的教学,还可以给一些同学做指导指引他们转变学习模式,以便跟上大家的步伐。调查发现约
10、有 90%的化学老师已参加了培训,晚自习和授课时间比为 3 :3 这就给了同学们给了很多自己支配的时间,更好的学习。五、调查启示1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作为我们教育的目的。2我们的教学要摈弃陈旧的“灌输” 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教学模式; 3我们要学会创新,它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我们教师要不断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知识创造条件;其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我们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4我们教学要具有开放性。一方面,开放是创新的前
11、提,我们教学要提倡争鸣,允许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点,并予以激励;另一方面,我们教学不能沉没在故纸堆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每天在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都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连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5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爱心,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广大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6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当今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六、调查体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化学教育模式的完善,得到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肯
12、定。但是美中也有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对老师的调查,大多数老师都已经过培训,并且对教育的认识也很清楚,无论是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做了改进。这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会使得大多数同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教育事业的推广也是一个逐渐的适应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一些不太适应的同学只要老师和同学给与一定的帮助和引导,相信他会慢慢适应, 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我相信随着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使的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这也要求我们这些将要走上三尺讲台同学们,更加严格的要求自我更加努力完善
13、自我,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参考文献:1孙天山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J化学教育,2005, 25(2):16-442张乐天,邓银城,范安平.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8-157.3吴俊明主编.化学新课程理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11.化学教育 .4王晶,黄儒兰.对化学教学与教材新理念的几点看法.“化学教育”04.8访谈提纲一.教材调查1.使用教材的层次及其版本名称2.教材的变动3.辅导教材4.校本教材的类型二.教师调查1.教师对教育的重视程度2.教学方法的改革3.教师教学理念4.教师对作业的要求5.学历结构的组成及其比例6.教师教案的变化以及是否使用多媒
14、体教学三.学生调查1.对学习的重视程度2.适应程度3.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情况4.学习效率四.学校为提高教育水平做的调整1.自习的安排2.教师参加培训的比例3.化学自习课时和授课课时的时间比例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参考题目 一 中学生调查研究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2,中学生学业任务承受能力调查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 “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
15、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 “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研究工作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 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
16、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二,中学教师研究 1,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调查 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探讨 3,实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个案分析 4,教师的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5,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6,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7,中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8,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9,当前教师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 10,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状况及需求研究 11,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2,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特点与难点 13,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 14,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特殊教育 )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新课改研究 1,新课改下家
17、长的教育影响力 2,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3,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4,新课改下教师观(学生观)的更新以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5,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6,新课改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的实践与反思 7, 新课改中教师地位与作用 8,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建设浅谈 9,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分析 10,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 1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12,中学学科新课程的新理念研究 四,家庭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2,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3,家庭氛围对教育(中学,小学) 的影响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5
18、,独生子女人格特点分析 五,实习体会与反思 1,实习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调查 2,历届校友在实习中学任教情况及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 3,从教育实习看,本专业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做哪些改革与改进 4,实习中学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5,实习生双重角色的自我体会调查研究 6,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品格结构研究 7,五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教学素质区域调查 8,师范生的素质教育研究 9,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建设 六,综合研究 1,从教师现状看师范生的招生,就业 2,中学办学失范现象的成因 3,隐性课程的潜在价值研究 4,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中等教育的发展 5,从中等教育的发展看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19、6,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其物化形式的研究 7,中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研究 8,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9,社会环境与中学生成长 10,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校管理 11,浅议教育产业化问题 12,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问题研究 13,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通过实习,谈谈你对师范大学有哪些建议 15,通过实习,谈谈你对教学改革利弊的认识与反思 16,通过实习,对我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反思 17,通过实习,对我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反应 1、中等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调查研究。 2.中学教学改革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3.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思想动态及特点的调查研究。 4.中学生职业理想的调查研究。 5.中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 6.中学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调查研究。 7.中学优秀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 8.中学领导、教师、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的调查研究。 9现行中学教材与大学所用教材在内容上衔接程度的比较与研究。 10.结合教学工作实习进行中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11.结合班主任实习开展班主任工作专题研究。 12.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未来教师的素质期望。 13.我校近几届毕业生分配、使用情况及实际表现的调查研究。 14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施与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