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课堂拓展艺术的研究 阶段研究总结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拓展的现状及分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阅读课堂比前几年鲜活了许多教学可以超越时空,教材可以为我所用,课程资源丰富不断。时下,语文阅读教学又刮起了一股拓展教学之风,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拓展俨然已经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增加课堂教学亮点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救命稻草。因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竞赛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来一点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时尚”和“流行”了。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固然
2、令人欣喜,然而,作为教学实践者,课题组认为在课堂拓展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一、多注重形式新颖,少审视内容质量。 课堂的拓展无非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 拓展先要立足课堂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与语文无关或只是想当然地从某处随意生发开去的内容,要忍痛割爱,弃之不顾。背离了文本,这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误区二、多泛化文本内涵,少考虑文本约束。新课改施行几年来,课堂教学有一种倾向非常明显和突出,这就是泛语文和伪
3、文本。如此的课堂拓展,既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语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又取消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文本成为了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这种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简直可以说是“阅读教育的自我放逐”。误区三、多作不着边际的拓展,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课堂拓展,进行着不着边际的盲目拓展。
4、背离文本,背离学生;没有目标,没有侧重;随兴所至,随时所为。尽管对课堂文本的拓展对于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它看得过于神秘,也毫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课堂拓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误区四、多见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在课堂拓展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了诸多的对文本拓展的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
5、课堂拓展设计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一旦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新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也只能是局限在老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老师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时,就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进行,以期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时下的课堂中极为少见。误区五、多生硬匆忙拓展,少关注文本信息。拓展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是在研读课文后的自然延伸,是课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而不是旁枝蔓叶,更不是另起炉灶。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文内外的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文外延伸。有的
6、老师却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在没有带领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就匆匆忙忙地去链接,拓展,延伸。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桂林山水 ,执教老师为求容量大,教法新颖,课堂精彩,在没有好好梳理词句理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匆匆忙忙地进行拓展,又是比赛积累有描写桂林的诗词,又是想象桂林的美丽的景象,又是链接山峡之秋进行比较阅读,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如坠雾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收获可想而知。所以说,只有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链接,拓展,延伸才能有实效;那种课文教学蜻蜓点水,而把主要精力花在拓展上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在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管如何拓展,它的根始终在课文。 二、思考:有效的拓展是
7、什么(一)需明确的几点认识.明晰文本拓展的概念界定。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建构
8、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文本的拓展教学正是具有了这一理论意义的教学方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
9、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拓展应该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二)需遵循的几条原则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是有效的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在进行阅读文本拓展教学时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必要性原则 新课标提倡教
10、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了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或进行一些“读写结合”“内外互连”的阅读强化训练,以显示课堂的容量之大和内容之丰富。诚然,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但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
11、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拓展的必要性应当首先给予充分考虑。 2.文本性原则 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立足于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
12、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可言。如某教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而是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欣赏电视剧西游记的选段,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学生若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品味,是很难全方位认识凤姐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也无法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的表达出来的。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文本,对文本拓展时不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拓展是很难产生什么实效的。3.适度性原则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
13、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了原则。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像有学生表演螳螂捕蝉时,即兴添加齐王上朝宣布罢战的情节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其实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
14、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二)做好方法的指导教师对文本的拓展要冷静思考,不要盲目,要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问题,掌握好拓展的基本方法,才能使拓展成为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接下来,笔者将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拓展的角度和落点的方法问题,结合有关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抓新课启动,以渲染激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年龄、阅历等因素,我们的学生与一些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甚至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文本内容不容易被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更不用说有心心相印的共鸣。于是,出现了教师忘我投入的赏析或者深情款款的朗读,而学生昏昏欲睡面无表情甚至哄堂大笑的场面。如何避免这种尴尬?教师就要有意识的通过
15、拓展背景资料,烘托气氛,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抓手”。(1)补充背景,制造阅读期待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有的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背景资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2)注重导入,创设入文氛围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围绕新课
16、的导入进行适度的拓展设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架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 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铺垫渲染,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对有些因为时代久远的课文理解起 来有一定的难度,同作者表现的情感有很大的距离。教师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渲染烘托出一种与文本相符合的氛围,创设出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这样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关键词句,以理解文本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有所思,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往往需要循着作
17、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3.抓空白悬念,以训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本的空白是进行拓展教学即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的一种好形式。(1)填补文本空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
18、,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情节的空白入手。续写 情节是表现人物、体现情感、反映主题的重要因素。因此,抓住情节进行续写的拓展,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改写同样,对课文的改写也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来重新安排情节,设计不同的高潮和结局,从而达到拓展的目的。从描写的角度入手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为了文章本身写法的需要,作者有时会在文章中留下心理、语言、场景的空白,这些文字虽然比较简约但有的也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以此进行拓展,能极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2) 比较版本悬念编者在将某些文章选作教材
19、时,会对原文的用字,用句及段落结构进行一些增删改动。在教学中,将课本与原文、剧本及其它版本进行比较,探究,在比较中明辨改动的原因及好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原文比较: 与影视比较: 与其它版本进行比较:4.抓主题升华,以深化主旨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甚至在同一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可以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作品,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围绕主题作出归纳、对照、评析性的拓展,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主题,升华学生的思想。(1)围绕主题作
20、对照性拓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采用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将某些有着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对照分析,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题思想。 (2)围绕主题作归纳性拓展 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将教材中某些有着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归纳拓展,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主题的共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这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的整合和深化,更是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的深入思考。三、反思:拓展的困惑是什么虽然拓展教学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方法,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要真正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21、、思考和研究。1.要避免拓展万能的思想。尽管拓展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各自长处和短处,不同的语文教师有不同的特长和经验积累,因而,语文阅读课堂不能把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绝对化,而是应该兼容各中教学方法。如果把拓展看得过于神秘,把拓展的作用过于夸大,对语文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2.要加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让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都树立起语言和文化的积累意识。但是教学时什么时候拓展,在哪里拓展,拓展什么内容,无一不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否则不用说去拓展,即使把这些材料摆在那里,也不知该如何与教材的内容相
22、融合。所以要想拓展的合理有效,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让自己先“厚实”起来。3.要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何时拓展,拓展什么,拓展多少,都需要认真思考,合理把握。对文本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和延伸,这决定了拓展教学只能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环节”,应该是教学“佐料” 而不应该成为教学的“主食”。因此,在教学中,务必要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4.要落实对学生自主拓展的方法的指导。就笔者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的各种拓展形式一般都很感兴趣,在自主拓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也很高,但学生们普遍感到不会拓展,不知道怎样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点。只有教师在拓展方
23、法,包括拓展策略和思维路径上,点拨到位,指导得当,学生的自主拓展才会目的性强,有价值。5.要珍惜动态中拓展生成的机会。在灵动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总会有新的生成,如果抓住了新的生成进行拓展,必然会使阅读教学呈现绚丽多姿的生动局面。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拓展生成的机会都被我忽视和扼杀,课后反思时又懊悔不已。我想,我们应该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多一些预测,多几种假设,多想想学生将会有什么反应。这样,对话中拓展生成的机会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阅读拓展教学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改的今天非常盛行。我觉得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在追赶流行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只要我们多一点实事求是,少一点盲目随意,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反思、改进,让拓展真正走在语文的路上,那么,语文阅读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